装备制造与新兴产业将成调结构亮点
2011-3-1 23:0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阅读提示 建议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王云平
工业化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和第三产业均保持快速增长,在工业化中后期,虽然二者仍能保持快速增长,但第三产业增速有可能出现快于工业增长的态势。“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变,上述产业发展态势特征较为突出。本报告依据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系统总结“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的特征,客观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2011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保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与对策。
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的表现与特征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带动国民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减弱
2010年,我国经济基本走出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GDP增速虽然低于“十一五”前期的2006年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12.7%、14.2%),但超过两位数,高达10.3%,高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2008年和2009年的增速(分别为9.6%、9.1%)。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带动国民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二产业受4万亿元投资计划及其后续影响,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高达55.1%,是“十一五”时期最高的一年。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有所减弱。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连续3年下降,2010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4%,比“十一五”最高的2007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
工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达15.7%,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同期最高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连续2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的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工业恢复快速增长良好态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国家通过控制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治理,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投资和增速有所回落。二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恢复快速增长,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产业增速相对有所放缓,但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金融业(2009年该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高达12%)、房地产业(2009年该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12.6%)等重点行业由于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原因而出现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增速相比2009年继续放缓。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如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等发展迅速,促进了服务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10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同比增长14.6%,比GDP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快4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软件产业2010年1~8月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286亿元,同比增长29.8%。设计业1~8月同比增长71.1%;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0.7%和37.4%。
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挑战,在国家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良好成绩:农业连续增产,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产。2010年,我国继续采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倾斜,全国农业经受住了特大干旱、异常低温、特大洪涝等极端气候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0928亿斤,比2009年增产300多亿斤,连续4年越过万亿斤大关。在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油料基本持平,棉花有所减产,糖料稳中有升,蔬菜产销两旺,畜牧养殖稳步发展,全年农产品供需继续实现基本平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我国产业发展趋势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产业发展将受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技术创新动力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大背景和出口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有所减弱、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竞争压力加大等现实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国民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有所加强
当前我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的时期,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投资需求虽然减弱但仍然强劲,外需也将继续有所增长,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速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保持稳定,但工业对GDP的贡献有所增加。受我国工业继续较快增长的需求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继续保持强劲需求,生活性服务业也将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拉动而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将再次出现快于第二产业增速的态势。农业保持稳定增长,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将继续下降。
工业将继续较快增长,工业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升级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投资需求的带动下,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增速加快,成为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我国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由消费所带动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也有部分重工业如汽车等)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从而使得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速差距有所缩小。在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服务业有望加速增长,一些新兴行业将继续成为增长热点
整体上看,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加速转移,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服务业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部分行业如金融业受宏观调控影响以及投资需求减弱,增速继续保持缓慢增长。而受工业较快发展的需求拉动和各级政府政策的推动,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等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对策建议
继续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继续实施促进家电、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政府采购对高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重点放在民生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方面
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推动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适度超前发展。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着力优化和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继续加大以农田小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继续改善出口环境,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及时发布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科学对待“产能过剩”问题,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加快并购重组等多种措施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强化设计能力,加强品牌建设,鼓励提高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发展大企业集团。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发展,着眼各环节关键技术,集中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并形成产业化。二是积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产业提高国际分工和合作地位,不断提高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层次,引导跨国公司研发、关键制造领域向我国转移。三是支持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型内资企业集团。
继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放宽垄断行业进入限制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不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的前提下,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垄断行业领域特别是第三产业领域,并鼓励其参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组改造。
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抑制通货膨胀
全力保证农产品丰收。加快推进农田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拖欠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大粮食安全”支持方案,高度关注大豆产业发展。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机制,构建稳健的供给体系。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