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海运资讯

港口融资风潮的背后……

2011-6-12 2:2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今年以来,包括上海港、连云港港、唐山港和珠海港在内的中国港口企业掀起了融资风潮,涵盖上海、深圳、香港和新加坡四大资本市场,融资金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注:下文货币单位除标注外,均为人民币),再加上近日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和日照港的香港上市计划,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港、秦皇岛港、广州港和湛江港的A股上市计划,预计这些港口企业今年在资本市场上将募资2000多亿元(不包含传统银行融资贷款),与此相匹配的投资建设规模更是让人咋舌。
面对这波令人目不暇接的融资热浪,分析人士提出:“这是港口自身建设需求使然还是资本在带动盲目的需求?”
融资总额创新高
在投资计划的刺激下,去年中国资本市场刚刚经历了一波港口企业IPO高潮,唐山港、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港A股相继上市,融资总额达148亿元,创历年新高。但是在IPO高潮过后,港口企业进入了又一波“再融资”过程。
1月7日,登陆上海A股市场仅一个月的大连港宣布将发行不超过25亿元的企业可转债融资债券,债券期限为10年至20年。大连港称,发行企业债券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债务结构,满足资本性投资资金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综合竞争力。同一天,连云港港宣布,将向包括连云港港口集团在内的10名特定对象发行1.2亿股新股,发行价格不低于5.32元/股,募集资金不低于6.4亿元。
仅仅10天之后的1月18日,香港最大的上市企业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分拆旗下和记港口集团在中国香港和广东的集装箱码头业务,成立和记港口控股信托集团,该集团于3月7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集资额达到58.32亿美元(约合385亿元人民币),成为新加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IPO。
春节过后,中国港口企业的融资步伐并没有停止。2月14日,珠海港发布公告称,准备发行不超过5亿元的企业可转债,所募得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港口基础建设和新能源项目。截至3月8日,珠海港的可转债已全部发行完成,利率为6.8%。唐山港也紧接着在2天后的2月16日宣布,将采用定向增发的形式,发行1.35亿股新股,发行底价为6.63元/股,最少募集资金9亿元,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收购首钢码头公司。3月30日,北部湾也发售了15亿元企业债券,主要投向防城港港第13号至17号散货泊位工程和2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等6个项目。
作为中国港口业老大的上港集团,今年的融资计划更为惊人。2月25日,中国证监会批复了上港集团于去年10月底提出的拟向上海同盛投资公司非公开发行17.64亿股的融资请求,新股发行价格为4.49元,双方资产交易价格总额为79.22亿元,主要用于收购洋山二期、三期码头。仅一个月后的3月25日,上港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 3月30日开始采用分期方式发行80亿元企业债券,募得资金将用于偿还企业债务、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和补充流动资金。两项合计,上港集团今年将募资160亿元,几乎等于去年唐山港、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港A股IPO的总和。
由此保守估计,仅一季度,中国港口企业在上海、深圳、香港和新加坡四大资本市场所募集资金就达605.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融资总额。
另外,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舟山港、青岛港、秦皇岛港、广州港和湛江港均有在A股和香港市场上市的计划,如果成功,预计这些港口企业今年将在资本市场上再募资达1500多亿元。
资本流向何方?
