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Z创新设计方法在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应用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年,也是我国现代物流迈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一年。今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式纳入规划,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门独立的产业,其地位已被正式确立。可以预计今后两年,区域物流规划将会再次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工作中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区域物流规划取得的一些好的经验是,首先,区域经济目标定位要清晰,这样物流规划才会可行。其次,区域物流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物流资源的配置问题。第三,规划研究本身采用的方法论,应立足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物流规划涉及国民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投入问题。在物流设施选址、系统功能设计、业务流程优化和物流工艺布局方面,只有采用前沿物流方法,才能满足具体的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方面的需求,才会产出现代物流服务。
一、 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系统规划的总体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多年来,我们很少把经济系统运营管理,看作是区域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而物流管理则是典型的运营管理。过去区域经济关心的是资本要素投入,强调的是区域GDP产出。然而,世界级一体化区域经济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得到物流运营战略支持。如果说,区域经济目标是一幅壮丽的“愿景”,那么物流运营战略则是达到这一“愿景”的路线图。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定位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分配,来决定决自己的空间,这就需要不断引入现代物流来激发活力。其理由首先是由于“现代物流的本质是系统”。区域经济通过物流可使产业间获得系统联系,形成特色区域经济,融入国民经济、全球经济。
其次是由于“现代物流的作用是均衡”。物流系统本身运行的目标,是在保障客户满意前提下物流成本的最小化,均衡供给代表了资源最佳配置,实现这个目标则明白无误地表明经济资源配置、利用达到最佳边际状态。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注重合作、分工的趋势中,“现代物流的功能是整合”成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必然举措,设施与设备结合能形成物流处理功能,采购、供应、生产与销售整合能形成快捷的产品、服务输送系统,作业、物流、决策衔接能形成好的物流服务模式。
第四,“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信息”,物流活动本身产生着大量的状态信息,物流活动进行离不开大量的决策信息,信息可使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物流活动有序地进行。
现代物流是科学,在具体进行区域物流系统构建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区域核心竞争力定位以后,物流科学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为谁服务,即物流对象的确定问题,应解决物流服务对象,即产业、企业、产品的定位问题,将物流资源配置在区域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上。
(2)投入什么,即物流系统要素类型的选择问题,应在解决物流系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选择投入实用、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信息项目。
(3)投入多少,即物流系统要素投入的数量问题,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采取满足当前、适度超前、节约资源、易于扩展的原则。
(4)怎么建设,即物流系统建设方法的理念问题,应树立“高度信息化、适度自动化”的建设理念,确保形成高效的物流处理功能。
(5)如何运营,即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建立问题,应建立协同商务平台、物流运营平台、作业执行平台三层架构的物流运营体系。
(6)效益在哪,既物流赢利模式的形成问题,可选择设施服务型、功能服务型、解决方案型、信息服务型,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赢利模式。
二、 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提高要求配置相应的物流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核心竞争力研究已普遍涉及到企业、产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形成了以世界经济论坛WEF (World Economic Forum)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为代表的研究流派。
尽管两种体系在反映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指标提取上和计算模型上有所差别,但对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理解却基本一致,就是把核心竞争力定位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1)经济主体应具备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优化配置运营资源的能力,并产生获取市场份额的能量;
(2)经济主体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占有、支配和使用有限的经济运营资源;
