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交通资讯

湖北九州通衢地 祖国起立交

2013-1-15 9:28:00 来源:交通运输部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千年前,北宋诗人李之仪面对山水阻隔,吟唱出流传千古的诗句。 
  今天,中国中部,一座强势崛起的“祖国立交桥”,将万重阻隔化为坦坦通途,连起四面八方。 
  这座“祖国立交桥”的汇聚点,就在神州天元——湖北。 
  摊开全国交通运输图,湖北的枢纽地位跃然而出——武广、郑武、合武、汉宜等高速铁路,与大广、京珠、沪渝等高速公路组成的快速运输大通道,分别从不同方向穿越,在此形成“米”字交叉。亚洲最大的编组站——武汉北编组站内,全国每年有6.8亿吨货物在这里解体,发往五湖四海; 
  滚滚长江横穿湖北一路东去,汇入大海,直通五洲。繁忙的武汉新港,30多个项目正同时发力,引领中部直驱海洋; 
  1000多万人次年吞吐量,76个定期通航点,日均起降392架次航班,武汉天河机场朝着重要门户机场阔步前行…… 
  这是一张跨越之网。5年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75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后前57年投资的总和,年均增速高达13.99%。 
  这是一张立体之网。从公路到铁路,从陆地到蓝天,从平原到深山,一条条代表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道的红黄蓝线条纵横交错,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钢筋铁骨”。 
  这是一张惠民之网:“零转乘”、无缝衔接的贴心设计,让百姓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出行更方便、更快捷。公路村村通,渡口换新颜,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得到根本改观。 
  这是一张智慧之网。武广高铁、沪蓉西高速公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崔家营航电枢纽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创造“中国第一”,填补世界空白。 
  5年间,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22万公里,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一个“支撑中部,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加速形成。 
  俯瞰荆山楚水,一条条巨龙凌风飞舞。京港澳、大广、福银、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规模初现;焦柳、京广、京九、武九、武康二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等铁路线纵横交错,“四纵三横”铁路构架令湖北铁路版图更加丰满强壮。 
  仰望无垠苍穹,一架架飞机畅快遨游。到欧美、到日韩、到港澳台,20多条国际及地区航线架起湖北通向世界的空中桥梁,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最多的城市。 
  击水黄金航道,巨轮百舸争流。试点启运港退税政策、建设港口泊位、完善通江达海航道网络。全省5批共58个港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52亿元。武汉新港、鄂东组合港、荆州组合港等五大港口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已分别位居长江中上游第二位和第一位。 
  大交通必定有大物流。湖北引进、培育和壮大10家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建成武汉新港物流园区、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鄂西北物流基地等10大物流示范基地;“十二五”全省3批共34个物流园区、客运枢纽集中开工,累计总投资规模约127亿元;积极推进全省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设“交通物联网”。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丰富多样的出行方式,为人们的时空畅想提供全新标尺,更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走向广阔精彩的世界。小车免费通行高速公路首个国庆小长假,就涌来500万台车辆奔驰在荆楚高速路上,打破春运记录。 
  一条条高速铁路相继通车,一个个高铁经济圈竞相“繁衍”。在高铁创造的全新时速中,在当日往返的便利中,人们的工作以及休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条航线连接五洲,更多“湖北造”、“中国造”乘风破浪,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奔向国际市场。 
  一条条跑道拉近和外界的距离,让世界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飞机翱翔天空,人们的足迹无限延伸,踏出中部崛起的全新脉动。 
  听,那是通畅出行的欢笑,那是奔向幸福的欢歌。祖国的目光与希望,就在这座“大立交”聚焦、升腾。 
   

