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集团的物流产业创新与发展 (下)
2013-7-21 8:3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对可整合物流需求获取规模效应的物流业务,宜采用物流联盟模式;对自有物质资源不足、网络体系不健全、专业运作管理能力薄弱的某些单项物流业务,宜采用单项物流外包模式,充分整合利用企业外部物流资源;对于业务不熟悉、缺乏运作管理经验及设施和智力资源的新型物流业务,宜采用国际物流集团主导、合资合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利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李德库
电子交易模式。电子交易方便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 (也称智能物流)。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是区域竞争发展态势下的必然选择。
电子交易核心功能是通过竞争确定价格并实现交易,并以价格信号引导供需平衡,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供需双方可通过网上商铺发布采购或销售信息,洽谈采购或销售事宜,双方商务洽谈取得一致成果后,可自行履约或委托交易中心协助安排交易、结算与交收。电子交易平台由客户服务、产品交易和供应链服务、结算管理服务、信息中心4大体系构成。受供方委托,交易中心将其符合网上超市货物要求的产品发布到网上超市交易平台上,公开统一市场价格、交易规模和交收地所需的基本交易信息。需方依据交易中心相关规定通过交易中心下单,由交易中心统一进行结算和交收完成货物交易。交易平台对订单交易全程跟踪。
物流金融模式。物流金融是在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通过物流业务,引入金融产品,物流金融将国际物流集团、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是拓宽物流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能力的增强,给物流链条中的各方都带来发展机遇;二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缩短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周期,盘活下游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资金占用;三是降低物流企业的资金风险;四是提高国际物流集团的服务能力,增强国际物流集团与上下游企业的凝聚力,做到抱团取暖,实现国际物流集团、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共赢。
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经营模式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从事进出口贸易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遵守国家相关部门对进出口货物作出的相应管制措施。国际贸易的开展一是提升集团公司物流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拓展国际化资本运作,优化融资结构,减轻国内融资高成本压力;三是通过物流贸易,实现资本积累后,选择赢利性好的项目进行对内或对外投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规模效应;四是根据汇率的波动,获取汇兑收益;五是国外税负低于国内,可以获得更多的税后利润。
○●成功经验
国际物流集团物流经营管理模式的总体定位为:向外拓展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总体上宜采用自主经营或主导经营模式;对可整合物流需求获取规模效应的物流业务,宜采用物流联盟模式;对自有物质资源不足、网络体系不健全、专业运作管理能力薄弱的某些单项物流业务 (如大宗物品的物流运输),宜采用单项物流外包模式,充分整合利用企业外部物流资源;对于业务不熟悉、缺乏运作管理经验及设施和智力资源的新型物流业务,宜采用国际物流集团主导、合资合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利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物流外包模式。国际物流集团通过业务创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产业特点,创立了第三方物流赢利模式,主要为一些煤炭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以及一些物流服务支持。一是代储代销模式。即将井口超市的管理方法、代储代销管理模式、企业零库存模式引入到山西、内蒙古等产煤大省,在山西、内蒙古物流市场上叫响冀中品牌。二是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模式。国际物流集团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商流和物流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以贸易促物流的发展,通过这种物资贸易的方式,国际物流集团先后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建立煤炭储运基地,将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进行存储、整合简单的流通加工,然后通过运输网络将物资销售给需求方。
联盟合作模式。一是供应链合作模式。为将国际物流集团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外向型、现代化综合型物流产业提供支撑,国际物流集团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组建了冀中能源集团国际物流(香港)有限公司。依托邯郸及周边地区众多的钢铁生产企业和庞大的矿石需求,与港中旅物流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进口铁矿粉及物流贸易合作协议,积极从墨西哥、智利等国家进口铁矿粉。由国际物流集团利用成熟的销售渠道把铁矿粉销售给邯郸周边地区钢铁企业。二是战略联盟模式。为拓展销售渠道、开辟国际化工市场,国际物流集团与上海鑫宝煤化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冀中鑫宝能源进出口有限公司。公司利用合作方稳定的供货渠道和健全的销售网络以及国际物流集团所具有的冀中能源集团品牌优势积极开展煤焦油、蒽油、沥青等化工产品的出口业务。通过战略联盟国际物流集团与其他企业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网络化联盟。完善了自身的产业链,迅速介入了国际物流业务。
制约因素与薄弱环节
第一,国际物流、增值物流领域拓展基础薄弱、缺乏经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有物流企业要实现世界范围的物流目标,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面临着诸多困难。对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物流分工认识尚不明确,自身还未形成在国际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际物流中的贸易形式、合同谈判、结算方式、货物保险等专业领域经验匮乏,缺少具有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
第二,物流节点设施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是物流高端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物流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汇集点,不仅可以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而且有利于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社会化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和物流功能的综合集成。许多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凭借在全国乃至全球布设的网点,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功能,随着物流网络延伸到全国或全球。国际物流集团由于缺乏大型物流节点设施,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目前尚局限于单一的贸易物流,无法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
第三,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务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国际物流集团在全国煤炭系统首创并自主研发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又开发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供商业网站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但是随着物流业务跨区域、跨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制约公司瓶颈。尤其是在电子交易、国际物流与原有物流业务的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数据库、编码和接口等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信息系统复杂化,多元化和多平台化,无法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
第四,煤炭供应链管理人才短缺。国际物流集团在煤炭供应链信息流管理领域,既懂得信息化理论与技术,同时又对煤炭供应链管理业务有较深理解的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突出。对于起步较晚的国际物流集团煤炭供应链来说,在人力资源的争夺方面将经受严峻挑战。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