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产品物流“导航”
2012-2-25 14:3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曹亚慧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再次对准了农业,还把焦点对准了农产品供给的保障工作上。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依然薄弱,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衔接不紧密,“卖难”和“买贵”问题同时存在,并依然突出。
“萝卜哥”与“拾菜婆”
2011年11月25~29日,有一个迅速蹿红的网络红人,也是一个“贫民偶像”,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萝卜哥”。而更特别的是他的“成名”经历。
2011年,河南滑县一名在郑州黄河滩区租地种田的普通农民韩红刚,因为自家60亩地的40万斤萝卜遭遇“卖难”。连续多天他都在联系买家,但买家给出的批发价每斤仅有4、5分钱。若雇人采摘萝卜,又不少花钱。经过和家人的一番合计,他决定不再销售这些萝卜,而是将萝卜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媒体刊登消息后,引来上万人拔萝卜,被哄抢的“萝卜哥”因此蹿红网络和媒体。
这位史上“最舍得”农民的举动,引来很多关注。同时更令人关注和揪心的就是频频曝光但屡屡上演的农产品滞销和卖难问题。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记者在北京某菜市场买菜,无意间发现一个年龄60多岁的老太太,在卖菜的摊位间穿梭,但是却并不买菜。看了她经过几个摊位记者才明白究竟,原来,她是在捡拾商贩们丢弃的菜,有被挤破的青椒,被撞坏的西红柿,还有因为放置太久而被风吹蔫了的茄子、绿叶菜等。不时还有商贩呵斥她,老太太只是朝那些人笑笑,抱歉地走开……
等老太太快离开菜市场的时候,记者紧紧跟上了,问她为何要捡菜吃?她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菜太贵了!吃不起!现在连萝卜都1.5元1斤了,白菜7、8毛1斤,尤其是春节期间菜价更高……”“蔬菜价格这么涨,怎么能承受的了?”老太太抱怨起来。聊到最后,她也疑惑地问记者,电视上说有的农民土豆、萝卜卖不掉,几毛钱、几分钱一斤,怎么到了北京,就翻了十倍还不止。
而在此时,应该只有一个答案:搞活现代流通,是畅通的供销的命脉……
衔接不畅流通梗阻
近年来,由于产销不衔接造成的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时有发生,价格波动大。
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中间环节较多,严重影响了物流的效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间物流环节的规范难度,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低、损耗大。不仅如此,从种植、流通到销售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尚不规范,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无法真正保障供给的稳定性。我国仅有8.2%的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而美、欧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农民合作组织。而农产品产销脱节以及部分地区“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农产品供应。如何走活农产品流通这盘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为加强产销衔接,“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今年要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形式产销衔接,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
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一号文件”强调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除去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低,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滞后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供应,8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这些市场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并经营,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只能采取收取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办法,这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陈德铭表示,2012年要新建和改造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构建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网络。
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一号文件”作出明确部署,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一号文件”还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由于科技水平有限,我国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仍然非常大。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果蔬产后腐损率达到2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缺乏冷链物流设施,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和40%,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达80%以上。
对此,有专家建议,流通成本的下降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比如通过冷藏技术、冷链技术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需要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提高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在农产品商业环节中的地位,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力度,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推动各地市场信息共享,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的盲目性。
旨在通过流通环节的有效治理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成为2012年结构性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重头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一号文件”作为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旨在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最强音。然而,在“一号文件”之前,政府部门作了很多铺垫。
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2011年12月22日,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和供销总社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
一方面政府从税收方面着手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另一方面,提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在发展对象上,不仅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生产主体,也包括农产品经销商、运输企业、流通企业等流通主体,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流通网点,贯穿了产、运、销流通全链条。“一号文件”要求,支持拥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等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
据供销总社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年12月30日,供销总社召开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系统内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要当好龙头,加快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会后,供销集团旗下企业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海南果蔬食品配送有限公司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将与各级供销社密切协同、加强配合,扩大对供销社农产品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采购。同时,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此外,新合作公司、海南果蔬公司的农副产品“农超对接”、南菜北运等业务逐步在农副产品经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正积极参与北京市政府新建北京市东南部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的筹备,是筹备组成员之一。
据了解,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公司主要业务是改造、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全国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进行常年的展示和交易;探索规范化、标准化的农产品信息交流、网上交易、分销业务、进出口贸易。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在集散地和主销区,逐步培育一批集农产品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交易配送为一体的跨区域重点市场,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信息灵敏、运行高效的骨干市场;以县为重点,以中等城市为辐射圈,发展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市场,改造一批城镇集贸市场,初步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格局;逐步形成全国农产品的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网上交易中心。
尽管在农产品流通“大舞台”上的角色有大有小,尽管各企业的战略各有不同,但都在积极行动着。“一号文件”为这些企业打开了政策指引的大门,或为加速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助力新流通,带来曙光,这一点将会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