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内河资讯

广西江海联动打造西江黄金水道

2012-3-14 13:4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龙年之春,八桂大地,遍地塔吊林立,处处机器轰鸣,发展的大潮汹涌澎湃;“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在广西得到全新的诠释,并迸发出强劲的动力…… 
  北部湾经济区风生水起,西江黄金水道千里奔腾,八桂壮乡江海联动,汽车城、产业园拔地而起,新一轮扶贫攻坚号角已经吹响……凡此种种,挥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将春天的广西装点得异彩纷呈。 
  抢滩北部湾龙头高昂兴壮乡 
  崛起于一湾碧海之上,4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约1600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经济板块。从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磅礴前行,正在成为高昂的龙头,带动壮乡经济稳步提速。 
  记者在北部湾经济区采访,处处能感觉到这是一片沸腾的土地。“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整个保税港区是在海上‘生长’出来的。建设者们冒酷暑,顶扬尘,以日均40亩的速度在万亩碧波上吹填出了万亩建设用地。”站在车来人往、建设正酣的保税物流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叶俊动情地说。 
  据介绍,钦州保税港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是中国距东盟最近的保税港区,也是我国唯一具备整车进口口岸功能的保税港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2.5平方公里已建成。2011年,保税港区内外贸产值完成186亿元,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0.2万标箱,同比增长60.33%;进出口总额完成9亿美元,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实现9.07亿元。 
  在长达1600公里的北部湾海岸线上,临海而建的现代大型企业园区成为蔚蓝大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这里,石化、钢铁、电子信息、核电、轻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临海产业正在布局发展,北部湾临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在钦州港腹地,蓝天碧海之间,洁白的油罐和交错的管塔组成的巨大布阵,标志着一座现代化的石化城迅速崛起。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的早期收获项目——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厂,也是目前我国华南沿海石化带重要的炼化基地。广西石化公司财务处处长王利中告诉记者,从2000年9月8日投产以来,已累计加工原油91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83亿元,缴纳税费75.39亿元,实现了规模效益。 
  钦州市石化产业办公室主任沈少红介绍说,围绕千万吨炼油工程,钦州的石化物流快速发展。中石油10万吨原油专用泊位已投产,从钦州至南宁的成品油管线即将启用,三墩大型石油减载平台和30万吨级航道、泊位正在火热的建设中,钦州将成为华南、西南地区优化石化能源配置的重要节点。 
  记者看到,在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面积达35.8平方公里的石化产业园已经形成,产业集聚急剧加速,资金流也在加快向区域内流动。“目前,钦州石化产业园区已引进及在建的项目共16个,总投资达579.63亿元。等到全部完工,每年可创造2700亿元的产值,形成150亿元的税收。”沈少红说。 
  “自治区财政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作为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钦州的发展。钦州财政也从2009年起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我们还认真研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有关问题,积极配合自治区向中央争取中石油广西石化钦州1000万吨炼油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据悉,去年年底中央已经原则同意给予北部湾经济区8亿元的综合财力补助,预计我市可以分得其中一定数额。但这些钱远远不够,我们本来保吃饭、保运转的资金就十分紧张,可调度调配的资金不多,常常是花一分钱要办一元钱的事。”钦州市财政局局长叶莉梅告诉记者。“所以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算大账、长远账、发展账,想方设法确保经济建设资金的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2011年统筹、筹集各类发展资金超过4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钦州港口、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 
  各级财政的支持,其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临港工业实现重大突破,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厂顺产达产,中粮120万吨油脂加工、玉柴溶剂油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金桂林浆纸一体化、泰兴石化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开工中石油含硫原油加工配套工程、清华同方数字电视等项目。去年以来,“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积蓄的巨大能量开始释放,多年的投入逐步产生效益,为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提供了强力支撑。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23亿元,增长111%,成为广西第四个超百亿的城市。 
  北部湾畔,千帆竞发。钦州成为华南重要的石化、能源等临海型工业基地;防城港已是中越边境经贸合作最活跃的城市;北海变成中国与东盟“海上旅游黄金线路”始发点;广西首府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 
  据自治区财政厅经建处调研员汤长发介绍,为抢抓机遇,在短时间内实现重点突破,从2010年开始,广西计划3到5年内投资1.5万亿元,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迅速形成北部湾核心竞争力。2011年,广西财政安排10亿元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实现钦州保税港区全面对外开放和正式开港运营,当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确保了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验收封关。拓宽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统筹2亿元重点支持了沿海高速公路改扩建设等大交通项目,新增安排近2亿元对北海电子产业园和钦州石化产业园的18项重点产业项目进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园区功能完善、重点产业的集聚和千亿元产业的迅速形成。此外,2011年自治区财政累计向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资4.2亿元,支持该公司发展壮大。 
