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现资金链危机 大新华物流断臂自救
2012-7-24 13:0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7月16日,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新华物流)对媒体透露,由于天天快递加盟制的业务模式及发展经营状况没有达到大新华物流重组天天快递的预期,已有意将天天快递股权转让至原股东。如果,通观大新华物流及其母公司海航集团遭遇的危机,就会发现:闪电退出快递,也是大新华物流的断臂自救。大新华物流面临怎样的危机?
视点
1
大新华物流“闪退”天天快递
□ 戴榆
2010年5月10日,大新华物流与詹氏兄弟签约重组天天快递,正式组建海航天天快递有限公司。时隔仅仅两年零2个月,大新华物流突然宣布结束这场“失败的婚姻”。
7月16日,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新华物流)对媒体表示,由于天天快递加盟制的业务模式及发展经营状况没有达到大新华物流重组天天快递的预期,已有意将天天快递股权转让至原股东,具体细节尚在洽谈中。
而据某快递业人士透露,大新华物流所占60%的股权或将由申通快递原董事长奚春阳接盘。记者致电天天快递,相关人士也透露确有新的股东即将入驻,公司目前也确在进行部门职能的调整,而即将接管的大股东可能是奚春阳和他的团队。
大新华物流“放手”天天“此次大新华物流全面撤出海航天天快递,主要原因包括大新华物流面临巨额的长短期债务压力,为了使整个集团公司能够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期,大新华物流只能‘壮士断腕’,靠出售天天快递以获得短期流动资金。”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接受采访时认为,“此外,海航天天快递经营状况存在很大问题,大新华物流着手接盘天天快递时,其网点规模已经超过韵达、圆通。如今,‘四通一达’声名鹊起,冲刺上市,天天快递却在原地踏步。”
大新华物流相关人士透露,转让天天快递股权给原股东,主要还是因为天天快递这两年的经营不佳、业务规模止步不前、与加盟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该人士表示,转让之后,大新华物流还是会进一步探索如何开展新型的海航特色的物流战略。
大新华物流明确表示,此次全部股份转让回詹氏兄弟,对于后续接盘者已不是其考虑的范围。而据快递行业某消息人士透露,大新华物流让回的股权极有可能由申通快递原董事长奚春阳接盘。
天天快递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新的大股东极有可能是传言中的奚春阳,而且目前公司也正在对职能部门进行一步调整,但确切的消息仍以近期对外公布的为准。“大新华物流全部退出,有新的股东进入。”天天快递加盟部人员则表示,“不管股东确定与否,目前我们公司仍旧这样操作运营,对下面加盟商没有多大影响。”
国内快递行业面临洗牌
近期,DHL、UPS以及联邦快递在华动作不断,种种迹象显示出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青睐。
尽管DHL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安澎日前明确表示,未来暂不涉足中国内地市场业务,而其与中国长航集团合资的中外运敦豪已在国内快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某业内人士透露,DHL不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也可能是DHL前两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受挫而不得不放弃。
与DHL在我国内地有合资公司可以名正言顺相比,UPS与联邦快递在中国内地从事快递业务也已有数年,而他们所期盼的也正是国家邮政局早点给他们“名分”,即国家邮政局颁发的可以在中国内地名正言顺从业的快递牌照。
国外快递巨头对中国市场愈发看中,有诸多原因。“中国快递市场就像是一座正待挖掘的露天金矿,投资快递业特别是中国快递业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高博轩认为,“国外快递巨头拥有丰富的快递业务经验,和极其熟练的资本运作手段,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进军中国快递业市场。”
此外,高博轩也告诉记者,中国快递业起步晚,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市场需求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国际快递巨头的涌入,加之前段时间京东、凡客等电商获得快递牌照,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加入快递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也面临一个洗牌的阶段。“目前国内快递业主要处于加盟转直营的转型阶段,同时也遭遇电子商务和行业内的整合竞争,国内竞争异常激烈。”高博轩认为,国内快递业已不复昔日的局面,随着国外巨头的涌入,从长远来看,“四通一达”的半壁江山能否持续也开始令人怀疑。另外,面对每况愈下的融资环境,顺丰速运的上市之路也将面对诸多不确定性。
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大型和小型快递企业相比,希伊艾斯、海航天天快递这些中型快递企业风险异常,它们没有大型快递企业的充足业务量,也没有小型快递企业的个性化与专业领域,很容易面临被兼并或重组的威胁,尤其是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视点
