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日本央行意料外选择“按兵不动”,没有宣布宽松政策。结果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下调117个基点,但同时在岸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则双双大涨超过100个基点。
在中间价大幅调低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表现出如此大幅上涨的情况十分罕见,究竟这是否与日本央行货币决策有关,而在国际化之路上越走越远的人民币,日后又会否面临更多此类“国际化风险”。
日元波动人民币“遭殃”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会参考一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都对人民币汇率有一定影响,日元汇率的波动必然会造成人民币汇率的震荡。而人民币汇率除了受到日元汇率波动的直接影响外,还有一部分是日元通过影响美元传递过来的。
市场资料分析,近年来日本央行所实行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元大幅贬值。随着美元对兑日元汇率的下跌,大量过剩日元流动性地涌入美国,这使得美元指数大幅走高。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币被动升值以及美元贸易顺差减少、央行外汇占款下降。
白朋鸣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欧元的依赖度很大,未来的走势除了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影响外,还会受到美元、欧元汇率表现的影响。日本利用货币政策将通缩被动地传递给中国等受美元影响较大的国家,压缩了人民币等货币的资产收益。
中金网分析指出,日元贬值推升美元升值,同时日元廉价资金大举流入美元计价的股票资产刺激了美元资产的收益攀升,这使得之前基于中美利差而抛售美元、买入人民币资产的套利交易难以持续下去。大量之前投机的热钱开始流出,使得中国央行的外储存量开始减少。
防范“国际化风险”是关键
除了日本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外,国际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刘云对国际商报记者指出,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不一致,使得国际货币市场非常敏感,投机心理和行为较明显,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造成很大的市场投机行为。”刘云认为,在这一情况下,人民币离岸汇率会无法避免地受到冲击。
刘云进一步指出,在日元汇率波动加大对人民币离岸和在岸汇率间的利差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是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规避金融风险,即如何规避国外货币政策改变所带来的冲击,包括国外货币政策的调整或失败,在当前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如何改革、规范。“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间达成了外汇互换协议,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传递,应该考虑如何在机制中、在整个大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中规避这些潜在的风险。”
白朋鸣则认为,人民币离岸汇率与人民币汇率形成利差是正常现象。目前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并没有完全放开,在岸人民币汇率受国家外汇管理局监管,而离岸人民币汇率不受监管,实行市场化定价。对此,投资者除了要做好汇率预判之外,还应提前做好套利交易准备,根据利差的大小布局自己的外币资产。
资料显示,4月29日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后,5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涨24个基点,刷新自去年12月15日以来的新高;5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105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调128个点,为3月4日以来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