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信丢失下的责任与职业道德
2012-4-24 12:2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梁江涛
据央视《新闻1+1》4月10日报道,有央视记者做了一份调查:投递100封平信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熟人,并通过与收信人联系来查看信件最终寄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的33封信没了下落。据中国邮政总公司客服称,平信的丢失没有办法查询,并且无法赔偿。
平信丢了,丢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而丢了白丢,折射的不仅是邮政行业背后责任心的缺失,还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平信丢失丢的不仅仅是信还有责任心。平信乃是“良心信”和“道德信”。尽管邮件、短信、微信、即时通讯工具非常发达,私人通信比例下降到不足10%,但平信仍然有它的存在市场。只要客户付费,平信邮递的服务就应该确保送达对方。作为邮政部门不能因为平信利润空间小,没有赚头,而削弱这方面的服务;广大邮递员更要加强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要把平信作为“良心信”传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才不负“鸿雁大使”的美誉。
平信虽“平”,但平信须有“信”。平信大量丢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邮递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丢失,是责任心不强。通常情况下,只要信件的地址和邮编没有错,大多数信件的丢失便出在“最后一公里”的支局投递员投递的环节上。而平信也不是给据邮件,不用交到收件人手里;加之平常信件的丢失与否举证十分困难。因此,邮递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受到了考验。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苗族乡邮员王顺友送信20年。但20年间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投递准确率百分之百。“平信丢失率”考验公益成色。一封平信1.2元邮资,可能低于邮递成本,但享受廉价、安全、快捷的平信邮递服务,是民众应享的一项公共福利。市场经济制度就是这样: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由市场供给,少数无利可图乃至亏本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出现缺位,政府应及时补上。就邮政而言,快递有钱可赚,民营快递迅猛发展,这一块可以交给市场;平信邮递不赚钱甚至亏本,民间资本不感兴趣,恰恰应成为邮局经营的重点。承认平信的公益性质,并不能因此否认邮局的合同义务。平信确实不同于市场化的快递。快递丢失,当事人利益受损,企业理当赔偿;平信丢失,既令当事人利益受损又使公益蒙羞,邮政理应承担责任。
用法律堵住平信“白丢”的漏洞。根据我国《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万国邮政公约》也有相关规定,各国邮政只对挂号函件的遗失承担责任。然而,试问又有哪个国家会有这么高的丢失率?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寄件人与邮局实际上是一种合同关系,平信丢失属于违约行为,需要承担相关的违约责任。因此,对《邮政法》进行修订很有必要,只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各方责任,并建立赔偿与追责机制,才能堵住“丢了白丢”的制度漏洞。
此外,对于邮寄平信这种交易行为,若要保证其交易安全,即邮政部门一方能够诚信履约,在法律上规定其丢失赔偿责任之外,还应从重建行业自律、塑造行业职业道德入手,不断提高邮政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邮政监管部门应该拿出“王顺友标准”严格规制邮递行为,确保平信“最后一公里”顺利送达对方手中。当然,这还需要引入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让邮政部门的内部运转机制更规范、约束更严格。惟有此,才能防范道德风险,规范公共服务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不断降低平信投递的丢失率,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