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软件和信息技术规划出台物流行业应用前景可期
2012-5-17 22: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张艳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公布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提出“到2015年,业务收入要突破4万亿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的目标。由此可见,未来软件业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那么,软件业的机会又在哪里?相关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对此,《规划》也有明确指引——提出了十大发展重点。记者发现,这十大重点领域中,有不少与物流业密切相关,包括重点发展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中提到的,“面向交通、贸易、物流等领域的行业信息化需求,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等。
机遇凸显 地位提升
《规划》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其指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并强调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显著提升,源于产业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规划》认为,首先,“十二五”时期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
其次,“十二五”时期,也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引领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化,行业应用需求更为强劲,这为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此外,各级政府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面对如此形势,未来产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在哪里?
对此,《规划》认为,“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耦合,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加快向“四化”发展,即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与此同时,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商业模式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应用层出不穷,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网络化方面,主要包括网络化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开发工具、网络运行管理平台、智能终端平台、远程运维等基于网络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服务化则是以软件应用商店为典型代表,原有软件产品开发、部署、运行和服务模式将发生改变,软件技术架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也将面临重大调整;体系化是软件向更加综合、广泛的一体化软件平台的新体系演变,硬件与软件、内容与终端、应用与服务的一体化整合速度加快,基于产品、信息、客户的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融合化,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人计算、通信与娱乐等服务功能的融合,网络平台上通信、内容、计算等服务的融合,软硬件之间的融合,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创新空间。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尽管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但我国软件企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和领军人才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导致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长期以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价值被低估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竞争行为需进一步规范,国内市场在地域和行业上相对分散,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对此,《规划》提出以市场驱动、应用牵引、创新支撑、融合扩展为主线,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为目标,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创新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发展原则。 (下转B3版)
(上接B2版)
在此之上,《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不同,此次《规划》不但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还进一步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包括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产业组织、人才建设、区域布局。其中,提出产业规模,到2015年,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圈定了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并实施八个重点工程。这十大重点领域是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外包、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及集成电路(IC)设计。
在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中,《规划》特别提到将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的行业信息化需求,提高关键核心应用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规划、设计与开发能力,重点突破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研发和应用。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应用系统与基础平台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统间的综合集成能力,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此外,在发展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中,提到要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推进云计算等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还提到要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物流、支付、信用、融资、保险、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协同发展。鼓励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围绕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规划》提出将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基础软件提升工程、工业软件应用促进工程、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程、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这十大工程。
为保障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规划》还并提出了八项措施,重点强调要加快面向重点领域拓宽应用和市场,形成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面向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电子制造、轻工、通信、流通、物流、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试点示范与应用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