2
大新华物流无力偿债遇险
□ 滕晓萌
自2011年起,海航旗下大新华物流拖欠几家船公司租金一事,在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包括中金在内的多家券商警告自己的客户:海航集团资金紧张,应回避其担保和发行的债券。
三角债拖累大新华物流
对此,海航集团董事长陈锋和执行总裁李先华均解释说,大新华物流实际欠款不到5000万美元,应收账款超过7亿元人民币。海航集团当时的新闻稿称,这是海运行业普遍面临的“三角债”问题。
但是记者近日获得的一份报表显示,大新华物流绝非仅仅5000万美元偿债问题。2011年,大新华物流总资产574亿元,总负债411.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304亿元,1年内到期的金融机构负债本息之和高达83亿元,而这家公司2011年全年净利润不到4.5亿元。
而一切还未结束,记者获悉,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大新华物流一直在实施关停并转,旗下多家公司减薪裁员,最近刚刚卖出天天快递。同时,2011年宣布的一系列并购计划中,富奎集团和泉州船舶都因为收购款未能到账而流产。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新华物流取消了部分金海重工的船订单。
对于大新华物流而言,金海重工本是解决现金流的最大指望。按照计划,金海重工如果年内能够借壳上市,可以为集团解决60亿元融资。
但是大新华物流的撤单,表明海航系通过关联交易粉饰金海重工业绩的决心告一段落。如果金海重工年内无法上市,按照2010年和相关私募的规定,金海重工年底可能将花超过55亿元从私募回购股份。
年初,大新华物流还曾将希望寄托在国家开发银行上,希望与国开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从国开行获得30亿美元新的授信额度。但是到目前为止,双方都并未宣布这一计划,没有证据显示国开行提供给了大新华物流这么高的授信。
大新华物流资金陷入僵局。海航集团正在各方筹措资金,计划年内再次对大新华物流增资,总计可能需要接近40亿元。但是这一切并非易事,海航集团自身负债率高达78%。前述所获报表显示,2011年前9个月,海航集团流动负债达到780亿元,同期财务成本高达47.4亿元。
由于担心海航集团的压力,部分银行已经停止对海航集团层面授信,只肯与其下部分子公司商讨新的贷款。2011年下半年以来,海航集团旗下所有上市公司几乎都宣布了新的资本运作计划。2005年和2008年抽血救主盛况重现。
一家基金公司称,海航高层曾经在6月左右就海南航空80亿元增发项目拜访过他们。但是由于买方机构普遍认为海南航空本次定增完全无助于改善公司质量,参与热情不高。这80亿元增发中,将有60亿元被用于归还银行贷款。
金海重工上市遇阻
几年以来,海航一直将金海重工视为最重要的IPO项目。截至2010年年底,金海重工总资产为221亿元,而按照当时海航的规划,其上市后PE应该在20倍以上。这意味着金海重工将成为海航系第二大上市公司。
对于大新华物流而言,金海重工也至关重要,虽然一直有H股上市计划,但是大新华物流常年亏损,2011年主营业务亏损两亿元左右,收益几乎全都来自投资活动。
为了力保金海重工上市,大新华物流入主之后,将原舟善集团签下的投行安信证券,变更为中金公司。和所有海航系公司一样,金海重工拥有几个特征:高负债、高质押、高度依赖关联交易。
2010年,金海重工曾进行总额45亿元的Pre-IPO融资。根据此前海航集团提供给私募的资料,金海重工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93.78%、89.27%、86.54%和87.62%。实际上,在当时45亿元的募资目标中,有20亿元计划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而大新华物流前后以金海重工股权为质押,发行了6款信托产品作为向金海重工购买船只的预付款。此外,金海重工和大新华物流都曾经发行过信托产品用以补充自己的流动资金。金海重工还为大新华物流旗下其他公司融资提供担保。
尽管中金公司向私募推介金海重工称,其订单排名中国前五,但当时不少私募担心,金海重工大量订单来自于大新华物流和海航旗下其他关联企业。
据此前金海重工提供给私募的资料,2010年中金海重工已经列入计划的订单中,来自大新华物流的包括19艘17.6万吨散货船、8艘7.96万吨散货船、1艘18万吨散货船,订单价值合计15.8亿美元,占当期订单的37%。
而最新的消息是,金海重工以低价向国外公司转售了6艘17.6万吨散货船,因为大新华物流已经无法支付。对于金海重工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目前大新华物流手中惟一的壳公司是ST天海B。但是天海一直坚持否认金海重工会注入。
2010年,金海重工最后私募融资大概43亿元。“报价太高。”一位当时接触过项目的私募表示,金海重工当时以每股3元发行,折合2010年PE10.5倍。而金海重工当时的承诺是:2010~2011年上市,如果2011年12月31日仍然无法上市,公司将加上银行定期利率回购股份。这一笔可能的支出高达55亿元。
大新华物流的窘境,除了经营不善外,还源自内部乱账。2009年,海航匆忙上马,由大新华物流、海航置业、海航实业三家公司组团,联合竞标以18.24亿元拍下上海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号地块,成为当时上海单价新地王。根据三家公司在海航地产中的股权安排,大新华物流出资7.3亿元,海航置业和海航实业各出资5.5亿元,但实际全部由大新华物流垫付。
而海航地产成立后,相关债务全部转入海航地产,至今大新华物流仍未收到这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