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快递资讯

体制樊篱下的困境

2012-8-25 15:10:00 来源:现代物流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隋秀勇
    99.7亿元,截止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最大一笔IPO名归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邮速递”)。中邮速递在招股说明书中称,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生产场地建设,信息系统及配套建设、营业网点及配套建设等。
    其实,中邮速递已经拥有的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其他本土快递物流企业很难望其项背。但是中邮速递的增长速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力成本偏高,利润率较低。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邮速递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资金,更多的是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问题。”“上市是中邮速递转变体制,向现代物流企业加速转型的一次机遇,否则风险会更大。”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告诉记者。难点在于如何摆脱央企的“窠臼”。
    员工激励机制不足
    最近,顾俊 (化名)更改了QQ签名内容——“终于下定决心了!”原来,进入中邮速递工作两年的顾俊,最近打算辞职了。“刚开始进入公司时,做事情比较积极,很有干劲。”顾俊向记者解释他辞职的缘由,“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中邮怎样说也算是一个国企。但是进入公司两年一直做营业,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不说,而且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更谈不上职业前景。”
    显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并不是顾俊想要的。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记者,中邮速递在改制之前,邮政享受着国家补贴,企业不用考虑是否赢利的问题。目前,中邮速递还没有完全摆脱改制前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过于追求发展规模,对效益重视不够。在省一级邮政速递公司的考核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业务量。由此可见一斑。
    员工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或是导致中邮速递的申诉率一直远远高于同为直营模式的顺丰速递和UPS等企业的原因之一。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的7月份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显示,EMS的申诉率为25件/百万件快件,这大大高于6月份的13.9件。而UPS这一数字仅为3.9件,顺丰速运更低仅为2.1件。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刘建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不仅暴露出中邮速递对基层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还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民营快递公司,不仅快递员的薪金与业务量成正比,而且中层管理者的收入也是与业绩明显挂钩的。虽然中邮速递快递员工资有一部分也是计件的,但是这部分工资的比例并不高。这肯定会影响一线员工的积极性。”
    不过,徐勇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EMS的投诉率较高与员工的激励机制关系不大,问题可能出在中邮速递的经营机制上。EMS的许多业务是邮政普遍服务网点代理的,代理出了问题也会记在EMS头上。
    职业经理人制度缺失
    相对于中邮速递被称为“国内快递第一股”,令业界更为关注的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最大一笔IPO,中邮速递如何借助上市,改变外界对邮政企业根深蒂固的政企不分的印象,加速其市场化进程。职业经理人聘用等人才机制的不健全,已经拖累了中邮速递的市场化步伐。
    改革滞后
    谈及中邮速递的人事管理,顾俊用“一塌糊涂”和“勾心斗角”来概括。“这也是我为什么看不到发展前景的原因。民营快递公司‘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管理方式,在这里永远没有市场。”顾俊略显激动地说,“我在网上看到,许多人都说中邮速递发展速度慢,赢利水平低。这应该是原因之一吧!”
