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互通 浙江正铺就黄金水运网络
2012-5-25 9: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港口兴,则城市兴;港口兴,则经济兴。
浙江,以水而名,因水而盛。浙江的海岸线6646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21%,居全国第一位,内河通航里程达9750公里,居全国第三。这个紧邻海洋的省份,流淌着的,是蓝色的血液。
毋庸置疑,发展航运,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提出了港航强省战略,明确浙江港航发展的总体目标。2009年6月12日,赵洪祝在省交通运输厅视察工作时,就港航强省提出了五条具体意见:
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港口物流业;加快推进全省港口联盟建设,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提高效益;加强港航强省的组织领导。
至此,大港口战略推进的轨迹日渐清晰,港航建设突飞猛进。打开如今的浙江港口版图,一条条航道、一座座港口码头正在铺就浙江的黄金水运网络。
打通“任督二脉”
“山上浙江”和“海上浙江”成为一体
“十一五”期间, 浙江港航建设完成投资485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年均增长13%,居全国首位,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000万吨,内河新改建高等级航道350公里。
其中,去年完成投资140亿,累计达625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8.6亿吨。
2007年12月,浙江省首条千吨级内河航道——湖嘉申线湖州段建成,它连接起湖州、嘉兴、上海等大中城市,沟通了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湖锡线、东宗线等主干航道,成为浙北内河水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是在2007年12月,全国第一条现代人工运河贯通,全长239公里的杭甬运河基本建成,500吨级船舶可从萧山直达宁波,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超过30亿元。
这条黄金水道使杭绍甬三地迎来全新的运河时代,杭州内河的水上运输第一次实现海河互通,让浙江省内河告别了无直接出海口的历史,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和东方大港之间的距离在拉近。
2010年,总投资约76亿元的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开工,这条航道穿越浙江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成为连接“山上浙江”和“海上浙江”的一条水上大通道和经济大动脉。
一张全面接轨“长三角”的黄金水运网络,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
港口一体化
“独奏”变成“大合唱”
如果说一条条航道是交织在水网平原上的纽带,那么这条纽带上还散落着众多的明珠,那就是一座座港口码头。它们整合了浙江的海洋优势、航运优势,正在逐步成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枢纽。
“浙江港口的布局呈现的是‘中心两翼’的架构,也就是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温台和嘉兴港为两翼。”省港航局局长戚步云说。
宁波-舟山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及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长三角及长江沿线地区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主要的中转港。
2009年,一体化后的《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获批。《规划》明确,宁波-舟山港分为甬江、镇海、北仑、穿山、大榭等19个港区,预测到202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8.9亿吨,其中集装箱3000万标箱。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带来的整合优势,吸引了包括和记黄浦、招商国际这样的大型港口项目,还有一大批孤岛荒山的新兴投资项目。”戚步云说。
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投产,宁波-舟山港已发展成我国拥有最多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首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六位。
现在的浙江,拥有4个沿海港口,泊位1083个,综合通过能力8.3亿吨;拥有7个内河重点港口,泊位4535个,综合通过能力4.1亿吨。港口的一体化和联盟,将之前各个港口的“独奏”汇合成了如今的“大合唱”,激荡人心。
未来五年
港口、航运投资将超600亿
航运和港口的兴起,也在悄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变一方百姓的生活。
湖州和孚镇旦头自然村毗邻湖嘉申线航道,这条千吨级航道的改造提升,富了沿岸百姓,靠水运的村民年收入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而在浙江最繁忙的航道长湖申线航道沿线,则聚集了装备制造、金属管道及不锈钢、木地板、水泥新型建材等临港产业集群,这已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说到未来,戚步云信心满满:未来五年,浙江要规划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80个,新增吞吐能力3亿吨,完成港口建设投资超过300亿元;全省内河水运投资超300亿元,建成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300公里。“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开展港口平台打造行动、内河航运复兴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港航服务业,积极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东北亚综合性国际枢纽港。
港航强省,宁波-舟山港应运而生
2006年1月1日,宁波港和舟山港合并,新的港名“宁波-舟山港”也正式启用。
两港的合并创造了历史,宁波、舟山这两座城市,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宁波-舟山港,正式以东方大港的整体优势,参与到全球海运业务的角逐之中。
形式发展迅猛,成就为当世所瞩目。
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2011年,宁波-舟山港以6.94亿吨的货物吞吐量居世界海港首位。
因港而兴。现在,“海上浙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浙江省出口商品已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95%的外贸物资由水运来承载。传统产业依傍港口加紧转型升级步伐,一条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沿海产业带在东海之滨跃然而出。作为浙江省港航强省建设的主阵地,宁波-舟山港承担起了浙江绝大部分海运进出口中转任务。
2008年,宁波-舟山港首次突破1000万标准箱,之后的几年,每年都高速增长。
即便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个东方大港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与全球沿海同类港口相比,其业务量下降幅度是最小的。
宁波-舟山港:实现1+1大于2
过去的5年,是宁波-舟山港历史上基本建设投入最大的5年,也是综合实力提高最显着的5年,更是国际国内地位提升最明显的5年。
2008年,宁波-舟山港启动“强港工程”战略,从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迈进。当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便跃升至世界港口前八位。
从2006年到2011年,仅宁波港的货物年吞吐量,就由此前的3.1亿吨增加到4.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706万标准箱增加到1451万标准箱。尤其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升至世界港口第六位。
宁波、舟山的近海区域,还形成了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基本功能。
今后几年,沿海港口体系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将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宁波-舟山港开唱“双城记”。
看似只是两个名称的叠加,但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1+1=2”,实现了真正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本文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