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快递资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2-6-4 7:5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产业水平高端化。提升提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更大转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注重整体设计,注重协调推进,注重互利共赢,注重成果普惠。加快建设生态城市,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李朝兴
  工业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产业水平高端化。今后五年,全市工业要大力推动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比重保持在90%以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构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使老产品焕发新活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天津的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天津工业将重点实施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大集团、大品牌五大工程,打造装备制造业首个万亿产业,壮大石化产业、电子信息、轻纺三个5000亿产业,培育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千亿元产业;做大做强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资源综合利用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南港石油化工、临港装备制造、空港航空航天产业、滨海新区新能源4个产业聚集区;“十二五”后几年工业再引进1.1万亿元的项目,累计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实施大集团的“千百十”工程,2012年千亿集团将达到5家,百亿集团达到35家,十亿集团超过300家,成为支撑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壮大品牌规模,提升品牌内涵,逐步形成一批国际品牌。 
  本报记者 吴巧君
  市委农工委书记、
  市农委主任张国庆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本市将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途径,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从今年起,计划用4年时间,对“4412”工程建成的20万亩种植业集中连片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全面提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区和展示窗口。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出效益。同时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此期间,本市将组织实施特色精品农业配套技术、设施农业配套技术、安全健康种植养殖技术、农业节水及信息化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技术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重点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20个、新技术20项,建成一批产业急需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1000户,示范面积超过2000亩,确保亩增收15%以上。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今年内建成操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质量可追溯化的“放心菜基地”10万亩。构建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确保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稳定在90%以上。 本报记者 何会文
  市建交委主任窦华港
  三项建设实现城建新突破
  今后五年市建交委将重点加快三项建设,实现城建发展新突破。 
  一是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未来五年本市将建成文化中心、于家堡站、滨海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建成市域铁路网络;基本实现“九横五纵三条联络线”组成的高速公路网络;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建成地铁2、3、5、6、9号线等工程;优化双城走廊交通布局,建设一批路网转换功能完备的快速道路;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性世界一流大港、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机场。
  二是加快环境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时期,本市将用五年时间全面消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供热燃煤锅炉。通过热电联产和燃气供热替代燃煤,使全市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供热比重达到62%以上。
  三是加快民心工程建设。结合全市旧楼区功能提升工程,认真开展“三管、一灶、两提升”等15类项目建设,每年改造户内自来水管10万户,每年改造燃气户管5万户以上,用5年时间对全市220万户民用灶具实施连接管改造,消除居民户内燃气安全隐患。用三年时间对36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实施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本报记者 胡晓伟
  市国资委主任李福明
  增强国有大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市国资委将大力实施改革重组、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等五大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一是推进调整重组,增强大集团的产业竞争力。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加大重组整合,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优、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集团,力争2—3家进入世界500强。二是推进改革上市,增强大集团的资本运作能力。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统筹运作境内外资本运作平台,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和集团整体上市。经过5年的努力,重点产业集团至少有一家骨干企业上市,8—10家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三是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大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国有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率不低于3%,其中科技型企业不低于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四是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大集团的国际化运营能力。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和跨国经营。
  本报记者 岳付玉
  市商务委主任王树培
  全面提升商务经济发展水平
  市商务委将加快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进商务发展,同时加快资源整合,推进内外并举、经贸结合、“三外”联动,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
  首先,着力打造天津商贸发展新形象。探索统一开发与管理的社区商业新模式;搭建近悦远来的消费平台,启动商圈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提升商贸辐射功能;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商贸企业拓展发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服务链。第二,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用好产业、载体和平台招商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项目。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第三,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推动外经与出口联动,发挥天津海外营销网络平台、境外天津商品展示中心的出口促进功能,引导我市境外工程承包项目与出口企业对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扶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发展总部型、流通型外贸企业,吸引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在津注册外贸企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实施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计划。
  本报记者 门心洁
  市委科技工委书记、
  市科委主任赵海山
  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未来几年本市将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到2016年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使科技优势成为天津发展的最大优势。
  一是集中力量和优势,实施一批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与国家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对接,聚集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和团队。二是壮大创新主体,着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加快培育科技巨人和科技品牌。组织咨询机构和专家组成企业快速诊断工作组,制定企业成长路线图和“一企一策”的培育办法。依据领域建立并管理重点企业培育档案,按照“缺一补一”的原则逐企服务,一包到底。三是完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部市、院市、校市、军地、市企合作,推动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国家中医药研发中心建设,使更多的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机构落户天津。四是聚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更多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组织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计划,支持重大原创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造就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张璐
