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延伸下钢贸商何去何从?
2012-4-16 14:1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年来,国内大中型钢企、流通商纷纷涉足钢铁物流园区项目,在钢企大量涉足钢铁物流领域,提高直供比例、延伸产业链的同时,钢贸商和钢企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日趋“紧张”。
王文
在沙钢集团忙着将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园打造成钢铁物流超级“航母”的当口,五矿发展近日建立了“中国钢铁流通e联盟”这一钢材“沃尔玛”,而就在此前不久,河北钢铁集团才刚刚宣布开工曹妃甸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
近年来,国内大中型钢企、流通商纷纷涉足钢铁物流园区项目,近期更是显现出“遍地开花”之势。据业内人士估计,按同时符合“拥有加工储运功能”和“有商户入驻”这两项条件来划分,当前国内已存在2000多家钢铁物流园区。但对于现阶段处在流通环节的钢材贸易商而言,给下游钢材消费企业提供加工、配送等服务也是钢贸企业转型的一大方向,钢厂在各地投资钢铁物流园区的举措,无疑与钢贸商发生了“撞车”。
钢企物流项目“遍地开花”
日前,沙钢集团的“掌门人”沈文荣公开表示,截至今年3月初,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园已累计完成投资40多亿元,而今年计划再完成投资50亿~60亿元。据悉,这个总投资计划在250亿~300亿元的张家港玖隆物流园项目于去年年初就已启动。
沙钢集团正着力将玖隆物流园打造成钢铁物流超级“航母”,沈文荣说,“在3~5年内,要将玖隆物流园打造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物流成本最低、功能配套最全、现代化程度最高、国际一流的现代物流园区”。
河北钢铁集团近日总投资68亿元的曹妃甸综合物流园区项目也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多功能的物流园区,具备完善的冶金辅料仓储、钢材加工配送、现货电子交易等功能,成为钢铁产品的“重要出海口”。
忙着投资钢铁物流项目的钢企不止是沙钢和河北钢铁,据“我的钢铁网”不完全统计,在去年一年时间里,除了上述的沙钢,首钢、山钢、酒钢、莱钢、广钢、安钢、川威集团、昆钢、新兴际华、新兴铸管、首钢贵钢等钢企,均在各地开工投资了钢铁物流项目。并且,这些钢企物流项目的投资计划量普遍在10亿元以上,沙钢集团的张家港玖隆物流园项目,则是其中投入资金量最大的一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诸如宝钢、鞍钢、武钢等国内多家大中型钢厂,则在去年开工或投产了20多个汽车家电或船板加工配送项目。实际上,涉足钢铁物流项目的不止是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中国五矿集团五矿发展近期也牵头成立了“中国钢铁流通e联盟”,致力于建立一个数字化的钢材“沃尔玛”。
钢铁产业链延伸是长期趋势
“在行业微利的情况下,钢厂肯定会考虑压缩产业链上的成本,将销售前移,或自己去做一些服务”,“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朱喜安认为,上述钢企投资钢铁物流项目存在着“延伸或扩展产业链”的共性。
中钢协数据显示,2月份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企实现利润-5.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8.25亿元,降幅达106.62%,亏损面达到42.5%。
实际上,依照功能以及盈利方式来划分,钢铁物流项目对钢企而言算是非钢行业,据“我的钢铁网”钢铁物流事业部分析师王铜麟介绍,现有钢铁物流园区的功能多样、盈利方式也较为多样化,比如物流园区能提供的功能有商贸交易、仓库储存、加工剪切、原材料仓储运输加工、钢材成品配送、金融服务(担保、货物质押)、商铺租赁,甚至是现货电子商务、期货交割、产品会展、生活娱乐等。
朱喜安表示,目前钢企投资的物流项目方向不尽相同,有的物流项目是钢厂为实现加工配送服务而建,有的则是为原材料和成品运输服务。
但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钢企涉足物流环节,直接对接采购和销售环节,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提高下游用钢企业的直接配送比例,可以让钢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达到按需生产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钢铁产能的盲目扩张。
据中钢协去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当时80家大中型钢企通过钢贸商进行流通分销的量占了总钢材销售量的42.2%,直供比例为36.1%,剩余的份额则为钢企的零售和分支机构销售所分。
在钢贸商物流环节是钢企主要销售渠道的情况下,中钢协曾屡次呼吁钢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改变营销环节薄弱的状况,完善分销机制,延伸产业链,加强钢材深加工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这可能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毕竟国外很少有像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流通市场”,朱喜安评价说,中国钢铁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会是长期发展趋势。
行业“洗牌”厂商博弈或持续
事实上,在当前钢企维持微利化经营的情况下,国内钢贸物流企业也在亏损的边缘挣扎。为此,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有着资金规模和实力的钢贸商向“为下游钢材消费企业提供加工、配送服务”转型。
据“我的 钢 铁网”和上海华夏邓白氏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今年年 初 公 布 的“2011年度钢贸企业百强评选项目总结报告”显示,去年1421家受调查的钢贸企业中,有79.59%的企业毛利润率低于5%。此外,去年净利润率在0-1%区间的钢贸企业,占了所有企业样本的66.51%,净利润率为负值的钢贸企业占了21.6%,即钢贸样本企业中有88%去年净利率不足1%。
无疑,钢贸商向着“为下游钢材消费企业提供加工、配送服务”转型的方向,和钢厂投资的钢材物流园区发生了“撞车”。
钢厂针对下游用钢企业而投资的加工配送项目,对钢贸物流市场的影响不大。在朱喜安看来,钢企投资的单纯面向钢材市场、以实现分销为目的的物流园项目,跟现在钢贸商所做的物流园项目类似,二者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但需说明的是,对比钢企和钢贸商所建的钢铁物流项目,钢企占据着明显的资金优势和影响力,如上述钢企的物流园项目投入资金量普遍在10亿元以上。
在钢企大量涉足钢铁物流领域,提高直供比例、延伸产业链的同时,钢贸商和钢企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日趋“紧张”。
就在此前不久,宝钢下属的东方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曾推出“IPhone版宝钢在线”,实现了“通过手机直接订购钢厂现货资源”的营销模式创新。但这个项目一推出,便有钢贸商抱怨称,钢厂脱离钢贸商的“单飞”营销模式,挤压了钢贸商的生产空间。
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多名钢贸商一致认同,钢铁产业链的延伸是大势所趋,但钢企要完全改变产销分离现状,可能需经历较为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是对钢铁物流行业的洗牌过程,而在此期间,钢企和钢贸商之间“即合作又竞争”的博弈关系不会改变。
另需说明的是,此前曾有钢贸商向记者透露,在国内这么多钢铁物流项目当中,有个别钢贸商投资钢铁物流项目,并不是单纯地以钢铁物流为主营,而是看重土地升值空间,以拿地、拿货做担保、做融资为目的,这部分钢贸商将资金转而投入到房地产、高利贷等高风险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钢铁物流行业的资金风险和信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