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外贸企业转型需助力
2012-8-25 15:38:00 来源:现代物流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张娟
小微外贸企业以往常被形容为“零敲碎打”,在我们经济工作中,通常被忽略。但是小微外贸企业却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具体有多重要,虽然还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以概括为“五六七八九”,“五”是指中小企业税收贡献占整个税收的50%,“六”是指占GDP的60%,“七”是指占进出口的70%,“八”是指承担就业80%,“九”是指数量上占整个企业数量的99%。
2008年以来,在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外贸企业的日子已经开始不好过。但是大型外贸企业由于实力雄厚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小型外贸企业则在这一次危机席卷中进入了“大清洗”时期。笔者最近做了一个调研,劳动力成本高、原材料贵、流通费用高、税负重、融资难且贵等因素是目前小微型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些因素对不同行业造成的困难程度不同,有的是突出某个因素,有的是多种因素叠加,但不管面临困难严重与否,这对一些资金积累不足、品牌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微外贸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不可逾越的坎。
●成本上升,难越的槛
调研显示,目前小微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浮动。根据调研对象反映显示,小微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人民币汇率、国际市场需求、用工短缺、资金短缺、国际竞争加剧、环境成本等,但主要的挑战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人民币汇率(如图1所示)。
调研的结果显示,小微企业现在总体认为出口成本在上升,有42.5%的企业认为自2008年以来出口成本大幅提高,39%的企业认为出口成本略有提高。造成出口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很多,如人民币汇率波动、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运输费用成本等,但从调研的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主要的原因有劳动力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成本和运输费用成本。
对于未来的展望,2012年以来,国际市场保持和开拓难度都相对较难。调研结果显示,自2012年以来,53%的企业认为保持国际市场相对较难,44%的企业认为差不多,只有3%的企业认为相对容易;而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难度则有72.6%的企业认为开拓国际市场相对较难,24.5%的企业认为差不多 (如图3所示)。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37.6%的企业认为情况不好判断,可能会有波折;29.6%的企业认为情况会进一步变化,企业的经营困难越来越大;21.6%的企业认为情况不会变坏,但现在的局面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小微外贸企业转型正当时
虽然中小微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可以很快转变发展模式,业务来源也可以变化很快。在调研企业中,有四分之一的外贸公司已经逐渐开始转型,另外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未考虑转型。企业考虑转型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国际市场萎缩、企业应经具备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机遇、新产品或技术研制成功等因素(如图4所示)。
企业未考虑转型的原因也很多,最主要还是考虑转型风险大,认为转型风险大的企业占31.4%的比例,资金压力、人才缺乏也是企业不转型考虑的主要原因(如图5所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小微外贸企业转型方式主要有8种。其中,调整出口商品类别、提升生产与管理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生产的前端及后端延伸、贸易方式的转变、出口转内销、境外投资等模式是小微外贸企业的转型方式(如图6所示)。
针对小微外贸企业转型遇到的问题,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一些企业列出他们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为人力资源短缺、资金压力、专业技术支持、融资困难等,主要是体现企业主观层面,目前政策层面和环境限制企业的问题较少。
目前小微外贸企业发展普遍遇到困难,小微外贸企业接下来应该如何更好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是政府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调研中,企业认为政府扶植小微外贸企业的有效政策中28.2%的企业认为应该降低税收,21.9%企业认为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18.3%的企业认为应该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16.6%的企业认为应该降低成本。(如图7所示)
●不患寡而患不均
小微外贸企业的困境众所周知,虽然这些草根企业具有极强生命力,多年来自生自灭,顽强地挣扎着。但是,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在生产要素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小微企业能否继续茁壮成长,不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政府的扶持也至关重要,甚至可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死存亡。调研显示,小微企业呼声较多的是希望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并且要一视同仁,降低融资门槛,减免税收,减免相应的行政性收费,在用工、原材料方面适当给予协助或补贴,不要把成本上升的风险全部转嫁给企业。
关于税负的问题,我们以例子为证。比如增值税,原材料成本1000元,工资1000元,销售额3000元,增值税却按2000元计算,而不减掉工资1000元。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多,假设企业300人规模,如果每人年薪平均按3.5万元计算,仅工资这一块增值税就需200万元(3.5×300×17%=200万元)。再缴纳25%企业所得税,20%个人所得税,层层费用剥离之后,企业几乎无利可图。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享受不同政策,小微企业更是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古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对税负减免的呼声中,企业反映最多的是税负重,“不均不公”是最大问题。对于原材料,政府是没有什么办法干预的,除非给企业补贴。但是税负的不合理、不公平却是政府可以决定的事情。
对企业来说,减税是最直接的优惠政策,而大多企业对这种现象被反映后可能的改观持悲观态度。政府能否向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小微企业伸出橄榄枝,关键在于政策落地的效果。而多年来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的小微企业,不仅得不到支持,在许多方面却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双重作用下,致使竞争天平逐渐向强势企业倾斜,从而加速了小微企业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此外,政府应该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同时针对出口商品涉及的“营改增6+1”服务是否可以退税。另外,减少企业税费压力,目前流通环节的流转成本太高。
建议制定小微外贸企业发展规划,从财税扶持、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小微外贸企业从事国际急需发展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小微外贸企业的合理布局。对于培育人才这方面,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有项目,但没有企业作支撑。这是企业一个很好机遇,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包括投资,提供相关资源进行对接。政府出台更多政策来支持外贸企业转型(拓展自作品牌,服务国内市场)让更多服务于国外市场的企业能把优质的商品和先进的服务带给国内市场的消费者。
但是政策的制定,惠及是关键,即便有政策如果也轮不到小微外贸企业,那么政策的制定也就是一纸空文了。 (本文由 《海西物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