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属地改革不是地方发展财政包袱
2011-4-20 17: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李家祥:这是机场,这就是十二五规划,我们民用机场新的布局。这个绿的就是已经有了的,现在都已经通航的机场,这个方块红的就是新的十二五需要增加的机场。
吴小莉:有68个十二五要新增加的。
李家祥:因为我们经常做的规划这几年,我们总结的规律来看,实施的结果都是要多于计划的数量。
吴小莉:主要是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李家祥:一个是积极性很高,一个是往往行业的发展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解说:自2003年中国民航总局全面推行机场属地化以来,中国约有八成以上机场处于亏损状态,中小城市的支线机场几乎全部亏损,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以湖南怀化的芷江机场为例,2009年亏损达1300万人民币,怀化市政府2010年给予各航空公司的补贴就超过了1000万。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曾经历了旷日持久等待,最终实施的机场属地化改革,目前已经成为了地方发展的财政包袱,而李家祥却不这么认为。
机场属地改革不是财政包袱
修建机场可吸引外资建立临空经济区
李家祥:这是江苏盐城吸引韩国的资金,补贴了三千万,结果吸引了整个南韩的企业。淮安也是如此,淮安是主要吸引台资,淮安2008年开始建机场的时候,奠基的同时,郭台铭也宣布奠基,奠基什么?电子城,他宣布投资20亿,现在整个淮安,围绕淮安机场旁边600多家企业。
吴小莉:这样一个临空经济区就出来了。
李家祥:临空经济区就出来了。像烟台威海也是这样的。现在我发现我们政府的官员们,思想比较开放的,也比较超前的。过去一说修机场,就简单的想修机场,现在不是,现在修机场的同时,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规划,区域,包括经济发展,把它通盘考虑。
机场应归为公共设施 减少财政负担
解说:2009年4月,中国国务院签发《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将民航机场定位为公共设施。
李家祥:从我们来说,我们现在呼吁,就是作为机场,像跑道、航站楼、滑行道、停机坪这样的基础设施,不应该让机场负担财务费用,如果把这个财务费用减免掉,机场亏损可以说能够大部分的得到解决,因为我们亏损的120个机场,一共才亏损了16.8亿,平均一个机场才亏损了一千多万,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机场的贡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李家祥:我刚才讲到盐城机场,它补贴到韩国的航线每年是3300万,但是韩国在盐城机场附近的企业交的税是30多个亿,3千万和30多个亿差100倍,所以我们过去讲“一本万利”,他这个是可以了,看到了这个公益性,所以我们提倡把各个机场所在地政府把机场规定为公共设施,特别是减少他们的财务负担,这样机场的亏损就可以得到解决。
吴小莉:未来十二五期间新建的机场,跟当地政府沟通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李家祥:对,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在烟台新修的机场进行试点,就是要解决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在跟各省市自治区在进行联系,新机场的建立,我们争取按照新的机制进行新机场的运营和管理的模式。
航空城和临空经济区
机场年吞吐量超200万后将扭亏为盈
李家祥:西安机场,这个成都,这个肯定都是大枢纽了,区域大枢纽,从我们中间来看,最近像河南的郑州,新建机场,郑州机场最近也在规划作为一个中原这样一个将来的我们国际上的一个比较大的机场,现在他们也在做规划。
吴小莉:他们的企图心挺强的,以政府的效率来看是有机会成为一个中原的枢纽的吧。
李家祥:他非常有条件,再加上人的谋划,同样的条件,航空枢纽像流水一样,如果你认识的早我就开始建渠道,建立这样的网络,水就流了,有些城市不大,谋划的早,一些不大的城市可以达到一个航空枢纽。
吴小莉:很多人评价说,现在修个机场亏一个机场,机场是个“钱坑”,未来这个说法应该是慢慢会减少的。
李家祥:对,我觉得这个说法现在是一个误区,我讲到了,机场是一个公共设施,一般机场吞吐量超过200万以后,它收的起降费用和其它方面的费用可以弥补机场这方面的费用,像香港机场,每年盈利几十亿,那就是大规模的盈利了。其它一些国家他把这个机场都不叫“机场公司”,许多国家比如美国就叫“航空港”,航空港和我们经常国家有些海港,它叫“机场管理局”,我们香港的机场也是这样管理的,叫“机管局”,“机管局”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反映了机场的正式的位置,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反应了这样的规律,恰恰是在我们中国许多机场现在管理上这种模式,这种定位还没有转换过来,所以现在,应该转变观念,转变定位转变它的管控模式,这是解决机场,特别是大多数中小机场亏损最关键的问题。