  作为区域经济版图上的“后起之秀”,北部湾经济区撑杆跳跃式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北部湾速度”。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比2010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钦州、北海、南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1.4%、47.1%、23.6%,分别高出全区水平70.6、26.3、2.8个百分点。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财政收入完成588.5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5.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3.3%,增幅分别高于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15.4和18.2个百分点,龙头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江与海联动打造西江黄金水道 
  2月25日,清晨氤氲江水的薄雾中,浑厚的汽笛声蜿蜒开来,贵港港中心港区罗泊湾码头又度过了一个灯火通明的不眠之夜。 
  见证贵港港发展的爱凯尔贵港公司党委书记黎柱贤深有感触:“从2009年航道疏浚和船闸扩建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滞航现象,现在每天装卸100多个集装箱,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贵港,贵在有港。水运成本低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所在。黎柱贤给记者算了一笔运输成本账:水运每吨每公里的成本是5分多钱,火车运输每吨每公里的成本是1毛多钱,汽车运输每吨每公里的成本是两毛多钱。 
  如今,贵港每年造船能力、货运船舶运力、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均 
  占全区的60%,难怪人们感言贵港是最能看到广西“水运复兴”轨迹的地方。 
  贵港市黄金水道办公室副主任杨万山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贵港市多渠道投入资金40多亿元,建成了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工程、贵港港罗泊湾作业区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港航基础设施工程。去年,西江开发投资集团与贵港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80亿元在贵港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示范基地。 
  据悉,依托西江黄金水道,贵港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了显着成效,初步形成建材、电力、糖纸、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饲料行业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结构体系,临港大工业发展雏形已经形成。目前全市共有16家造船企业、5家修船企业,总产值达21亿元。 
  才逢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又遇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 
  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加快发展的“龙头”,却缺乏广阔的腹地支撑。而广西有一条着名的西江,是连接资源丰富的大西南和充满经济活力的粤港澳的天然纽带。西江及支流接梧州、贵港、南宁、百色、柳州、来宾、崇左、桂林、贺州、玉林、河池等11市,流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2%,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9%,正是北部湾经济区的辐射范围。于是,另一项重大战略便呼之欲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实现江海联动。如今,广西已形成一个战略构想:5年投资200多亿元,把西江广西段通货量由4200多万吨提高到1亿吨以上。 
  按照《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到2012年,西江黄金水道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亿吨黄金水道初步形成。到“十二五”末,西江黄金水道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7市共1480公里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为1000吨级以上高等级航道。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投资为707亿元。到“十二五”末,将新增1000吨级码头泊位223个,新增吞吐能力9000多万吨,西江黄金水道千吨级码头总泊位数达296个,总吞吐能力超过1.5亿吨,航道等级提高里程2428公里,初步形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 
  据介绍,2009年以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投资连年实现大幅增长,当年完成投资11.86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33.8亿元,是2009年的2.8倍,2011年完成投资51亿元,是2010年的1.5倍。 
  2011年,广西财政全力推进西江黄金水道项目建设,通过统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资金、中央车购税资金、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资金等渠道,全年共投入11.1亿元支持西江黄金水道项目建设。 
  除自治区级财政投入,广西广开筹融资渠道,形成西江建设“滚滚洪流”。自治区为此已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去年组建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黄金水道的投资主体,与贵港、百色、河池、来宾、柳州等地联手推进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建设,今年确保完成项目投资超28亿元;推动落实将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资金列入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通过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黄金水道建设。自治区还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除对公益性项目给予直接补助外,优先采用资本金注入、贴息补助等间接支持方式,以企业为载体,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市场方式筹资,确保实现年内基本建成亿吨黄金水道的战略目标。今年,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完成计划内项目投资60亿元,加快枢纽船闸、航道、港口工程建设,其中新开工贵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西津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大规模、多渠道的投入,保障了西江黄金水道重大项目建设。随着水运条件的改善,沿江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目前,以原材料及产成品运输为重点的南宁临港园区,以水泥建材、煤炭储运等为重点的贵港工业园区,以再生资源、陶瓷和不锈钢制品等为重点的梧州产业园区,以先进制造业、汽车产业等为重点的柳州工业园区等一批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基地和园区正在加快形成,并显示出了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 
  “什么时候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能上升到国家层面,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我想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黄金期’就真的到来了。”杨万山充满着期待。 