(3)核心竞争力的位势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场中加以识别,应树立区域市场是国家市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4)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应尽量汲取前人研究成果。
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古典经济学观点,分析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引用经济学史的观点,研究经济的发展动力问题;通过发展经济学,判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依据增长经济学理论,研究人的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企业经济学原理,探讨运营管理对经济系统所起的作用。
区域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考虑到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运营当中支持区内产业、联系区外经济的特殊作用,在分析区域竞争力时,应特别考虑物流绩效指标对其他经济指标的支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区域物流规划,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及其核心竞争力定位相结合的问题。
在具体的区域物流规划工作中,应首先筛选能够作为本地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指标,然后找出这些指标与物流绩效指标的对应关系。在此,我们可以采用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部分数据,以此来说明物流绩效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结合问题。
1、核心竞争力指标与物流绩效指标关系举例
总体经济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总投资额、总投资增长率、居民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人均零售额、零售额变化率,可划分成4个竞争力支撑点,并与物流绩效指标形成对应关系。
我们以增加值与总体经济的关系为例,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统计口径,但从物流服务行业与国民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来看,物流服务行业属于三次产业。三次产业当中的运输、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中的配送与物流服务行业最为接近。因此,一个地区的物流服务行业可以对本地区的增加值支撑点形成二级支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全部核心竞争力指标与物流绩效指标的对应关系。为了不做赘述,我们列出对应关系表,并对主要对应关系做一简述。
(1)总体经济与物流绩效指标
总体经济
模块 |
指标名称 |
支撑点名称 |
对应关系 |
物流绩效
指标名称 |
1 |
地区生产值(地区GDP) |
增加值 |
直接相关 |
地区物流产值 |
2 |
人均生产值 |
增加值 |
直接相关 |
物流人均产值 |
3 |
生产值增长率 |
增加值 |
直接相关 |
物流产值增长率 |
4 |
总投资 |
投资 |
相关 |
物流产业投入 |
5 |
投资增长率 |
投资 |
相关 |
物流投入增长率 |
6 |
居民最终消费 |
最终消费 |
间接相关 |
配送支持系统 |
7 |
最终消费增长率 |
最终消费 |
间接相关 |
配送服务贡献率 |
8 |
零售额 |
市场规模 |
直接相关 |
配送实现 |
9 |
市场数量 |
市场规模 |
直接相关 |
物流网络 |
……,
(6)环境与物流绩效指标
总体经济
模块 |
指标名称 |
支撑点名称 |
对应关系 |
物流绩效
指标名称 |
1 |
固体废物污染 |
环境污染 |
相关 |
废弃物物流 |
2 |
再生资源利用 |
环境污染 |
相关 |
回收物流 |
3 |
噪音限制 |
环境污染 |
相关 |
绿色物流 |
4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环境保护 |
相关 |
回收物流发展水平 |
5 |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相关 |
绿色物流发展水平 |
6 |
环境和谐 |
环境保护 |
相关 |
绿色物流 |
7 |
资源友好 |
环境保护 |
相关 |
绿色物流 |
8 |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 |
相关 |
绿色物流 |
本表对应的物流绩效指标属于特殊的物流领域,代表物质资源的节约、生产生活环境的友好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生产、生活消费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靠废弃物物流解决。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决定于再生物流的发展水平。绿色物流本身的含义,就是物流活动要与环境和谐。因此,回收、废弃物及逆向物流的发展水平,可以反应出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7)管理与物流绩效指标
总体经济
模块 |
指标名称 |
支撑点名称 |
对应关系 |
物流绩效
指标名称 |
1 |
综合生产率 |
生产率 |
直接相关 |
物流系统效率 |
2 |
综合生产率增长率 |
生产率 |
直接相关 |
物流系统改进 |
3 |
报酬水平 |
劳动成本 |
相关 |
物流人员工资 |
4 |
制造业专业化分工 |
公司绩效 |
直接相关 |
专业化物流服务 |
5 |
采用专业化服务 |
公司绩效 |
直接相关 |
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 |
6 |
公司规模 |
公司绩效 |
相关 |
跨边界采购组织 |
7 |
公司生产组织状况 |
公司绩效 |
直接相关 |
生产物流模式 |
8 |
公司赢利模式 |
公司绩效 |
直接相关 |
物流运营模式 |
9 |
金融效率 |
管理效率 |
相关 |
仓单质押 |
10 |
金融市场 |
管理效率 |
相关 |
物流银行 |
11 |
产业配合 |
管理效率 |
直接相关 |
战略联盟 |
12 |
企业家精神 |
管理效率 |
相关 |
现代物流理念 |
13 |
过程管理 |
管理效率 |
直接相关 |
流程再造 |
14 |
市场营销战略 |
管理效率 |
直接相关 |
物流支持网络 |
15 |
社会责任感 |
管理效率 |
相关 |
物流哲学 |
