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制 度 堵 漏 洞
2012-3-10 18: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李卫卫
最近,笔者的一位朋友遭遇了一件蹊跷事:期盼已久的快件终于拿到了,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却不禁大惊失色——箱内邮寄的一款电子产品已不见踪影,只有几团废报纸和一份产品使用说明书。
“签收时,我看外包装完好无损,就没开箱验货。谁知快递员走后,才发现内包装上被凿出拳头大的一个洞。”朋友告诉笔者。事发后,她第一时间与店主取得了联系,对方也承诺会给她补发货品。
虽然没有货品损失,但是,却让这位朋友对快递公司的好感和信任度大打折扣。而店主,也显然只是快递公司的 “替罪羊”。快递公司如果对邮寄过程进行了有效监控的话, “毛贼”根本不可能这么轻易把货品偷走。因此,快递企业对此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毕竟,相较于配送速度,保持快件的安全和完好,是消费者对快递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 “底线”。如果连这都做不到,所谓的 “服务质量”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自然也就失去了赢得客户信任的基础。
但目前,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日益繁荣,快件丢失、破损现象也屡见不鲜,类似 “手机变砖头”等更是频频见诸报端。有网友甚至戏称: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过 “丢单”,只能说明你网购的次数还不够多。
而丢单、少件等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一方面,部分快递公司为了迅速扩充网络,纷纷采取加盟制。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使网点数量大大增加,但由于缺乏监管,极易在管理上出现漏洞,从而埋下了隐患。
同时,部分快递企业对员工缺乏必要培训,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快递员流动性大,这也为盗窃等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前,就曾有业内人士曝料称,按保守估计,在丢单、少件案件中,有20%以上属于快递企业内部“监守自盗”。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快递领域还存在赔偿上限额度过低的问题。违规成本低,也在无形中“纵容”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可见,要想真正扼住伸向快件的一只只 “黑手”,除了需要快递企业健全管理制度之外,还应该在行业内推广和完善人员审核、上岗培训等诸多制度和标准,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快递赔偿方案,从制度层面进行约束。
令人欣喜的是,日前国家邮政局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快递企业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落实不力的企业将责令停业整顿甚至被吊销经营许可证。看来,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出 “重拳”来对快递行业加强监管。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多种措施的实行,国内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定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