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物流园区为什么那么少?
2013-12-2 11:2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刘阳
德国是欧洲物流发展最好的国家,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的物流园区(货运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到现在德国境内只有35家物流园区(FreightVillage,货运村),并且构成了一个紧密连接的物流网络。社会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些物流园区之间和物流园区内部进行,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集聚化和集约化特征。
为什么德国只有区区30余家物流园区呢?
首先,德国物流园区布局追求聚集效应。在德国,基本上一个城市或经济区域只设立一家综合性的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如不莱梅货运村1987年初开始运营时只有5家物流企业,如今已经集聚了190多家物流企业,并吸引了50多家生产型企业在周边进驻。园区就业人数多达8000人,占不莱梅市总人口的1.6%。作为港口“延伸的手臂”,不莱梅港70%的货物要通过不莱梅货运村集散。纽伦堡货运村聚集了250多家企业,园区就业人数在6000人左右,集聚效应也非常明显。
其次,德国多数物流园区都拥有多式多样的功能,足以解决物流企业相关需求。除了配套某一产业的专业性物流园区外,德国的物流园区大多定位为综合性的,在有限的建设面积上实现物流功能多样化是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理念。德国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包括多式联运功能,强调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选址尽量处于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的交叉点上,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集货和转运功能,物流园区内部和物流园区之间的物流作业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和协同化特点;城市物流功能,旨在将配送系统和物流作业从人口密集的城区分离出来,集中在物流园区集散,以降低城市交通总量,减少碳排放和噪音污染,并实现24小时作业,物流园区与城市之间通过小型货车实现物流配送。
最后,德国物流园区开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德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周期很长,从可研、立项、规划、建设大多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一个项目需要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乃至居民委员会的层层审批,一届政府很难完成。如威廉港12年前开始规划,2012年8月才投入运营,其规划的邻港物流园预计需要用7年时间进行开发。
在德国物流园区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常发挥主导作用。一般在政府层面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也叫咨询委员会或计划委员会,由政府代表、专家组成),负责征地、规划等行政层面的工作和项目的监督实施,同时成立一个政府控股或参股的发展公司(参股方有物流公司或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商),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招商和运营管理。两个组织相对独立,各有分工,并行运作,以保障项目推进的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