地方政府需建设机场周边配套设施
解说:除了转变观念外,与机场建设配套的引资工作也提上李家祥的宣讲台。
在接受我们栏目采访前,他刚刚从贵州回来。他告诉我,这次贵州之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地方政府介绍机场投资的管理经验。
吴小莉:您的讲话稿我看了,一本厚厚的里面提到的是好的经验,不好的经验您比较含蓄的去提出,有没有比较失败的例子。
李家祥:失败的例子也有,比如安徽的阜阳机场,建完以后效果就不好。最近我到一个省里观看,有些省建了以后,多年市场培育不了,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当中没有把机场这样一个平台很好的利用起来,我跟他讲了四句话,叫做什么呢?热热闹闹修机场,招商引资跟不上,机场周围空荡荡,飞飞停停没希望。
吴小莉:这些配套措施没有做好的机场占的比例有多大。
李家祥:应该说这个比例我刚才讲到了,我们一些,早些年修的一些小的支线机场,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现在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各省市自治区已经看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了。
“要想强上民航”
云南机场管理开放模式值得借鉴
解说:李家祥说,2010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是2亿6700多万人,今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三亿人。
根据国际机场协会(ACI)的研究,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3亿美元,提供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则更为可观。
李家祥:比如说我们在贵州开完会以后,贵州省马上就派出省长助理到云南进行参观进行调研。因为云南也都是支线机场,云南12个支线机场,不是一年,连续多年实现盈利,没有亏损,而且都是支线机场,为什么云南省12个机场没有亏损,为什么其它省出现亏损呢?许多事情还是事在人为,所以云南的模式,云南机场利用的模式,包括他们开发的模式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刚才讲到腾冲,腾冲有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可以开发旅游,包括温泉这样的一些项目,结果他把这些资源都由机场集团统一谋划统一进行开发,这样就把机场、航空、旅游,包括观光等等这些统一起来了,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形成了聚合效应,所以最近我们也及时的宣传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刚才你讲到,我讲了厚厚一本,主要是讲成功的例子,一般说来,我们做工作的方法,就是叫做正面引导吧。
解说:过去中国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而李家祥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则是“要想强上民航”。
李家祥:这样使民航这样一个产业来说,发展到一个很大的量了,现在从民航来看,不是简单的拉几个人的问题,它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战略产业,这种战略产业它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而且后面代表是一个行业链,行业链又变为一个大的产业链,比如航空,刚才讲到了,它带动的是什么呢?不但是大飞机的制造,而且是带动的是旅游、物流、金融、商贸等各种因素,我曾经研究过香港的航空,香港航空民航,对香港经济社会的贡献是多少呢?是占了整个香港的GDP的11%还要多,也就是说,香港每年的社会生产总值11%是航空直接贡献的,所以这个航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现在各省市自治区在这一点的认识慢慢的跟上来了,去年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他们来了57人次到民航来谈民航发展,所以这是我感到心里最愉悦、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大家对民航的战略地位认识在提高。我们中国有个特点,只要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高了,民航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础。
吴小莉:但是在这前一年,只有十个省市有领导过来了。
李家祥:再早还没有了,通过宣传,通过讲,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原来民航是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