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业内人士所言,网点运营波动每年都有,尤其常出现于节庆时段。但这种能引起“快递倒闭”巨大话题流量的波动被业内视为“正常”,也许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更贴近事实的描述也许是,公众不过借此表达了对快递行业不吐不快的整体判断,并传递一个声音:快递业该洗洗牌了。
就像邮政是印刷时代的标志,快递行业的兴起是电子商务时代的代表性景观。它被冀望改变邮政时代垄断、傲慢、迟缓、低效的物流生态,但同时也呈现出了快而无序、多而无矩的原始市场状态。丢件漏件、野蛮分拣、信息泄露、冒领私拆等问题让快递业成为了新闻常客。可以说,快递业既成了城镇日常生活运转的工具性行业,又在大量制造着微观治理层面的新问题。
现代的物流业,因为是新兴产业,又生长在资源配置的下游,从诞生起就具备了市场化的特征。但遗憾的是,这个领域一方面还没有形成汰劣机制,超8000家快递企业都在各自跑马圈地;另一方面,既没有消费者能充分博弈的杠杆,又没有从业者维权的机制,更降低了其作为服务行业的实际质量。这是一个打着市场烙印却没有真正市场化的行业,是一个“我因市场而兴但你别用市场规则要求我”的行业。而“快递倒闭潮”讨论的出现,则是广义的消费者群体对市场行业“名实相副”的要求,对市场淘汰机制的一种呼唤。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就在“快递业倒闭潮”讨论出现的同时,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网购人口红利逐步衰减、快递增长的结构性风险加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预判。这场讨论恰恰为这个规划的操作提供了一个微观却现实的观察点——无论有着怎样宏阔的目标,政府之手都应该先规避“管死—垄断”“不管—混乱”的二元模式,助力市场规则在一个本该充分市场化的领域显现出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