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突袭阳光产业 光伏“双反”大战
2012-5-23 12:5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当地时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行为。
美国商务部当天发表声明说,经初步裁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这种产品时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249.96%。
分析人士指出,这是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的又一起贸易救济行动。根据这一裁决,出产于中国的光伏产品基本可以告别美国市场。而2011年这一出口额约为20亿美元。
多国卷入“双反”贸易大战
按照美方程序,除美国商务部外,贸易纠纷案还需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作出裁决。美国商务部将于今年10月初就此作出最终裁定,ITC则于11月19日左右作出终裁。如果两者都作出肯定性终裁,即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将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商务部将要求海关对相关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
事实上,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案始于去年10月,当时美国Solarworld等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一个月后,美国商务部宣布立案,立案消息传出后,中国光伏企业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国输美产品增长源于市场竞争优势,而非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美方行动系歪曲中国产品出口现状,如果官方裁决存在错误,未来不排除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出上诉。
与此同时,这场光伏“双反”贸易战的硝烟已经向欧洲蔓延。今年3月底,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已经在德国提起诉讼,希望政府介入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的“双反”调查,但当地政府未曾表态,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风波也一度平息下来。此次美国商务部作出初裁,恐怕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将再起波澜。
在美国、欧盟高举“双反”大棒的同时,国内光伏企业并未束手就擒。据记者了解,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大全新能源4家国内主要多晶硅制造企业已经联合十几家中小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交“双反”调查申请,要求对美国、韩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材料已经于3月2日之前递交给商务部。知情者透露,目前商务部已与一些企业代表进行多次座谈,立案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此,这场光伏“双反”贸易大战已卷入美国、欧盟、中国、韩国四方,主角涉及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四国。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已经感受到美国光伏“双反”调查伤害的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向记者旗帜鲜明地阐述立场,话语之中,她对太阳能产业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的贸易战颇感无奈。“太阳能产业是阳光产业,发电技术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战略技术,任何国家都应该推动、促进而不是阻碍,这个产业原本应该充满着‘阳光’,现在却因为利益蒙上了阴影,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没有竞争优势,你‘双反’他也‘双反’,有意思吗?大家就不能凭实力竞争吗?”钱晶语气沉重。
美国“双反”大棒让企业很受伤
“美国市场,我们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江苏一家大型光伏企业的负责人近日遗憾地宣布。
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多次发起“双反”调查和“337调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以“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商或供应商接受了中国政府不公平补贴”为由,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征税由光伏电池扩至光伏组件。
仅相隔不到两个月,根据美国商务部5月17日裁决,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250%的反倾销税,此次初裁的反倾销补贴将包括向前90天的追诉期,并与3月份美国商务部初裁的2.9%-4.73%反补贴关税一同征收。
“此次公布的初裁结果极为严苛,我们应当积极应诉。”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使美方撤销这一不正当裁决,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影响。
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之一晶科能源已经感受到了美国“双反”调查的直接影响。反补贴初裁结果宣布后,虽然晶科承受的反补贴税率仅为3.61%,远比预计的要低,但受其影响,晶科对美国的组件出口量已经有了一定下降。反倾销历来是“大戏”,将中国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售价进行对比,只要低了就能判定为倾销。对于美国“双反”调查对晶科的最终影响,晶科表示目前还很难判定。
“反倾销的税率高到令人咋舌,以目前国内组件产品连5%都不到的利润率,生意根本没法做。”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对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美国采取高税率政策使中国光伏产品通往美国的道路基本堵死,就算在美国建工厂也难以规避,毕竟美国的人工、电力、土地等成本远高于中国,而国内光伏企业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劣势,在美国建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有竞争力。
此前,无锡尚德曾在美国设厂试图进行本土化生产,初期的产能为50兆瓦,最终的计划是提升至120兆瓦。不过,该项目的规模尚不足无锡尚德中国本土产能的1/20,属于试验线性质。“尚德在美国尚且不能通过建厂来规避高税率,其他企业就更是空谈了。”上述人士认为。
如果单从数据上看,美国市场去年的光伏安装量仅为2吉瓦左右,还不如国内市场的安装量,而尚德、阿特斯等光伏企业在美国的销售也仅在100-200兆瓦之间,占总出货量的10%左右,其他企业在美国的销量就更小,如此看来,即便失去了美国市场,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大。
但是钱晶表示:“美国光伏市场占国际市场的10%,同样占到晶科销售额的10%,而未来的欧洲市场能够维持现在水平就已经非常乐观,美国、中国、印度、日本与南美洲新兴市场将是未来德国、意大利市场规模下降之后光伏企业的重要生存空间。所以美国的光伏市场虽然不大,但也绝对重要,美国‘双反’调查关上贸易之门,对中国光伏企业是直接的打击。”
欧洲“双反”阴影难散
失去美国市场让国内光伏企业很受伤,但若是失去欧洲市场,那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光伏80%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销往欧洲,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358.21亿美元,其中对欧洲出口204亿美元,占光伏总出口额的56.95%。
阿特斯内部人士介绍,该公司产品的40%销往德国,欧洲占其总出货量的50%-60%,而一些中小企业80%-90%的产品都是出口欧洲。“最新的预测显示,今年国内的光伏安装量大约在3吉瓦,而在欧洲仅德国的安装量就能达到8-11吉瓦,这根本没法比”。
在成功推动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后,在过去的3个月中,德国最大的光伏组件企业SolarWorld一直试图敦促欧洲做出同样的立案裁决。