管理涉及的多项指标,均与物流绩效指标的表现直接相关。生产率及其增长,决定于物流效率。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使得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得以实现。公司的规模扩大,将带来跨边界的企业组织管理,会产生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物流服务当中的仓单质押业务,本身就属于物流银行业务,反应出物流的金融效率。产业配合、企业的长期合作,必然带来战略联盟合作模式。过程管理,要求对底层工作流进行管理,前提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市场营销,必须有物流网络的配合。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哲学,可以反应出企业的现代物流理念。
……。
2、区域物流规划应该参照的物流指标体系
通过上面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建立区域物流规划的指标体系。当然,在具体的区域物流规划中,首先要考虑区域中哪些指标具有优势,与哪个参照系相比具有优势。其次,应该筛选核心竞争力指标,找出需要得到物流系统支持的指标。第三,在区域核心竞争力指标确定的基础上,找出对应的物流指标,然后采用物流规划方法,对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进行描述。
为了便于从总体上对物流指标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下面将给出一个适用于区域物流规划的完整的物流指标体系。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将会结合一个具体地区的情况,先确定该地区核心竞争力指标和对应的物流指标,然后说明物流系统构建的重点内容,以便从规划方法论上有所突破。
(1)物流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物流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与核心竞争力指标的关联性;
——能够反映物流运营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能够体现当今先进物流发展水平的物流装备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能够表明物流系统效率的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
——能够代表先进的物流服务模式;
——对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的贡献;
——对地区经济融入国家经济、国际经济的作用;
——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物流发展的扶持政策;
——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运营环境等公共产品的能力;
——地区资源节约、环境和谐与物流的关系;
——地区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效率与物流的关系;
——地区科技发展、研究与开发与物流技术创新;
——地区物流人才培养及引进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途径。
(2)物流指标体系的构成
物流指标
模块 |
指标名称 |
指标属性 |
关联性
计算 |
对地区经济
发展的贡献 |
1 |
物流运营基础设施平台 |
物流基础设施 |
投资能力 |
固定资产投入及收益 |
(1) |
铁路干线网络 |
公共产品 |
政府支出 |
大宗货物国内运输 |
(2) |
公路运输网络 |
公共产品 |
政府支出 |
批量货物门到门运输 |
(3) |
港口及码头 |
公共产品 |
企业投资 |
大宗货物国际运输 |
(4) |
机场及航线 |
公共产品 |
企业投资 |
高价值货物国际运输 |
(5) |
通讯设施及网络 |
公共产品 |
政府支出 |
商流、物流运营环境 |
2 |
物流装备及自动化技术 |
物流装备技术 |
行业发展 |
物流装备更新及收益 |
(1) |
物流装备供应行业 |
物流装备供应 |
发展水平 |
装备供应收益 |
(2) |
物流装备使用单位 |
物流装备采购 |
应用水平 |
装备采用收益 |
(3) |
物流工艺流程设计、设备布置及服务 |
设计与咨询 |
设计水平 |
方案设计收益 |
3-1 |
物流运营信息交流平台 |
物流信息平台 |
应用方式 |
IT应用环境改善收益 |
(1) |
客户企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管理 |
业务信息管理 |
IT外包 |
业务信息管理收益 |
(2) |
运输、仓储、配送系统软件租用 |
应用系统服务 |
软件租用 |
系统软件租用收益 |
(3) |
供应商、客户企业关系管理 |
边界管理服务 |
运营平台 |
物流系统优化收益 |
3-2 |
…… |
…… |
…… |
…… |
5 |
物流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 |
物流贡献方式 |
关系特点 |
收益方式 |
(1) |
物流服务行业增加值 |
直接贡献 |
包含关系 |
促进各行业发展收益 |
(2) |
物流装备行业发展水平 |
装备更新 |
从属关系 |
物流处理能力收益 |
(3) |
物流信息行业 |
信息使用 |
依据关系 |
信息处理能力收益 |
(4) |
运输枢纽、仓储等物流地产行业 |
物流渠道 |
渠道关系 |
物流节点布局收益 |
6 |
物流推进地区全国化、国际化的作用 |
物流系统定位 |
促进方式 |
收益方式 |
(1) |
商品进出口 |
节点设施功能 |
实物流动 |
设施功能布局收益 |
(2) |
服务进出口 |
信息平台功能 |
信息流动 |
信息处理范围收益 |
(3) |
利用外资 |
吸引跨国投资 |
投资环境 |
企业运营环境收益 |
(4) |
本区域与全国各地区的收发货交流 |
区域物流联系 |
货物交流 |
时间空间价值收益 |
(5) |
本区域与全国相关产业的衔接 |
区域产业协调 |
产业合作 |
长期战略联盟收益 |
(6) |
本区域特色经济的定位与形成 |
区域产业优化 |
特色产业 |
比较优势作用收益 |
7 |
…… |
…… |
…… |
…… |
10 |
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
物流系统影响 |
影响方式 |
收益方式 |
(1) |
绿色物流 |
物流系统友好 |
环境友好 |
环境保护收益 |
(2) |
再生物流 |
物流系统节约 |
资源节约 |
资源节约收益 |
(3) |
逆向退货处理 |
物流系统优化 |
资源利用 |
资源利用收益 |
11 |
物流对企业管理带来的效率 |
物流管理效率 |
效率方式 |
收益方式 |
(1) |
企业综合生产率 |
促进效率提高 |
全面改进 |
效率提高收益 |
(2) |
企业专业化分工 |
支持专业分工 |
分工细化 |
分工水平收益 |
(3) |
企业客户服务水平 |
承担客户服务 |
客户满意 |
客户服务收益 |
(4) |
企业组织规模 |
组织规模调整 |
交易半径 |
组织规模收益 |
(5) |
企业采购、生产、营销物流 |
企业物流管理 |
物流合理 |
降低成本收益 |
(6) |
企业赢利模式 |
时间效率 |
快速反应 |
抓住市场机遇收益 |
(7) |
企业财务杠杆 |
资金效率 |
