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强民富的“美丽”海港
2013-3-6 9:5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焦兰坤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者“生态”的字眼多达45处,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28处大幅增加,足见,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
青岛港是国有特大型港口,发展有目共睹。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球、全国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青岛港经过艰苦努力,实现了逆势上扬,港口吞吐量增长10%,集装箱增长11%,双双稳居世界第七强,均高于沿海港口平均增幅。金蛇年,青岛港会战再次擂响发展的战鼓。春节期间,青岛港完成吞吐量906万吨,全港累计创造刷新各项生产记录106项次,各项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与高位发展的斐然成就相比,多年来,青岛港贯彻中央要求义不容辞,始终坚持港口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以转变发展思维方式,扫除传统产业给环保工作带来的诸多障碍。用一项项实打实的防尘、抑尘措施打造了“蓝天、绿水”工程,在蔚蓝色的港口高筑绿色发展理念和空间,实现了港口的永续发展。
抓源头 不惜重金
青岛港的各级领导班子把环保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港口环保形势,评估风险,研究对策。2007年,先后投资6700余万元新建小港池一期卸船流程,投资4800万元新建新堆场卸船流程。2008年,又投资1.4亿元新建小港池卸船、装车流程。整个流程采取全封闭、全自动的生产作业方式,从源头控制粉尘,保证生产过程不起尘、不扬尘。
抓预防 双层保护
走进青岛港前港公司,记者远远就看见了一座座绿色的小山,这就是用篷布覆盖着的矿砂堆。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青岛港红色矿石、矿粉和煤炭较多,为了消除矿石、煤炭在堆存过程中的扬尘问题,青岛港每年投资500万元对港口的矿尘进行苫盖。为了防止苫布被风刮起,每个绿色苫盖顶上压着密密麻麻的绿色小布袋,这些布袋是工作人员亲手缝制的,里面装有沉甸甸的矿石,远远看去,就像一颗颗珍珠挂在绿色苫盖上,所以被称为“珍珠”苫盖,也就是职工们俗称的“盖被子”,为全国装卸散货港口的抑尘除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除了“盖被子”,港口还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高18米、长2公里的散货环保防风抑尘墙。为了让附近居民放心,青岛港还在抑尘墙的后面栽种了防护林带,给他们带来双层保护,受到了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和周边居民的高度评价。
抓治理 立体防堵
同样是在前港公司,记者发现,在每个码头出入口,都有一条装有小喷头的道路。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这叫洗车池,2006年投入使用,目前共有6座,专门给进出港车辆“洗脚”。当运送矿石的车辆路过时,车的轮胎都会被小喷头冲洗得干干净净,以确保道路不会出现扬尘。
为了实现抑尘的立体防堵,目前,青岛港集团以及前港公司共投入470万元,购买配备了5部吸尘车、9部“山猫”清扫车,实行“四班倒”,对港内道路进行24小时不间断保洁清扫;近5年来,前港公司又先后对4500米长的堆场洒水管线和中水管线进行改造,保证港区内1160支洒水枪,对所有的矿石、煤炭的堆场、货垛进行全方位的洒水抑尘,给货物“洗澡”。
青岛港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青岛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其他企业在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上树起了一个可借鉴的标杆。青岛港成为我们国家首批国家环境友好的6家企业之一。先后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造林绿化三百佳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青岛港仍在不断前行,以实际行动在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勇当排头兵,更好地落实十八大精神。
保护环境,共建“美丽”海港,青岛港将永远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