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就是如今的中国物流教育市场的一个写照。
在外资物流曲线开进中国市场的同时,全国各类院校眨眼间都打出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牌。该专业成为近年继电子商务专业后的第二次教育热潮,物流教育也成为教育市场走红的“牛市”。
不过,似乎春风确是春风,梨花未必尽是梨花。
络捷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清东说:“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基本都设立了物流专业,但教学混乱及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严重。多数民办院校目前专职物流教师尚不到20%,大跃进式的扩招已使专业泛滥!”
曾经的电子商务专业,在无序发展中已成互联网经济泡沫中的明日黄花。一些地方,物流管理教育似乎正在重蹈当年电子商务教育的覆辙:在红利的召唤下,正朝危险的方向冲去!
红利招来市场一窝蜂
“中国本土物流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但缺少物流人才尤其高级管理人才的车轮,这辆战车并没有快跑起来。”TNT(中国)大学一教师说,“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人才匮乏会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明显。
上海到2010年世博会时,物流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00多万人。而到2010年,TNT中国业务需要3万名员工,员工数目将超过目前的10倍。”
告急的并不只是上海。2005年
北京市政府发布的第一部《北京物流蓝皮书》显示:目前北京物流人才缺口20万人,而高级管理层人才缺口达6万人。据有关机构调查,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600多万人。
而另一方面,
物流企业对物流经理的年薪开价达到20万至40万元。中国物流产业的红火召唤着物流教育产业的红利。
而刚刚开始向产业化迈步的国内教育,似乎一下被汹涌而来的物流教育投资热浪冲垮了理性,在各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中弥漫着浓重的商业气息。教育投资者怀揣着投机的心态,更把传统的物流教育推向纯粹的考证教育,推向一个务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在北京某供应链管理学院,一座座教学楼还在整修翻新中。该校一名学生对记者说:“对于‘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英语’等基础课程,都开课一年多了,学校还没有固定的课本。据说学校申报的教材还在有关部门审议中。现在老师拿什么书就学什么,但有些教材内容还相互矛盾。”
为什么要上这样一所学校?该学生回答,听校方说就业前景好,学校已经许诺把毕业生向物流百强企业推荐就业。但是否有毕业生进了百强企业?该学生还不明了。
一业内人士透露:2005年,北京某职业学院破天荒一期招物流管理学生1200多人。2005年,
西安某著名学院更是一期招物流管理30个班,由于人数过多,校方觉得30个班都叫物流管理不合适,就临时把有的班改为货代或别的专业。
几乎所有的民营学院,专职的教师比例都不超过20%。尤其民营院校开课几乎泛滥成灾。别的院校不招物流专业,民营学校招,对于生源几乎不加控制。老师几乎全是兼职的,物流又是新兴学科,教学质量本身就差。这种教学下的学生能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