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五大港口:以前船等码头 现在码头等船
2012-7-15 21:2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刘敏柴骥程陈刚何欣荣王攀张遥
这些港口坐落在中国的华东和华南沿海,它们占有全国近7成的外贸出口量,上下游有数以千万计的外贸企业和市场。
港口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记者近日走访上海港、宁波港、苏州港、广州港、连云港港5大港口,透过这些“窗口”,触摸经济脉搏。
港口:以前是船等码头,眼下是码头等船
苏州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咽喉地带,以3.8亿吨的年货物吞吐量位列国内内河第一大港。记者走访时,却未见到以往货轮成群等待进港的场面,几公里长的岸线放眼望去只有2~3只小型货船在装卸货物,货场里鲜见运货车来往。“看一个港口景气不景气,只需看桥吊是否繁忙、靠港船只多不多、集装箱满不满就可,眼下的情况不算乐观。”苏州市交通局港口处处长徐明华指着远处江面对记者说,“经济好的时候,很多船到港后根本靠不了岸,必须在几里外就抛锚‘等位’,有时一等就要半天。”
就在今年一季度,苏州港太仓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还保持着30%以上的大幅增长,高于许多同类港口。然而5月份开始,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出现增速下滑,前5个月增幅比一季度收窄9个百分点。港口相关负责人预计,下半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可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收窄。
“以前是船等码头,眼下是码头等船。”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喻振东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感受。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回落与我国外贸整体趋势是同步的。”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大楼29层的会议室里,集团总裁诸葛宇杰对记者说,“总体运行平稳,但要看到外部风险犹存。”
记者调研中发现,前5个月,多数港口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港口吞吐量增幅比去年同期普遍有不同幅度收窄。
与之相比,也有部分港口显现出不同的气象。
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蔡锦龙介绍说,前5个月,集团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3.6%,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了7.4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7.7%。
这种增长不但得益于广州港贸易产品丰富、结构较为合理,更得益于非洲、东南亚地区及俄罗斯等国家市场需求的增加,弥补了对欧贸易的不足,保持了港口平稳运行。
观察:三大特征凸显经济转型升级悄然显现
港口吞吐量增幅普遍收窄,记者采访中却发现了不少亮点,这些特征折射出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倒逼之下,经济结构的变化。
——内贸好于外贸,表明内需“蓝海”广阔,经济的内生动力仍然较足。
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金坤说:“前5个月内贸吞吐量同比增长20.9%,增幅远高于全港10%的水平。”还有一些港口,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断调整内外贸占比,内贸比例逐渐增加。
“我国外贸依存度处在50%高位,容易导致世界经济打喷嚏我国经济就感冒。内贸挖潜不但能够有效规避国际因素造成的影响,也是我国以促内需为抓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汤敏说。
——港口货物“吞”快于“吐”,折射出贸易结构优化,并且以技术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
港口进口增幅有所扩大,伴随而来的是进口产品加速升级。上海航交所信息部经理顾云凤给出了一组数字对比:今年以来,我国贸易中附加值高的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额有所增加。前5个月,电子、机械产品贸易额增幅超过9%;而纺织品等初加工产品为7%左右,且增幅逐月下降。
伴随着港口“吞入”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端设备,这些产品和设备大多“流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在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高新技术产业链令人耳目一新。在东电广电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资深总监范笑籍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全部设备将完成组装调试,届时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器生产设备制造商将宣告正式落户昆山。
——能源港景气度不如“民生港”,投资拉动一支独大的弊端再次暴露,平衡“三驾马车”关系的紧迫性再次凸显。
据顾云凤介绍,沿海港口铁矿石压港量近一亿吨,为历史最高,某煤炭大港煤炭压港近千万吨,为警戒水平。而宁波、广州等港口在小商品贸易的支撑下,却显得较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