   
行走大中国 步履更从容
   
——新交通格局中的湖北方位
  早上10时10分,睡足了懒觉的荆州市民邹同一家人来到高铁站,坐上10时30分开往武汉的动车,1个小时10分钟后,他们到达武汉火车站,在与火车站一墙之隔的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吃完午餐,乘上直达黄冈大别山天堂寨的旅游直通车。 
  邹先生原计划自驾游的,但汉宜铁路通车,让他有了新的选择。这一切,得益于一个代号为“祖国立交桥”的交通建设计划。 
  交通先行官逆势大步行 
  建设“祖国立交桥”,这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 
  2011年10月14日,交通运输部主要领导在汉出席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治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时深情提出,要把武汉建成“祖国的立交桥”,充分发挥湖北地处中部、连南接北、横贯东西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运输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桥”。 
  湖北省委、省政府更是把交通建设比喻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底盘”。省委书记李鸿忠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都要继续超前发展,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高扬建设“祖国立交桥”的理想,2012年,湖北交通建设快马扬鞭。 
  这一年,汉宜客专、郑武高铁陆续通车,为湖北铁路网络增添重要的“一横”、“一竖”;武咸、武黄、武冈、汉孝四条城际铁路倒排工期,为武汉城市圈加速融合增添无限动力; 
  这一年,大广南高速、汉鄂高速先后通车,宜巴高速宜昌至兴山段年底建成,武汉至深圳、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陆续开工,在筹融资极其困难的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逆势提速; 
  这一年,天河机场三期航站楼火热开建,24个物流站场枢纽项目集中开建,武汉新港阳逻三期正式动工,交通综合体系建设持续发力; 
  这一年,湘鄂赣皖四省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通力合作打通18条省际高速通道断头路,加强省际路网规划衔接,开发省际间不停车收费系统、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大通道、大枢纽、大水运、大物流。通达九州的交通主干网,为人们创造了全新的出行时速,激发了人们的出行热情。2012年中秋国庆8天小长假,湖北高速公路车流量、铁路发送旅客人数分别达到480万辆、495万人次,双双超越春运纪录,创下新高。 
  货物通天下经济新引擎 
  每条路,每座机场,每个港口,都已成为牵引地方经济腾飞的高速引擎。 
  公开报道显示,在中国目前运营里程最长,连接京津地区和长三角两个最发达地区的京沪高铁,其沿线经过的24个站点,正蜂拥开建16座新城。 
  对于武汉而言,武广、郑武、合武、汉宜等高铁的运营,也在快速提升其对各生产要素的吸纳力和辐射带动力。 
  2012年国庆黄金周,高铁为武汉载来800多万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34.56亿元,同比增长50.43%。武广高铁还为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桥,开通当年便牵动了1000亿元的产业转移。 
  交通格局的改变,意味着武汉和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乃至国际上重要城市的时空概念发生转变。 
  “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线开通后,武汉及湖北便打开了直达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引进欧洲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设备、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变得更加便捷,同时提升着武汉市、湖北省对外开放水平,带动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对外经贸合作。 
  武汉至法国巴黎、新加坡、台湾、日本等直达航线开通后,高峰期一票难求,宽体机型更为客机“货运”增添可能。挪威三文鱼等来自国外的新鲜农产品,已搭乘法航班机直达武汉市民餐桌。 
  湖北梁子湖、洪湖的逾千只优质螃蟹,也已飞往台北。 
  每日三趟武汉至广州、成都的“货运快线”开通后,武汉铁路货运已将约3600吨冰淇淋发送到成都地区。成都人吃到的冰淇淋中超过1/3的货品来自武汉。 
   