  产业转型升级从“广西制造”到“广西创造” 
  2011年,广西遭遇20年一遇的电荒,高峰时电力缺口近40%。受此影响,广西停产或部分停产的企业超千家。 
  一场电荒,让广西深刻意识到资源、能源短缺将日渐成为发展“瓶颈”。这也更强烈倒逼广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柳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该市努力实现二次创业、升级转型,促进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以广西十三分之一的面积、十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出八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和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走进位于柳东新区的柳州汽车城,才知道什么叫大手笔——一个个气势非凡的大项目雨后春笋般崛起,上汽通用五菱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这里落地生根。陪同采访的柳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建华介绍说,柳州汽车城规划总面积约为203平方公里,其产业定位以汽车整车和零配件生产为主导,以发展围绕汽车工业的产业为主。根据规划,2015年,这里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承载人口达到25万人,建成主导产业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的千亿元新城区。2011年,柳东汽车产业园工业总产值跨越1000亿元台阶,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跨越1000亿元台阶。 
  柳州市副市长王柳平介绍说,作为老工业基地,柳州市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凭借汽车、冶金、机械三大产业成为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三大支柱产业是柳州的骄傲,但以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柳州工业已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制约。 
  “柳州的产业短板就在于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比重过大,支撑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因此,柳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实现产品升级,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王柳平说。 
  为此,近年来,柳州继续做大三大支柱产业,推动汽车产业研究开发中级轿车、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品,冶金产业提升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总量、结构、层级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十一五”期间,柳州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1倍。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柳州市2011年组织财政收入229.6亿元,同比增收28.42亿元,增长14.13%,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229.35亿元的100.11%。 
  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柳工源源不断的自主创新,使该公司始终挺立产业潮头。去年,其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台欧Ⅳ排放装载机,亮相全球工程机械展示会,引起业内震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和“沙漠战车”装载机新上市,备受市场青睐。 
  柳州市财政局局长谭淑坚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柳州市财政本级用于支持产业经济发展的扶持资金累计达16.4亿元,2011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产业扶持专项资金4.5482亿元,占本级一般预算支出5.79%。每年用于传统重点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项目支持资金在6000万元以上。“十一五”期间,从本级一般预算安排园区建设资金2.6亿元,2011年、2012年每年安排超过1亿元。 
  在南宁市采访时,记者走进位于江南区工业园区的铝工业园,如同走进一个大工地——在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推土机来回奔波,施工员挥汗如雨,建设场面如火如荼。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曾广文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广西重大项目工程、南宁市头号工业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8.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39.4亿元,建设周期3年,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80亿元,年利税15.6亿元。据了解,该项目去年获得财政贴息1500万元。 
  据自治区财政厅企业处处长梁宝敏介绍,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16亿元,以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等为重点,支持做大做强做优自治区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2.5亿元用于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和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350项科技攻关项目和23个研发中心建设;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安排2.65亿元扶持微型企业、风险投资及创业投资发展;安排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入桂创业”,扶持壮大地方金融企业;整合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9.1亿元,支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另外,安排资金约1.6亿元,确保节能减排顺利推进。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7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门槛,比上年增长13%左右。全区财政收入1542.49亿元,首次突破1500亿元,比上年连续跨越3个百亿元,同比增长25.5%,圆满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1500亿元收入奋斗目标任务。其中,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47.59亿元,完成预算的110.9%,增长22.7%。 
  新一轮扶贫开发连片推进产业富民 
  百色市田东县陇穷村瑶族汉子黄荣兵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住上宽敞明亮的二层小别墅。就在两年前,全家6口人还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房里。如今,与黄荣兵同村的185户瑶族同胞正陆续搬进新居,昔日穷山村变成了美丽的新农村。 
