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内河水运踏上复兴之路
2011-4-22 15:1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随着全国第一条现代人工开挖运河——杭甬运河建成通航,浙江码头投资热潮涌动,沿河新产业带加速集聚;浙江省内河首条千吨级绿色大动脉湖嘉申线湖州段建成通航,通航条件极大提升,沿线城镇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浙江省第一个内河集装箱港区——嘉兴内河多用途港区的建成,意味着嘉兴物流业新的发展机遇已然到来…… 翻开这些“十一五”期间的骄人成绩,可以看出,浙江内河水运为浙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环保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能扫清浙江内河水运发展面前的障碍,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的优势作用?4月18日,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郑惠明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必须加快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复兴浙江内河水运。”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围绕“提升京杭运河、重振钱江水运、构建内河枢纽、发展海河联运”,通过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基本实现“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内河航道发展目标,确立内河重点港口区域性水陆物资转运枢纽的功能地位,初步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进一步增强内河水运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发挥优势点燃经济社会发展“引擎”
浙江省境内河道密集,钱塘江、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申线、湖嘉申线、乍嘉苏线、杭平申线、杭甬运河等骨干航道交织成网。
记者从浙江省港航管理局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浙江内河水运完成投资485亿元,为“十五”期投资的3.3倍。内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4亿吨,新增吞吐能力8000万吨。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704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4835公里,等级航道中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1330公里,新建改建高等级航道350公里,目前“北网南线、双十千八”的骨干航道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
“内河水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比较优势,是最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副局长胡旭铭对记者说。
内河水运是浙江省电煤、粮食等大宗重要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也是沿线企业大宗原材料等物资的交通大动脉。浙江省矿建材料丰富,大量的矿建材料通过内河航道运往省内城市以及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成为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不仅如此,内河水运的优势作用更体现在它带动着沿河产业带的发展,引导了产业布局的优化,为浙江省临港工业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胡旭铭告诉记者。据了解,长湖申线湖州段航道两岸聚集了木材加工、水泥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等3个百亿产业集群,2009年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7亿元,其中上述3个百亿产业群的产出超过500亿元,占到近1/4的比重,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同时,内河水运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浙北杭嘉湖水网地区通过“九五”以来实施的内河航道改造,在提高了通航能力的同时,增强了防洪行洪排涝能力,增加了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有效改善了沿岸的生态环境和城镇市容,并带动了水上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京杭运河航道改造配套实施的护岸完善和绿化工程,则为运河沿线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鲠在喉亟需解决“疑难杂症”
虽然内河水运以其比较优势极大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其他运输发展方式相比,浙江省内河水运发展相对滞后,内河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70年时的53%下降到2010年的15.7%,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综合交通运输理念不相适应,与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交通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浙江内河水运发展受认识不到位、机制尚不顺畅、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制约,面临很多“疑难杂症”。
首先,内河航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以社会效益为主,具有“业绩隐形化”的特点,因而难以被一些地方所重视。近年来人们对内河水运的优势、作用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但总体上关注重视程度不如其他交通方式,没有将内河水运放到建设“两型”社会、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低碳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各方面要素投入都不够。
其次,缺乏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协调和推进机制,水运与水利、水电等开发建设不能统筹兼顾,如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受制于富春江电站大坝,航运能力远未发挥。航道建设的要素资源紧缺,航道建设用地供给不足,财政资金投入缺乏,也没有建立明确的政府性融资平台以引入外部投资,建设资金十分匮乏。
另外,高等级航道比例低,使得干支航道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连接和沟通,部分航道桥梁瓶颈制约严重,通达性差。目前,浙江省高等级航道只占通航总里程的13.3%,尤其是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只有173公里,只占通航总里程的1.8%,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水平。内河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散、小、弱现象突出,全浙江省500吨级码头泊位不足15%,300吨级以下占60%;公用码头少,货主码头占内河泊位总数的86%;港口的运输组织功能和综合运输枢纽作用不明显,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空间还很大。没有形成江海联运体系,内河水运的网络优势和水运的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此外,运输船舶种类较为单一,船型结构不合理,省内缺乏专门从事内河船舶开发的研究机构,运输货种较为稀少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冲破瓶颈发展蓝图已然绘就
“复兴内河水运是破解资源和环境制约、加快推进交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必然选择。”胡旭铭告诉记者,目前,浙江省政府正在研究《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通过加快高等级航道网和内河港口枢纽建设,加快船型标准化建设和水运科技进步,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推进水运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彻底排解“疑难杂症”,最终实现“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内河航道发展目标。
其中,建设的高等级航道网包括长湖申线四改三、湖嘉申线嘉兴段一期、东宗线嘉兴段二期、嘉于硖线等四个确保建成航道;内河港口枢纽重点建设内河公用型码头,并依托内河主要港口,加快建设煤炭、钢材、矿建、粮食和液体化工等货物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打造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等功能的物流服务平台,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自此,浙江内河水运“十二五”期发展蓝图已然绘就:内河港口新建各类泊位160个,新增能力4100万吨;全浙江省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纳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航道达标率超过70%;水路运力总规模达到230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达到5500吨(海上船舶)和300吨(杭嘉湖内河船舶),沿海形成大吨位散货运输船舶、油品运输船舶和集装箱运输船舶占主导地位的运力结构;内河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内河运输船舶以发展500—1000吨级标准化船舶为重点,同时加大集装箱海河直达船舶的发展力度,客船重点发展高档次旅游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