2月下旬,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表示,将联合欧洲同行向欧盟提起诉讼并指控中国光伏企业倾销。
3月底,Solarworl已在德国提出申诉,希望政府介入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的“双反”调查。而目前Solarworld等几家德国公司已经与德国政府及欧盟在协商此事。“3月份的时候,到处都是德国、欧盟将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双反’调查的消息。业内普遍认为,3月底的时候德国会正式受理光伏企业提出的‘双反’调查申请。”宋亮表示:“中国政府做了不少努力,最终将势态暂时平息下来,中国与欧盟光伏市场保持了互相开放、正常贸易的状态,3月、4月中国对欧洲的光伏产品出口量甚至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
“但这也是暂时的,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常正常,德国光伏企业很难放弃‘双反’诉求,目前的正常贸易关系能维持多久很难说。”宋亮认为。
“德国和欧盟正在犹豫,显然美国的‘双反’调查将对他们起到一种示范性作用。”业界人士表示,此次Solarworld等光伏企业在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除了试图将中国企业赶出美国市场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此案例来影响欧盟决策,将中国企业赶出欧洲市场。
“贸易保护主义没有任何好处。”钱晶表示:“2011年12月,晶硅组件价格降至每瓦1美元,较之2010年年底的每瓦1.7美元下跌41%。如果没有质优价低的中国光伏组件,光伏产品的价格能以这种速度下降吗?正是质优价低的中国光伏组件带动了欧洲光伏市场的成长,让欧洲民众享用到更清洁的能源。如果贸易壁垒建立,整个太阳能产业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将遭到重挫,这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我们反对任何形势的贸易保护,但是并不惧怕这些手段。美国‘双反’调查启动之后,仍有大批的美国光伏企业倒闭,欧洲即使启动‘双反’调查,他们的企业也未必保得住。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在技术、成本、质量上下功夫才能让企业生存发展。设置贸易壁垒,人为拉高光伏产品的价格,下游安装市场能认吗?”钱晶说:“其结果恐怕是发展势头良好的下游安装市场萎缩,该倒闭的上游制造企业还得倒闭,竹篮打水一场空。”
反制呼声渐高
在美国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之后,国内光伏业界几乎一致认为不能被动挨打,要求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呼声最高的便是对美国、韩国输入中国的多晶硅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据了解,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大全新能源4家国内主要多晶硅制造企业已经联合十几家中小企业向商务部提交“双反”调查申请,要求对美国、韩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材料已于3月2日之前递交商务部。
据知情者透露,目前商务部已与一些企业代表进行多次座谈。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共进口多晶硅6.461386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从韩国进口2.1361万吨,同比增长89%;从美国进口仅次于韩国,达1.747632万吨。分析人士表示,韩国OCI、美国Hemlock 等企业享受政府优惠贷款及巨额补贴,Hemlock的补贴甚至高达1.5亿元美元,而他们的主要市场均是中国。
“对多晶硅产业采取保护措施是有必要的。”宋亮表示:“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落后,导致成本过高,国内的多晶硅成本甚至高于美国、韩国的售价。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多晶硅产品,而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可是现在,人家最先进的技术咱们买不到,如果堵住了美国、韩国产品倾销的口子,他们只能输出技术,这对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立案的可能性较大。”
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因为保护而让多晶硅落后产能受益甚至扩张。宋亮表示:“不用担心,因为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国内多晶硅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得差不多了。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多晶硅准入门槛不断抬高,落后产能扩张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中国对美国、韩国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必然会拉高多晶硅的价格,组件生产企业是什么态度?
钱晶对记者表示:“晶科的多晶硅来自多种渠道,有能力应对相应的影响。但我们始终认为,贸易保护不应该存在于阳光产业,大家理应在全球经济的正常秩序里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产业发展进步。”
“无论谁来阻拦,太阳总会升起,太阳能产业总会壮大,总有太阳能企业活下来。因此,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钱晶说。
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5月17日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249.96%。对此,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表示,将组织中国企业积极应诉。
去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已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美国商务部预定今年10月上旬一并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终裁。
高宏玲表示,中国光伏产业联盟5月18日早晨获得消息后立即开会研究对策,“美国商务部第一轮裁定的反补贴税比较低,是光伏企业积极应诉的结果”。所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将会积极联系企业应对,预计还有回旋余地。她认为,美国商务部初裁的反倾销税太高,企业已无利润可言。实际上,即便是没有“双反”,中国光伏企业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出现严重财务危机,在中国上市的几家上市公司不是利润大降就是亏损。光伏组件价格大跌,中国企业也很受伤。
“这是美国的一个战略。”高宏玲介绍,“美国鼓励发展新能源,但全球光伏企业前十名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企业。”她表示,不少美国企业反对美国政府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实际上,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去年在中国本土采购了8.4万吨多晶硅,从海外采购了8.6万吨多晶硅,其中多数都是美国制造。
东方日升董秘雪山行表示,正在研究美国反倾销的标准。他认为,美国是非常有潜力的出口目的地,美国电价较低,为发展光伏产业,美国可能会出台补贴政策,“双反”可能是美国为发展本土光伏产业而提早将中国光伏企业扫出门外之策。
如果美国以31.14%-249.96%的税率征收反倾销税,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的竞争优势将消失殆尽。高宏玲介绍,为了应对美国“双反”,已有中国光伏企业选择在美国或者加拿大建厂。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美方裁决有失公正,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在中国企业积极配合调查的情况下,美方仍在诸多计算倾销幅度的关键环节拒不接受中国企业的抗辩和证据材料,从而裁定高额倾销幅度。她表示,中国企业在向美国出口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生产该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因此,美国对中国产品征税势必损害中美双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