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 大理生产总值欲破“千亿”
2011-3-29 15: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十二五”时期,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众多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如国家的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两强一堡”战略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等等。大理将抢抓机遇,按照“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建设领跑者、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先行者”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将大理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滇西中心城市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生产总值将向突破千亿的目标迈进。
大理“十二五”预期目标
到2015年,大理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实现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60亿元,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2500亿元。全州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群体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滇西中心城市深化农村改革
“十二五”期间,大理将着力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加大“两保护两开发”力度,强化大理市主城核心功能。加快推进“1+6”滇西中心城市群和滇西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物流中心、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建设。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加强城镇支撑产业培植。做好祥云撤县设市申报工作,积极推进宾川、鹤庆撤县设市前期工作。到2015年,海东高原山地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州城镇化率达45%以上。
此外,大理还将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重点实施好“百村整治”、中心集镇、扶贫开发、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四大工程”建设。扶持24个中心集镇、120个中心村、180个示范村建设,实施250个自然村扶贫开发,新解决3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在洱海流域扶持建设200个生态文明重点村。大力发展乳业、核桃、蚕桑、生物药业、蔬菜、林产品加工、特色花卉、特色水果、茶叶、红豆杉十大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2000万亩林产业基地,其中核桃基地1000万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大理将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行政管理、教育、医药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参与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出口型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把大理打造成滇西交通枢纽、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对外交流合作窗口。
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
欲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
大理将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支持,改善发展条件。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高效快捷的干线公路网。认真谋划城市轨道交通、滇西国际机场等项目建设,争取大理至攀枝花、大理至普洱高速公路和祥云至普洱铁路早日开工建设。认真做好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大理至兰坪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加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能力。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重点推进大理、祥云、鹤庆、剑川等地工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工业经济。巩固提升烟草、能源、生物资源及优势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冶、机械制造六大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吸纳更多企业入驻园区。
打造滇西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十二五”期间,大理还推进苍洱片区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旅游发展国际化、产品名牌化、市场多元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战略,扎实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点景区改造提升,建设精品景区。加快建设高星级酒店,引进品牌管理公司,大力开发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市场营销和拓展,打造滇西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洱海保护治理工程,继续加强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实施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确保洱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力争达到Ⅱ类。努力建设“森林大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加强以苍山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加快县城、乡镇、村落和农户治污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保工程,建设生态经济示范镇,创建文明卫生村。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发展也不容忽视。大理州将抓住被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亮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会展、信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两个园区、五个中心、五个节点”的物流网络建设,加紧建设一批与滇西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专业特色市场,改造提升一批乡镇综合集贸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落户大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以服务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和中小企业投资基金,构建多元化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滇西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科教文卫一手抓
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也被大理提上日程。大理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品质。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创新型大理行动计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和基层政权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大理创建,构建和谐大理。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构建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化。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大理王宫博物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大理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拍摄、文化传媒、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创意、新闻出版等产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
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加快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祥云烟草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实施22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启动一批小(一)型以上水库建设,新建“五小水利”工程5.5万件,解决农村和农村学校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力度,扩大整乡推进试点,继续实施祥云、宾川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重视支持民族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强优势特色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建102万亩核桃、1万亩红豆杉人工原料林和20万亩现代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造50万亩中低产林,种植51.7万亩优质烤烟。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和订单农业。抓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奶牛新区建设,实现存栏奶牛14.8万头,出栏肉牛46.8万头、生猪366万头。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强化农民工技能、经营理念和创业能力培训,新增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转移3万人,力争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0%以上。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 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实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产业培植的重中之重,确保工业总产值增长18%以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继续巩固烟草、能源、生物资源及优势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冶、机械制造六大产业的支柱地位,着力扶持轻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积极争取矿电结合试点,加快特色优势矿冶业发展,在祥云、鹤庆、剑川发展冶金、建筑建材、化工等产业基地,打造祥云“中国西南矿产品交易中心”,启动实施云南冶金集团鹤庆铝产业项目。强化政策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抓住“央企入滇”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引进一批技术先进、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大重点工业园区扶持力度,创新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鼓励组建园区开发投资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5%以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扶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力争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 重视特色村镇建设
抓实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0亿元以上。积极配合做好大丽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广大铁路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按时全面完成跃龙、祥姚、鸡足山等在建二级公路建设任务和债务锁定。认真实施好135个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20个通乡油路工程。全面完成10座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重视特色村镇建设。在完成21个重点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基础上,启动12个中心集镇、24个中心村和36个示范村建设,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集镇和旅游、商贸、手工艺、现代农业、生态园林特色小镇及重点村。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放宽县城、小城镇户籍限制,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帮助进城农民融入城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全州城镇化率达36%,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5%。
加快下关旧城改造步伐,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启动下关北片区截污治污、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大理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总体品质。加大海西保护力度,继续推进“百村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凤仪片区和海东新区开发,抓实云南东融中药材物流经营中心、大理木材交易市场、五洲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祥云、宾川、弥渡、巍山为重点的功能区建设,加快祥云撤县设市申报工作,促进“1+6”城市群扇形核心区战略框架的形成,发挥城市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有2个县城成功申报省级园林县城。
推进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继续推进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完成苍山大索道、“希夷之大理”、鸡足山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大理、巍山古城和石宝山、寺登街等重点景区改造提升。启动大理世博城、感通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小镇、大理民族文化旅游度假综合开发区、喜洲旅游文化创意园区等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旅游宣传、整合旅游资源,新开通3条以上航线。积极发展高端休闲度假酒店和特色民居客栈,引进品牌酒店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抓好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继续办好三月街民族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环洱海自助游。力争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0亿元以上。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结合我省全面推进低碳省试点工作,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七彩云南保护”大理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抓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荒山、通道、村庄绿化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加快“森林大理”建设。完成苍山与南诏历史文化遗存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继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启动实施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抓好洱源“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各领域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重视科教文卫事业
抢抓桥头堡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力争全年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启动《白族通史》编纂。切实保护各类文化遗产。启动2至3个县档案馆建设。全面完成州体育场馆改造,认真做好省第八届农运会筹备工作。
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高度重视血吸虫病、艾滋病防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抓好州医院改扩建和大理卫校搬迁前期工作,启动州第二人民医院、州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加快实施大理民政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加快推进滇西医疗中心建设。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实施“贷免扶补”政策,重点扶持3000人自主创业,帮助4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鹤庆、永平、洱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城市廉租房、公租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争取启动以大理颐老院、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养老和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实施10项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