  陇穷村因穷而得名,九分石头一分土,全村185户人家、759人,人均耕地仅0.38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960元。田东县财政局副局长黄玫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陇穷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持续掀起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屯屯通电、沼气池建设、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屯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生态建设等扶贫攻坚大会战,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陇穷村的变化只是百色市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据百色市扶贫办主任乃尚权介绍,从2005年起,百色市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分批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科技培训、劳务输出等综合措施,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百色市财政局副局长江海宽告诉记者,2011年百色市安排3.55亿元扶贫资金,集中力量,加大对贫困村屯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投入,确保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顺利完成。 
  百色是广西扶贫开发的典型。广西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贫困区域,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9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 
  不仅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还呈现这样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石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边境贫困情况特殊。面对这种情况,广西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为核心,探索了整村推进和连片推进相结合的扶贫方式。 
  整村推进即确定4060个贫困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围绕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确定了5大类16项整村推进的具体目标。从2005年到2010年,分3批实施,变小规模分散式扶贫为综合性集中扶贫。 
  记者在崇左市大新县明仕村、硕陇村等贫困村采访时发现,通过近几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广西共投入整村推进贫困村资金70多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170多万元,使134万农户、577万人直接受益,其中贫困农户83.5万户、365万人。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36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平均增长14.02%,增幅高于全区水平1.61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广西还将继续实施3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记者从2012年广西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投向计划中看到,总额约10.72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占到8.89亿元。 
  连片推进是以大会战的形式对特殊特困区域进行整片推进。2000年以来,广西集中力量,整合资金68亿元,先后开展了东巴凤(革命老区)3县、大石山区5县、桂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5县、距边境0-20公里区域等连片特殊特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产业扶贫,这种既“输血”又促其“造血”的扶贫方式,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以前也是一个落后贫困山村,如今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广西香葱第一村”,每天平均销售香葱2万公斤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就已超万元。 
  去年,广西产业开发投入资金1.75亿元,扶持2269个贫困村、15.8万户贫困户、71.5万人,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23.8万亩,中低产改造10.6万亩,饲养家禽等各种养殖业120.39万头(只)。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重点推进“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攻坚工程:建设10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辐射覆盖贫困村农户1000户以上的种植示范基地或特色高效养殖基地,扶持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成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目前,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已顺利启动,该项目将覆盖2000个贫困村,17.17万户贫困户直接受益。 
  “今天我们为贫困地区‘输血’,是为了今后他们能自己‘造血’。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培育起一批产业,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使其学到一两门技能,谋到一份工作,这样他们就离真正脱贫不远了。”谈到财政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作为,大新县财政局副局长严克文如是表示。 
  2月22日,正赶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暨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在百色举行启动仪式。 
  据悉,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战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决定》和28个配套方案,财政厅、发改委和扶贫办初步测算,2012年—2015年,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左右,具体包括中央补助资金、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资金、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市县两级财政补助资金和扶贫信贷资金等。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雷黎明表示:“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加强‘顶层设计’,用好扶贫资金。” 
  “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中,百色仍是广西扶贫的重点。”乃尚权告诉记者,“两三年后你们再来这些地方,就会感觉设施进一步改善了,产业进一步形成了,素质明显提高了,生态越来越好了。”(本文来源:中国财经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