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码头工人与未来港航强省
2011-3-5 19:1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他亲手吊起宁波港第1000万个集装箱
看似简单的起吊,关系港口的经济效率
一个码头工人与未来港航强省
通讯员 周波
本报记者 陈斯音
冬日清晨6点半,竺士杰从位于宁波市区的家中出发,坐上了开往港区的公交车。一个钟头后,他即将像往常一样换上工作服、坐进吊车驾驶室,在码头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每个日出日落,当许多都市人熟睡于温暖的被窝,或围坐于喷香的饭桌时,在宁波-舟山港的各大码头,几乎都是一派繁忙景象:泊岸装卸的万吨巨轮、穿梭不息的重型挂车、紧张作业的技术工人……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积极建设港航强省,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去年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8亿吨,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2亿吨,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4万标箱,跻身为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港,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港。这些数据,都为浙江建港航强省提前拉开了序幕。
竺士杰等数以千计的码头工人,是港区建设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在他们眼里,港区有着怎样的发展基础?他们,又能为港航强省建设提供怎样的基础支持呢?
他吊起第1000万个集装箱
32岁的竺士杰是宁波港集团大榭港区的一名桥吊司机,组中绰号“快枪手”。
竺士杰说,亲眼看着码头一点点建起来、港口一步步大起来,他心中满是感触和骄傲。“刚建起来时,码头只有两三台桥吊车,我们每个司机一天吊150到200个集装箱;现在吊车已经增加到20台,司机每天也平均能吊600箱以上。”
同时,这不但是宁波港地位提升最快的5年,是基本建设投入最大、综合实力提高最显著的5年。去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三级跳”,连跨3个百万台阶,首次突破1300万标准箱,国际排名从2005年的第15位跻身至第6位。
截至去年底,宁波港集团公司的核定货物吞吐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 2.5亿吨和1017万标准箱,分别是2005年的1.9 倍和 2.1倍。其发展活力之强劲令全世界瞩目。
过去5年中,最令竺少杰印象深刻的要数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大关;当时,正是竺少杰操纵吊车,亲手完成了第1000万箱的装卸作业。
他能包揽最难最险的活儿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宁波港集团公司累计投入 283 亿元人民币用于港口建设,新建成北仑四期等集装箱专用泊位10个,中油燃料油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散杂货及多用途泊位25个,构建起了集装箱、矿石、石化、煤炭、件杂货运输“五大体系”。
同时,宁波-舟山港也成了许多世界级万吨巨轮的栖身之所。近年来,先后有40万吨级超大油轮“泰欧”,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地中海丹尼特轮”,世界最大的铁矿船等停靠宁波口岸。
如今,无论是公司集装箱赶船期的“大会战”中,还是抢卸复杂船型的“啃硬骨头”作业中,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2005年,塞浦路斯籍集装箱船“地中海克里斯蒂娜”在黄海海域发生严重碰撞,随时有沉没的危险。为了尽快处置险情,轮船公司选择宁波港作船舶抢险,并发出了求救,由于船体损毁严重,一场“抢险救灾”的卸箱战斗也随之打响。
竺士杰整整4天泡在码头,包揽了最难最险的活儿;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吊具上下翻飞,一会儿倾斜地插进狭小的集装箱间隙,一会儿扭转过来避开了装卸死角……终于,包括58只破损箱在内的1735只集装箱,都被安全地卸到堆场。竺士杰则由于长时间低头盯着集装箱和吊具,脖子已经僵硬得无法动弹了。