  “五纵三横”网串联经济圈 
  随着“十二五”交通建设目标逐步实现,从湖北行走全中国,步履更为从容。 
  根据规划,湖北省将力争投资5700亿元至6000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以铁、水、公、空运输枢纽为节点,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五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将湖北打造成真正的“祖国立交桥”。 
  以城市轨道、城际公交、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主通道形成的“一小时通勤圈”,将打通武汉到黄石、咸宁、孝感、黄冈等圈内城市的融合之路。 
  以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等通道为载体形成的“二小时都市圈”,将拉近武汉与周边省份城市的时空距离。 
  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高速铁路等为载体形成的“四小时经济圈”,将实现武汉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全国重要城市的紧密沟通。 
  未来5年,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将达4500公里以上,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六纵四横”铁路网,形成武汉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域3至4小时快速客运交通圈; 
  未来5年,畅通长江中游,整治汉江航道,贯通江汉运河,初步建成干支连通、通江达海、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黄金水道将怀拥更加明媚的春光; 
  未来5年,武汉天河机场作为全国重要的枢纽机场初具雏形,全省航空年吞吐能力达4300万人次,湖北将飞速奔向世界。 
  把天然禀赋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构建中国交通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桥,湖北正从“九省通衢”阔步迈向“九州通衢”。 
  “零换乘”向我们走来 
  出了火车站,隔壁就是长途汽车站,右拐可以去坐地铁,左拐可以乘坐公交车,不想跟别人挤一起的可以直接去搭出租车……随着湖北省第三批客运枢纽建设集中开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零换乘”的便利。 
  投资规模刷新纪录 
  对于武汉市民来说,“零换乘”已不是什么新鲜词。 
  2009年底。乘客从武汉站下车后,在5分钟内就能到一墙之隔的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选择合适的班次到达目的地。统计显示,换乘中心平均日发班如今已增加到200班,节假日达400班。高峰时期,每天约1万人左右从这里出行。其中,80%的客源来自武汉站。 
  在宜昌,随着2011年汉宜客专开通运营,宜昌汽车客运中心站与宜昌东站一道,共同成为宜昌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公路、铁路、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客运方式在此无缝对接、换乘、集聚、转运。 
  加上日前开工的5个客运枢纽,今年以来,已有17个临空、临港、临铁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荆州郢城综合客运枢纽被交通运输部纳入全国首批综合枢纽建设示范项目,襄阳客运东站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综合交通体、汉口客运中心、恩施客运中心、黄石团城山客运枢纽、公安县潺陵新区客运站、罗田县大别山客运中心等稳步启动。 
  截至2012年12月底,全省道路运输站场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1.93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68.05%,是“十一五”完成投资总额的145.13%,创历史新高。 
  今年有望再投20亿元 
  省交通运输厅介绍,去年开工的三批物流站场项目建成后,人们既可享受“零换乘”的便利,又可享受货物无缝衔接的快捷。 
  正在建设的宜昌三峡物流园内,2012年上半年,集蔬菜、水果、干调、水产、冻品、粮油、百货、日杂等批发交易于一体的农贸城率先开建。建成后,将成为鄂西渝东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辐射华中区域。 
  目前,全省纳入“十二五”规划的新建、续建、改扩建物流项目100个,已有5个建成、24个开工、56个开始前期工作。宜昌三峡茅坪物流中心、黄石棋盘洲物流园、恩施货运中心、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孝感锦龙物流园等一批货运服务型和多式联运型物流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几年后,农村居民就能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家门口收发快递,与全国市场“无缝连接”。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说,今年站场物流建设继续保持20亿元的投资规模。专业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园区,将使湖北省构建全国物流中心提速,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 
  智慧交通,让出行少些烦恼 
  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必经路段是否堵车,想搭乘公交车却不知何时能到站,公交部门想调配车辆却不知各站点有多少人在候车…… 
  今后,这些难题会在一个平台上得到解决。这个平台汇聚人们关心的所有交通信息,并和整个路况信息联网,把乘客、司机及公交调度部门的“眼睛”带到每辆公交车上和每个站点。 
  这样的智慧交通,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543路,距离4站;543路,距离2站……”这种能“预测”到站时间的站牌,在武汉街头已随处可见。武汉7000余台公交车已全部实现GPS智能调度,车还没来,电子站牌就能提前感应,发出预报。 
  武汉公交车的智能应用只是智慧交通体系中的“沧海一粟”。5年间,公众出行服务电子地图挂网运行,公交IC卡基本普及,高速公路建成68条不停车收费专用通道,全省4006公里高速公路实现全方位视频监控,90%的“两客一危”车辆实现GPS联网监控……智慧交通建设实现投资年均增长率达8%。 
  看出行,更快捷更方便。拿出手机,打开地图,红色代表拥堵,黄色代表缓行,绿色代表畅通。根据颜色,市民可以从容选择道路一路畅行。打开公众出行电子地图,包括道路改造、维护、施工信息预告,突发交通事故、水毁、路障、阻断、管制、冰雪大雾等信息,都能随时查到。 
  看监管,更平安更可控。GPS车载终端可将正在行驶中车辆的动态、车厢内的实时情况等,同步传输到运输企业的车辆监控中心,及时发现车辆超速、超载、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疲劳驾驶、违章驾驶等不良行为。 
  看管理,更科学更规范。在武汉北编组站监控中心的屏幕上,每列货车走到了哪里,每节车厢要发往哪个方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列车进场后走哪股道,如何解体,如何编组,由电脑系统自动分配。 
  这些,仅仅是个开始。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平台的建成,智慧交通,必将引领湖北在富民强省的快车道上,阔步前行。 
   
  相关链接 
  湖北:“十二五”后三年普通、高速公路攻坚突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