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行业分析

熊熊烈焰 震耳警 钟

2013-7-18 10: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曹彪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以下简称中储粮)林甸大火刚刚过去不久,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以下简称中储棉)又发生火灾。接二连三的事故,再不能归罪于老天爷,相关部门应该开始彻底反思行业内问题与正视行业发展危机了。
    随着粮棉大宗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打破粮棉系统内多年以来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不断迈向市场化,目前正是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发生的两场大火,恰恰折射出我国国有粮棉仓储企业的发展问题与危机,给予行业发展敲响警钟。
责任主体难分清
    中储粮大火“余光”还未消尽,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7月1日又发生火灾。据消息称,中储棉侯马采购供应站过火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棉花损失初步估计约为约2.46万吨。为了解事件进展,记者致电中储棉公司,但并未得到具体回复。
    火灾发生后,山西省安监等部门于7月6日成立“7·1”事故调查组,就火灾成因、随时情况等进行调查,山西省检察院反渎局赴侯马参加调查。目前具体结果还未得出。但据媒体报道,代储库工作人员向消防部门称火灾起因源于雷击。
    7月5日,中储棉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直属单位、各承储库深刻吸取“山西省棉麻公司侯马采购供应站7·1火灾事故”教训,坚决防范各类储备棉安全事故。通知中虽谈及火灾发生当晚出现雷雨天气,但并未明确表示火灾系雷击造成。“政策性国有收储企业,事故出来后很难确定主体是谁,责任更是分不清楚。”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对记者坦言,中储粮、中储棉这样的购销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棉花,国家要出钱买,还要支付管理费用和银行利息,不免会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问题也就会不断地暴露出来。
    据马文峰透露,国家储备库的粮食和棉花收储数量之大使得仓储管理越发困难,粮食质量也无从保障。2012年,粮食市场委靡,国家启动临时收储政策,大量粮食被中储粮收购。但在仓容有限、设备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露天库以及代储库随之出现,加大了管理难度。数据显示,2012年中储粮累计收购政策性粮食3747万吨,中储棉临时收储突破400万吨。
    而事实上,中储粮、中储棉直属库存在库容不足的情况。以中储粮为例,据了解,一直以来中储粮收储的粮食多由地方粮食系统或民间投资的仓库储存,业务关系相当于合同委托关系,管理方面便容易出现漏洞,一旦问题产生,中储粮只能以解除委托关系方式处理。此次中储棉大火事件中,中储棉方面相关负责人也曾坦言,对于失职的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因为我们没有人事权,能做的就是解除合同。”
    中储粮和中储棉负责中央储备粮和储备棉的经营管理,对国家粮食和棉花战略储备负有重大责任。两场大火后,面对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
“国有仓”生存难
    自1999年棉花流通体制放开和2004年粮食价格和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我国粮棉大宗商品国有企业便迎来了市场化冲击,国有粮棉仓储企业也不免出现了一些生存危机。
    市场化程度低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和棉花等又是基础的基础。粮棉大宗商品国有企业面临流通体制改革问题,市场化是必经之路。只有全面实行市场化运营,才能使得权责分明,有效解决仓储管理问题,有利于农民利益,更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但目前来看,我国国有粮棉储备企业市场化程度依旧低下,不少企业还处于统销统结状态,尤其是近来大火烧到中储粮、中储棉,舆论对粮棉储备市场化的呼声愈发高涨。“不进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垄断粮食和棉花大宗商品,实际上使得粮棉价格只往上走,并不往下走。能够让市场解决的问题,尽量还是交给市场来做。”马文峰认为,僵化的收储销售模式,不利于提高国家粮食生产能力,不仅使得大量粮食在仓储环节形成浪费,还不能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种棉积极性。
    在市场化并不完全的情况下,国有仓储系统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亦得不到提升。从中储粮和中储棉两场大火中可以看到,仓库管理人员并未做到尽职检查、及时施救,中储棉虽与山西侯马代储单位为合同关系,但应尽的监督职能却被忽视。
    除此以外,国有仓储企业在竞争环境下也面临挑战。一位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有仓储企业虽然拥有仓库网络广、资金充沛等优势,但与民营企业相比较,比如远途配送、仓储加工等服务方面却不具备优势,市场竞争力日益减弱。“中储粮和中储棉这样的政策性企业,更谈不到面对市场而灵活、善变。”
    仓储设备不到位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一直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上往往出现困难,对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贷款不能及时偿还,导致在仓库建设与设备维护上举步维艰。粮食棉花收上来没有地方放或设施跟不上导致大量浪费,是国有仓的“硬伤”。
    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现有效仓容中,1998年以前建设的仓容约3680亿斤,其中13个主产区约2600亿斤,占70%,全国有高达1794亿斤粮食仓容的“危仓老库”,显示出了国有大宗商品仓储企业目前的生存困境。“危仓老库”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类似中储粮和中储棉的事故还会不断发生。
    同时,粮食棉花等国有大宗商品仓储企业的仓库设备陈旧落后,据上述行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国有仓多数处于人工作业的状态,工作效率及其低下。在缺少烘干、熏蒸、防虫等现代化仓储设施的情况下,粮食由商品粮、成品粮变为饲料粮的现象普遍存在。
    事实上,今年3月5日国家粮食局下发《修复“危仓老库”实施规划(2013-201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修复“危仓老库”长效机制,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我国现有“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和报废重建工作,健全粮食收纳体系,基本消灭“危仓老库”带病存粮以及非正常露天存粮现象,总体投资预计243亿元。
转型升级谋出路
    2012年6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物流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出民营物流企业同等享受已经出台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
    未来,一批现代化物流企业将不断进入粮棉大宗商品仓储物流行业,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与中储粮、中储棉等国有仓储流通企业展开博弈。当然,目前来看任何其他仓储企业还无法与政策性粮棉仓储企业相抗衡,但现代化物流理念进入粮棉仓储市场,已经给国有政策性仓储物流企业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民营外资粮食棉花仓储物流企业进入购销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活跃程度上远远超于国有企业。以粮食流通为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出现库存居高不下,农民“卖粮难”问题,这直接损害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国有仓库陈旧老化,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不能快速进行粮食流通生产。而民营仓储企业的进入,则大大缓解了这种紧张局面。
    其次,现代化仓储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对国有企业造成冲击。市场化程度并不完全的国有仓储物流企业,无论在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培训和检测等方面,整体上不如民营或外资现代化企业。现代化仓储企业一般都有一套商品仓储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并且在市场主体环境下相关制度基层落实效果良好,这在无形中会提升其企业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最后,在对外服务中,现代化仓储物流企业往往能够结合粮食棉花上下游,上游对农民种粮收粮进行技术指导,给予资金支持,下游则与粮棉加工企业合作,及时将粮棉交付加工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大大提升了流通效率,降低了因粮食较长时间储存而产生的变质概率,同时激活了整条产业链条的协同作用。
    目前来看,已经有一批现代化仓储物流企业发挥了促进粮棉快速流通的积极作用。山东盖世物流集团投资建设的盖世粮油批发市场,是山东省政府重点扶持项目、济南市粮食局惟一指定的粮油批发市场,集商品交易、仓储物流、信息发布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粮食流通平台型服务。
    肇庆市福加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则是一家集粮食加工、贸易、仓储、港口业和港口物流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控股企业,其在山东、江苏、广州、肇庆都拥有和在建大型散、包装仓库,该公司与国内外多家贸易和加工企业建立合作,面粉加工量居全省面粉加工企业第二位,面粉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