每箱多省20秒,每船多创收10万
吊车司机的手究竟有多快?2006年,在装卸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轮“中远宁波”号中,仅仅100分钟,竺士杰全组人就完成了1031个集装箱的作业量,创造了当时宁波港船时效率的纪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凭借这套自创的“竺氏桥吊操作法”,他在2006年宁波市桥吊技术比武中斩获状元,并连获“浙江省十大职工技能状元金锤奖”、“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8年“五一”节,温家宝总理视察宁波港期间,竺士杰有幸专门向其汇报了自己的这套操作法,得到了总理的亲切表扬和慰问。
为了能从每道作业环节中“抠”出更多的时间,他还让徒弟用秒表计下每个动作的完成时间,反复琢磨计算。如今,他操作时着箱的动作一般不超过两次,这样至少可以比别人少用20秒时间。就这20秒,令他成为全组的“快枪手”。
起吊,看似只是整个港口作业的简单一环,其实大有研究的学问,如果这部分的效率提高了,对整个港口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想像不到的。
“你看工人们起吊一个集装箱好像很简单;按一台桥吊、一个工班平均做300个箱子计算,如果每吊一箱能省下20秒,总计就能省下1个多小时。一条船下来,至少可以多为港口创造4万元的经济效益。”
靠着竺少杰等吊车司机的“穿针引线”,港口的装卸效率整体提高不少。宁波港平均每年都有2至3个集装箱泊位投产,并通过码头体系、无水港体系、物流体系、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了综合、立体、可持续发展的集装箱运输服务体系。
跌出三强也要琢磨“竺氏操作法”
集装箱装卸,效率是关键,要做到高效,操作必须“稳、准、快”,但速度和稳定的平衡往往很难实现。2002年,已是一名熟练司机的竺士杰发现,老的操作法练到一定程度后,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集装箱吊具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求快,往往失了准头,而命中率下降,直接导致效率下降。”
为了改进操作法,竺士杰一口气买了10多本力学方面的书,学习桥吊的运行原理。下班回到家,即便睡前躺在床上,他都会用手机模拟集装箱钟摆式的运行轨迹。想法诞生后,他独自在夜深人静的场地内练习挡位控制,几天下来虎口就磨出了血泡。
那时,竺士杰整天琢磨改进方法,为了练习尚且生疏的新操作法,甚至跌出了每个月象征“龙虎榜”的三强。竺士杰笑着回忆当初,“要不是当初这股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劲头,"竺氏操作法"也无法诞生。
经过两年多的钻研,竺士杰的操作法日趋成熟。原本的操作法至少要经过4个步骤,他的方法一般只要两步个过程,同时,该操作法在着箱时更加细腻、稳定、准确。“更稳、更准、更快”。
“竺氏操作法”使驾驶室不再经常“急刹车”,不少司机都感觉操作时的紧张感少了,工作倍感轻松,也让桥吊操作更加高效。
“大家好
才是真的好”
在竺士杰的眼中,个人的技术再好,也比不上团队合作的重要。“一起工作就是缘分;在好的团队里工作更是福气,所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今当了工班长的竺士杰,又把跑驾驶室改成了跑码头,喜欢每天在码头转悠,看看10多台桥吊的操作情况。多年的实践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谁技能还欠火候,谁有操作上的隐患,他立刻上前谆谆教导;哪个工人有了麻烦,他比谁都热心。
刚过而立,竺士杰已是名拥有不少“徒子徒孙”的老师傅;这几年他带出来的技术工人,个个都是生产一线的骨干、桥吊操作的精英。
贺世挺曾是竺士杰的同桌,也是上下铺的兄弟、打篮球的拍档,更是他的“高徒”。刚开始学开桥吊时,贺世挺仍带着一些老习惯,一些操作动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竺士杰看在眼中,十分担心,决定对他展开“针对性训练”。
为了严防严督,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的竺士杰,缩着身子蹲在驾驶台右侧半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右手一直搭在“紧停”按钮上,生怕他操作失误。就这样边操作边纠正,接连练了3天、蹲了3天,竺士杰的腿和手都麻了,贺时挺也终于彻底纠正了动作。
如今,贺世挺也带徒弟了,他经常用“师祖”的例子激励徒弟:“连我都能改了那些小动作,你一定能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