  市市容园林委主任李福海
  让天津成为最整洁的城市之一
  市市容委要全面落实《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城市容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照明、道路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标准,强化落实城市管理责任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城乡接合部等跨区域、跨部门的管理难题,定期通过联席会议评议城市管理效果,实行城乡一体化治理。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系统,构建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系统,把天津打造成中国最整洁的城市之一。
  推进城市清洗保洁装备现代化,今年底全市道路机扫率要达到60%以上。推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挖掘生活垃圾现有填埋场的潜力,今年新增日处理能力1800吨。全面推进绿化分级分类管理、公园管理星级达标,公园绿地管理水平,对全市道路、居民区、厂区路灯设施进行拉网式检查梳理,确保路灯设施综合完好率达到98%以上。维护补充海河沿线等50公里灯光设施,更换补充灯具3300盏,城市夜景灯光体系更加完备。打好环境优化牌,优化生态城市布局,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市。 本报记者 张鸣岐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广文
  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要紧密结合工商联工作和民营经济的实际,在引导民营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快速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在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上有更大作为。
  我们将就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开展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深入扎实开展好工商联所承担的“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任务,切实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帮助其调结构、上水平。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培育“双百”民营企业,助推全市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00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民营企业。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本报记者 刘冬梅
  市规划局常务副局长李春梅
  生态优先 空间发展 总体规划
  天津城乡规划工作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集约节约、生态优先、城市特色的规划理念,加强战略性、区域性规划编制与研究。同时,深化落实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未来,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促进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围绕建设北方经济中心,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规划,促进高端商务商业的集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工业大项目的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开发区规划,优化市域工业布局;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规划研究,建设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促进天津产业升级和转型;开展重点成熟产业园区用地更新调整规划研究,促进土地集约使用,引导土地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
  同时,高质量提升一批重点地区规划,进一步增强城市高端服务能力。围绕城市功能和活力,深化文化中心周边设施规划;做好中心花园等规划设计。依托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中新生态城等建设以综合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和中小企业总部为主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推进国家会展中心、海河教育园等重点地区规划提升,增强城市高端职能的承载能力。
  本报记者 胡晓伟
  市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庞金华
  努力开创合作交流新局面
  全市合作交流系统将积极扩大国内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为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定位做出积极贡献。
  市合作交流系统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国内招商力度。突出“招强引链”、“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确保今年引进内资到位额超过2580亿元。二是要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对口援疆要围绕“一人一亩果,一户一棚菜,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全面推进今年计划的114个援疆项目。同时,高效有序推进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重庆万州区、青海黄南州和对口帮扶甘肃省的任务。三是要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建设,加大对内陆地区辐射力度,形成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 本报记者 孟兴 
  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尉永久
  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
  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将重点实施“四轮驱动”工程,努力推动本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是实施载体支撑驱动工程,拓展区县经济发展空间。到2015年,31个园区将全面建成,入区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税收500亿元,吸纳就业100万人以上;到2015年,亿元楼宇达到180个,年纳税总额超300亿元;重点培育50个小微企业示范创业基地。二是实施项目引擎驱动工程,壮大区县经济综合实力。推进8批880个项目早日竣工投达产,每年新推出两批重大项目。三是实施创新提升驱动工程,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加大对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大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实施服务保障驱动工程,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圆梦津城”中小企业培训、管理提升和全民创业工程,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精细化管理和金融知识培训;健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重点抓好对小微及规模以下企业运行监测。
  本报记者 张璐
  市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主任钱长龙
  健全服务体系 完善审批制度
  市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要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三级中心、四级服务”体系。凡直接面向企业群众办理的行政审批、行政职权及便民服务事项,均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办理。在城乡社区(村)设立便民代办点,将“一站式”行政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进一步减少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以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为重点,继续深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行政审批权限。三是创新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提升行政审批、要素配置、社会服务、效能监察“四个平台”运行水平,进一步强化集中审批、现场审批、联合审批、限期审批、网上审批和审批公开机制。四是强化对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保障权力在阳光下干净运行。本报记者 刘平
  市环保局局长严定中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
  环保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和保护并重,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生态市建设为平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全面提高环保监管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步伐。
  一是控制新增煤炭总量,到2015年煤炭新增量控制在1500万吨以内;二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三是实施供热锅炉“煤改气”,到2020年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四是深度治理小火电机组,强化工业污染源管理;五是实施“黄标车”治理工程,到2015年淘汰11.3万辆“黄标车”;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到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降低到40%以下,天然气提高到23%以上,可再生能源提高到5%以上。七是修复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及清水工程,到2020年建设16个郊野公园,合计866.8平方公里。八是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开展PM2.5监测和信息发布,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27个自动监测点改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