    2011年,中邮速递的净利润率仅为3.4%,落后于5%~8%的行业平均水平。除了人力成本偏高外,或与中邮速递人才聘用体制和市场化相矛盾有关。
    中邮速递曾经希望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中国邮政曾高薪聘请DHL公司某高层,令其管理中国邮政与澳大利亚邮政的合营公司赛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由于赛诚巨亏,这使邮政集团从社会上招聘人才有些顾虑。
    因此,建立起与现代物流企业相匹配的职业经理人聘用制度等人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邮速递市场化进程的速度,甚至是成败。
    体制枷锁
    在刘建新看来,中邮速递的人才引进体系带有明显的改革滞后和内部交流的特点。中邮速递招聘主要还是面向国内的。这在招聘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以及机制完善上,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面向全球公开选拔人才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一方面,现在改革的力度不是很大,另一方面,传统体制的制约因素仍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按照邮政系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所进行一些改革,更多的只涉及到局部的市场化,整个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仍比较缓慢。
    受制于人才选拔、聘用制度的不完善,无论是中邮速递总部还是地方邮政速递企业,或多或少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选人用人模式。“这是由于中邮速递的企业性质和发展使命,决定了它的发展始终会伴有行政干预的痕迹。而且这种体制惯性短期内很难打破。”深圳市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所主任闫振坤分析说,在中邮速递内部缺乏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其内部人员价值认定和市场价值评估有较大差距。管理层人员心理失衡,导致了管理层缺乏动力,进而影响了中邮速递的市场化步伐。
    据顾俊透露,这两年中邮速递还是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了一些管理人员。这一度也让他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他觉得,至少他所在的部门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对此,刘建新不无忧虑地表示:“外部引进的人才,在现有体制下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亟待突围体制樊篱
    应该说,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倒逼中邮速递加速其市场化。依托资本市场提升兼并重组效率,促进行业整合和升级发展,也符合国家对邮政快递业改革方向。去年8月发布的“邮政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5年要培育5个大型快递企业。兼并重组是提高市场集中度的重要方式。
    资本市场无疑将成为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推动器之一。不过,国家邮政局相关人士曾表示,市场化改革是快递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前提。而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利于市场化改革。否则,即便是迈向资本市场,跟原来也没有什么两样。
    如何通过建立现代职业经理人聘用制度,提升中邮速递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市使中邮速递的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履维艰,显然不利于中邮速递的做大做强。
    负面影响
    “私下里,与同事聊天时,不少人都曾经有过辞职的想法,只不过没有下定决心,毕竟现在不好找工作。”顾俊告诉记者,“这些想辞职的人,主要还是觉得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满腹牢骚的人,对工作自然是敷衍了事。”
    这进一步暴露出中邮速递在人才管理模式上的弊病。闫振坤指出:“这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惹的祸。中邮速递缺乏一套有效、精细、严密的业务服务标准和考核激励体系,反映在工作表现上,就是中邮速递员工普遍较民营速递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和活力、效率较低。”
    基层人员对工作的敷衍,显然不利于中邮速递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更让人忧虑的是,邮政企业从过去地方管理收归到总部垂直管理,虽然体制上调整了,但是总部与地方的管理协调仍有一定阻力。这两方面都与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有关。
    “这种阻力一方面来源于原有体制僵化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则源于利益即得集团对体制改革的干扰。”闫振坤分析说,这会拖累中邮速递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对终端市场尤其是区域市场的变化反应不敏感;组织机构庞杂人浮于事。.人心不稳,短期内会对业务拓展产生一定冲击。
    中邮速递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全年总计8.65亿元的净利润中,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4家子公司利润合计已经达到7.7亿元之多,占总利润的89.6%。而在其他子公司中,天津、辽宁、吉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9省区的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在2011年度均发生亏损,总计亏损额约1.38亿元。
    如何突围
    在闫振坤看来,现有渠道和市场(邮政法规定的部分业务)垄断地位使企业缺乏改革动力。具有行政色彩的体制很难与现代职业经理人聘用制度相容,是早已启动市场化改革、且即将登陆A股市场的中邮速递,迟迟没有建立起顺应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人才聘用与管理模式的重要原因。
    如何打破这一瓶颈?
    中邮速递改革的核心是要提高市场化程度。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机制,必须要加快市场化。一旦与市场接轨,就尽量规避自己体制内的一些限制,使它更具有竞争力。
    目前,在人员聘用方面,中邮速递已经形成了内部选拔的机制。要突破这种机制,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其实,中邮速递已经在进行公开招聘。但是如果仍沿袭先前的人才管理模式,新补充的市场化人才,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淘汰。
    对此,徐勇指出,内部生态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中邮速递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与市场接轨。这样从外部选拔的人才才能生存。要建立一个改变现有经营机制的目标,制定出与行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
    尽管中邮速递改制道路艰辛,阻力也较大,但上市应该是解决中邮速递现有困局的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构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投资主体,股权适量稀释,或许会对公司内部的管理制衡和优化产生一定的作用,也会对中邮速递摆脱官本位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显然,闫振坤对中邮速递的未来仍充满信心,“上市之后,中邮速递在选择用人激励机制方面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果管理层能够坚定体制改革道路。相信中邮速递现有的困局逐步会有改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