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五粮液机场”命名惹争议
2012-6-8 8:2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日前,四川宜宾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副市长谢杰宣布,四川省政府关于《四川宜宾五粮液机场建设工程项目》立项请示经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立项,宜宾机场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
以五粮液命名机场是否合适?宜宾市为什么想以五粮液来命名机场?该项目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公众观点不一,媒体热议不断。《齐鲁晚报》:机场命名 “五粮液”疑似明码标价
不难想像,冠名当地机场这样一个公共窗口,对五粮液意味着多大的广告效应。宜宾市在回应质疑中强调: “以五粮液命名,既能提高宜宾市知名度,还能扩大五粮液影响力,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这一 “双赢”逻辑实际阐述了此番命名背后的 “利益交换”:五粮液提升品牌形象、进而扩大产值;宜宾市提高地方知名度,同时受益五粮液更多纳税。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此所谓的 “双赢”,实际无异于 “明码标价”出卖公共资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扩容GDP总量,是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些地方大企业作为地方创税的大户,地方政府视之为 “掌中宝”,诸如划拨土地、倾斜政策、配套资金等,往往 “有条件要支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支持”。政府虽有义务扶持地方企业发展,但是介入过深也容易偏离政府部门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以致出现 “嫌贫爱富”、“厚此薄彼”的政策,甚至沦为一些大企业的 “大管家”、 “推销商”。
从根本上讲,机场等公共设施不同于足球俱乐部,俱乐部本身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自然可以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明码标价地选择企业命名。但机场、道路等公共设施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面向全社会的。《中国江苏网》:“五粮液机场”可以有
将宜宾机场命名为“五粮液机场”,至少有四点理由:
第一,宜宾机场的迁建和命名并不是宜宾单方行为,而是得到了国务院和四川省的认可。5月14日,四川省政府关于《四川宜宾五粮液机场建设工程项目》立项请示已经经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立项。
第二,五粮液机场并不是首家以企业命名的机场。有报道称,早在去年,贵州就以茅台命名机场并开始动工修建;也有消息说,贵州茅台机场将在今年开建。
第三,以企业命名机场,其实跟以企业命名道路是一样的道理。道路和机场都是公共资源,既然道路能以企业命名,机场为何不能以企业命名?
第四,宜宾机场命名为“五粮液机场”,符合宜宾实际,可以让地方和企业实现“双赢”。《现代物流报》:以企业冠名机场当谨慎
不管“五粮液机场”命名由来是当地政府出于宣传企业的需要,还是建设机场融资方面的需要,抑或是打造品牌文化的需要,在记者看来,其行为都有欠妥当,应慎重行之。
首先,这属于违规行为。我国《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明确规定:“民用机场的命名应当以确定机场具体位置并区别于其他机场为准则。”比如“上海浦东”等,这样规定可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机场的所在位置,利于飞行导航和空中管制。而用企业命名机场,则涉及到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但目前的情况是,并未见国家有修改相关法规的文件出台,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既有的法律法规还需严格遵守,否则,现有的法规就是形同虚设,给公众制造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印象。
其次,用企业名称或产品命名地方机场,实则是对地方机场以及地方形象的矮化。显而易见,“五粮液”仅仅是宜宾的一种地方特产,并不代表宜宾的全部。把五粮液当作城市的名片来命名机场,作为一个城市主要交通枢纽的“商标”,宜宾机场这项重要基础设施的内涵将大大缩小。
再者, “五粮液机场”名称一旦确立,潜台词便是当地政府与五粮液集团、地方形象与企业之间形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捆绑。这种关联一旦确立,地方政府话语权将更多受制于企业发展水平。倘若企业 “关门”倒闭了怎么办?是否需要改名?如此,岂不是作茧自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