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空运资讯

民航货运:服务创新 稳中有进

2012-12-29 10:4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隋秀勇
    如果仅从数字上看,2012年又是中国民航业的一个丰收年。今年1~11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95亿元,其中中国航空公司共实现利润209亿元,占全球航空公司赢利总额360亿元人民币中的近6成。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民航的真实状况并不如数字显示得那么光鲜。中国航空公司取得的令外航眼红的业绩,由于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以及由此带来的商旅市场走低,绝大部分是国内市场作出的贡献。而且国内航线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航线更是负增长(-1.5%)。
    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民航总体逐渐向好的趋势。一方面,在成本增加,需求放缓的情况下,航空公司仍能逆市赢利;另一方面,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宏观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加之,我国民航业整体上仍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这些都将成为促进我国民航转型升级,做强民航产业的基石。逆流而上海外拓市
    “‘飞出去’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迫在眉睫。”在2012年12月21日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上,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呼吁。
    “飞出去”是中国民航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民航强国的必经之路,更是助力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即使全球航空运输市场延续2011年的低迷状态,且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以及人民币升值放缓等不利因素,也没有羁绊国内航空公司海外拓市的脚步。
    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民航业要努力增强国际航空竞争力”。这与民航“十二五”规划中的“扩大国际航空运输”一脉相承。
    当然,航空公司走出去不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出于企业战略转型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使然。国有三大航空公司的转型目标中,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南航的战略转型目标是,国际化规模网络型航空公司。但是三大航的国际化路径则是因“企”制宜,各有侧重。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航,在提升自身“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同时,把“合作”作为其国际化的重要策略和方式。2012年11月29日,已经加入星空联盟的国航,又将其旗下的深圳航空带入其中。
    南航则延续着对国际市场的执著。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国际业务在三大航中比例最低。南航发力国际市场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一方面,南航增开欧美客货运航线,加大航线密度,继续着力打造广州枢纽;另一方面,南航还将广州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重点拓展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市场。此外,加入天合联盟的南航,使其在南美市场发展速度加快。
    与南航相比,东航的策略则相对保守。这是基于东航对欧美市场的谨慎和对中国市场的乐观。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市场,东航不再对国外市场抱有过高预期,而是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
    与三大航发展国际市场的策略不同,海航则采取并购的方式,完善自己的航空产业链。2012年10月,成功购得法国蓝鹰航空公司48%的股权,就是海航海外扩张的又一经典案例。
    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在国际市场发力,也是受到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驱动”:市场火暴期间预订的运力在这两年陆续交付,国际市场可以消化过剩的运力;日益完善的“四横四纵”高铁干线网络,分流了中短途航线的需求。虽然航空公司加大了与铁路系统的合作,推出空铁联运服务。不过,这种新产品还需要一个让消费者接受并认可的过程。
    然而,各大航空公司“飞出去”战略实施并不容易,亏损成为伴随其国际化进程的梦魇。回程客货源不足是导致航空公司国际业务亏损的元凶。这恰恰反映出中国航空公司向国际网络化转型的紧迫性,折射出国际航空巨头的内功差距。
    但是,航空运输自由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飞出去”这一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不懈”地执行,在风雨中强筋健骨,惟此,中国民航才能摆脱为外资航空“打工”的命运,才能将民航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可以预见,2013年,国际航空市场将看到更多中国航空公司的身影。服务创新深耕国内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民航今年可谓是一枝独秀,特别是国内航线两位数左右的增速,让中国民航能在全球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局势中独善其身。不过,中国民航2012年的表现仍低于预期。