去年唐山港、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港相继在A股市场上市,但却遭遇破发尴尬窘境,唐山港和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市首日就惨遭破发,大连港虽首日大涨,但第二天就遭受重挫,股价一路狂泻,直至破发。A股投资者用“脚”对这三家港口上市企业做了投票。直至目前,三家港口上市企业的股价依然徘徊在发行价以下。
惨痛的一幕还未散去,港口上市企业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再融资”,这自然引起了广大投资者的质疑。
以唐山港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去年7月唐山港上市首发募集资金为16亿元。但据刚刚公布的唐山港去年年报显示,目前唐山港仍有8.7亿元货币资金,而之前的数据显示,其2009年的货币资金为2.2亿元,照此推算,唐山港有近6亿元募集资金还未使用。一位基金经理人表示,唐山港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收购首钢码头公司,这项收购预案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实则暗藏玄机。首先,唐山港首发募资16亿元后,才花了一半多就又要“再融资”近9亿元,不仅频率高,资金利用率也实在低下。更重要的是,唐山港如此急切地推动收购,是因为募集来的资金立刻就可以变现进入到企业的口袋中去。
除投资者外,这些港口上市企业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就在大连港董事会为发行25亿元企业债而投票时,大连港独立董事吴明华就对此项议案投了弃权票。吴明华认为:“大连港刚回归A股,应该集中精力整合新业务,把《招股说明书》提到的项目做好,拿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否则对不起以高价购买A股股票的股东。”而关于融资中用于收购中铁渤海铁路轮渡公司的议案,吴明华更是表示反对,“这项收购是不合理的,没有投资收益率等具体计划,也没有提供项目评估等。基于此我提出反对。”
对此大连港有关人士回应称,“此次再融资,我们打算全面整合码头业务,集团的矿石码头及相关业务、杂货码头及相关业务、散粮码头及相关业务、客滚码头及相关业务和港口支持业务都将注入到上市企业。收购中铁渤海铁路轮渡公司和大连旅顺港我们构思已久,这个港口的主要业务是杂货和客运滚装,经我们初步评估未来将贡献2~3亿元以上的收入,收购该项目完全是基于整体战略考虑。”该人士认为,“有企业独董投反对票,只是基于稳健投资回报去看,担心会摊薄企业利润,不会影响企业整体决策。”
除此之外,连云港港获准发行的1.2亿股新股也饱受市场质疑。据了解,连云港港本次增发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建设连云港港墟沟东作业区物流场站,配套建设供电照明、给排水、消防、环保、监控设施等设施,提高企业堆存能力。同时还将形成深水码头岸线约900米,未来可建设3 个10 万吨级泊位,扩大港口股份企业的战略发展空间。但是,据市场人士估算,建设连云港港墟沟东作业区物流场站的资金在2亿元以下,而连云港港本次募集资金不会低于6.4亿元,近4.4亿元的资金流向存疑。
资产流动性过剩缘由
既然市场人士认为中国港口存在投资过度的嫌疑,那为什么那么多港口企业敢于频繁从资本市场上“圈钱”? 
对此,投资领域分析师施路认为,港口企业从资本市场疯狂融资的根本性动因,就是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当从市场上借钱变的很容易而别人又急于想借给你时,连傻瓜也会去借钱。”
据了解,中国本轮通胀属于内生性通胀,政府很难通过加息来填补通胀率与存款利率间的缺口,这就导致了货币价值的缩水与“硬”资产价值的升值。大量货币资金从企业、个人和家庭流出至资本市场寻求出路。而港口、铁路、公路等国有“硬”资产,无疑成为这些资金聚集的“好去处”。
于是,当这些国有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拿到大量资金后,它们很自然地就会选择扩大建设来产生新的“硬”资产,从而吸引更多资金,这就是资本市场所推动的“货币创造”能力。通俗的讲,诸如港口类这样的大型上市企业每创造出1元钱的资产,就可以从资本市场顺利拿到5元钱的融资,而只要这5元钱再产生1元钱的资产,企业就可以以这1元钱再从资本市场拿到5元钱的再融资。这样如滚雪球般的“货币创造”无疑又放大了投资效果,让企业欲罢不能。
当这个“货币雪球”越滚越大,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无法支持其负债时,之前主动选择扩大建设的决策将被迫变为无奈选择,因为企业只能依靠当下通胀产生的资产升值来支持其在资本市场的信誉。
除此之外,施路认为,港口类上市企业比以往更热衷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另一个原因是信贷的收紧。目前中国政府主要是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资金的“休克疗法”来控制通胀。3月25日,央行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了创纪录的20%,导致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的急剧波动,这说明银行流动资金已经空前紧张,港口企业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从银行里拿到大量贷款用于建设。因此已经上市的港口企业只有绕过银行,直接从资本市场要钱,企业债不行就发可转债,可转债不行就定向增发,A股圈完了就去香港上市,香港市场圈完了就去新加坡。据悉,目前已有明确境外上市计划的就有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和日照港,融资金额预计将超过500亿元。这些港口企业拿到大量融资后,为了在同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以及满足资本市场对资产的追求,自然会选择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