    2012年年初,综合了国民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对民航业的利空影响,民航局仍预测,2012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可望达到63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2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7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0.3%和4.7%。而今年1~11月,民航业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56.5亿吨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5.8%;旅客运输量2.93亿人次,同比增长9%;货邮运输量同比下降2%。即便考虑到年末民航客货量的翘尾效应,也难以扭转全年总体态势。
    中国民航在2012年前进脚步放缓,除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外,一个不能不及的因素是,国内高铁网络初步形成,对民航的冲击正在显现。
    民航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与高铁重叠的航线多达14条,今年1~11月,高铁对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影响为0.3个百分点。在高铁覆盖的骨干航线上,民航客流损失将达16.4%。针对高铁带来的挑战,航空公司下调票价,减少中短途航线的航班密度甚至是停飞,将更多的运力集中到长航线。与此同时,与铁路部门合作,发展空铁联运。如,2012年5月,自东航与上海铁路局合作推出“空铁通”以来,如今空铁联运产品已经能覆盖长三角地区的11个城市;继东航之后,国航也将于12月1日在上海推出的“空铁联运”产品。而南航的空铁联运产品也在筹备之中。
    除了服务创新,东航还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2012年4月8日,东航与武汉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出资17.5亿元重组东航武汉公司。11月,东航旗下的中联航和东航河北分公司完成联合重组。
    相对于客运,国内经济下行对航空货运的冲击更为明显。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我国民航完成货邮运输量440万吨,同比下滑3.1%。翡翠航空重组之败之后关闭;银河航空步其后尘,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两家中外合资货运航空公司的遭遇,正是今年国内航空货运市场低迷行情的写照。本土航空公司的货运业务利润率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几成定局。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东航加快转变货运业务的商业模式,由航空货物运输企业向航空物流服务商转型。东航2012年12月7日发布公告称,东航以5.6亿元收购中远持有的东方远航物流29.7%的股权。无独有偶,有消息称,南航希望成立独立的物流公司,在各地分公司配备货运车辆,并整合目前的航空货运业务,打造航空货运和地面物流的全产业链。
    不过,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在疲态尽显的航空货运市场,航空快件市场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国有三大航空公司纷纷通过与快递公司结盟方式,杀入快递市场,以期在新兴的货运市场中抢得先机。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航空快递市场收入和业务量至少保持15%以上的增长。有专家指出,目前航空货运占据了快递货运总量的20%~25%,未来将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长。机场建设势头不减
    盘点2012年中国民航业的发展,机场是不能不提的一个板块。不仅是因为这一年机场建设势头不减,更是由于机场建设热引发多方争议。
    近期,民航局局长李家祥透露,2012年开工建设的机场有14座。如果加上发改委批复的机场改扩张工程,总数量超过24个。而且一些中西部省份,机场建设规划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如,湖南省计划未来18年建设21个民用机场;湖北省则规划未来18年建设9个机场,其中两个为民用机场,7个为商业机场;已经有3个机场的山西省,打算将机场数目增至7个。
    一面是众多机场项目的破土动工,一面则是机场运营的“流血不止”。2011年中国的180个机场中,大约有130个亏损,亏损总额约20亿元。两组数字对比之下,引发各方对机场建设的质疑。
    民航局方面对此的回应是,这些机场之所以亏损,是因为中国的机场太少而不是太多。美国有各类机场19000个机场,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南非也有700多个机场,中国的机场,真正运行的航空机场才182个,加上通用航空机场,还不到300个。因为“网络效应”,云南省12个支线机场全部赢利。如果交通流量能够给予支持,建设网络是合乎逻辑的;“机场建设和民航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中国新增机场大多数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支线机场;与高铁和公路相比,机场不仅建设周期短,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而且,机场不能单纯地用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而且忽视其公益属性。此外,不能孤立地看待机场的作用,应该看到机场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增加经济、文化交流,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013年我国的机场建设将延续2012年的热度。2013年拟开工建设12座机场,其中,支线机场迎来“加速建设期”。而按照民航局预测,到2020年,全国人均乘机次数将达到0.5次,覆盖全国89%的人口,航空运输开始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人均0.5次,对我国民航业来说,就是增加近4亿人次的旅客;覆盖全国89%的人口,对机场数量和布局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随着机场项目陆续竣工,机场释放出的“正能量”,必将推动航空运输业的转型、促进我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甚至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