减少占用 |
减少资金占用收益 |
(8) |
企业之间配合 |
边界效率 |
资源整合 |
供应链利益共享收益 |
(9) |
产业之间配合 |
集约化效率 |
结构优化 |
产业分工协作收益 |
(10) |
流程管理 |
简化流程 |
扁平化 |
流程管理优化收益 |
(11) |
过程管理 |
细节管理 |
程序化 |
细节管理优化收益 |
29 |
…… |
…… |
…… |
…… |
上表列出了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及其内容。从上表不难看出,物流绩效指标体系与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计算某一物流绩效指标与对应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的相关关系时,应采用科学的相关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说明物流绩效改进对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所起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经常用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来说明我国GDP产出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以2004年我国GDP与物流总额的关系为例,2004年我国物流需求系数为2。8,说明我国每1个单位GDP的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3)区域核心竞争力指标与物流绩效指标TRIZ创新方法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种专门有效的解决创新问题的理论,即TRIZ(英文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首先,我们应将区域物流规划的创新分成5个等级:创新等级(一):找到明确的区域物流运营体系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层次需要采用大量的现代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等级(二):物流系统改进,在这一层次需要掌握产业运营、企业生产、市场营销和市场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结合物流知识对物流系统更新、改造提出建议。创新等级(三):物流系统适应:这一层次要求采用大量的经济的、管理的、信息的、运营的前沿性知识,解决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使物流系统能够适应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等级(四):产生物流系统变革性的作用,这一层次要求找到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运营管理的促进作用,通过物流系统更新,找到区域经济运营方式及管理的变革力量。创新等级(五):物流系统作用的新发现,这一层次要求确立物流绩效表现指标与区域核心竞争力指标提升的关系,通过物流指标改进,尽快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此只讨论第5层次的创新问题。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与我们联系讨论前4个层次的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物流对策矩阵,这是采用物流方法确立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工具。在此,我们通过将TRIZ方法中的矛盾矩阵转化成区域核心竞争力指标的约束矩阵,从中求出物流对策。
竞争
改进 |
总体经
济模块 |
对外开
放模块 |
产业发
展模块 |
…… |
…… |
…… |
企业管
理模块 |
…… |
…… |
|
物流产
业规模 |
|
|
|
|
|
|
|
|
|
|
国际物
流规模 |
|
国际地
位目标 |
|
|
|
|
|
|
|
|
产业物
流效率 |
|
|
资源节
约利用 |
|
|
|
|
|
国际物
流目标 |
|
政府物
流投入 |
|
|
|
|
|
基础设
施模块 |
|
|
|
|
物流设
施建设 |
|
生产设
施规模 |
|
|
环境友
好模块 |
|
|
再生回
收物流 |
|
|
绿色环
保物流 |
|
|
|
|
|
|
|
|
物流工
艺设计 |
|
企业物
流系统 |
|
|
技术创
新模块 |
|
|
|
|
|
|
|
物流技
术应用 |
|
人力资
源模块 |
|
|
|
|
|
|
|
|
物流专
业人才 |
对角线上的每一个方格同时代表改进方向,例如对角线上蓝色字体表示了国际地位目标、资源节约利用和生产设施规模。与其相对应,对角线下对应的紫色字体代表解决方案,例如对应国际地位目标的是国际物流目标,其含义是要想确立国际竞争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确立国际物流的发展目标。同样的道理,要想做到资源节约利用,就必须做好再生回收物流,要想扩大企业的生产设施规模,就必须进行物流工艺设计。通过矩阵排列,就产生了36个区域核心竞争力改进的物流方向,相应地也就产生了36个物流对策方案。
第三,用数学模型首先对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需求进行计算,然后对物流系统更新带来的变革力进行计算,再计算采用物流策略以后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应该指出的是,在进行某一地区的具体物流规划时,36个核心竞争力改进方向和36个物流策略方案不一定都用得上。这就需要我们给出简化的数学模型,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需求为: ΣAi ,其中,Ai代表A1=地区GDP发展目标,A2=地区对外开放目标,A3=产业发展目标, ……,An=人力资源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参照系比较方法,确定一个地区合理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需求。
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需求确定以后,如何对物流系统更新,产生变革力是区域物流规划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关键是要找到能够促进地区核心竞争力改进的物流力,即物流中间键的搜寻问题,一般采用筛法。在具体规划时,常用的方法有A。对偶理论:分析物流影子价格,确定是否增加物流的投入,以便补偿生产函数中的物流不足;B。灵敏度分析方法:将核心竞争力指标改进作为目标,判断物流系统改进对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C.动态规划模型:看区域核心竞争力指标如果得到改进,那么物流系统应该怎样更新;D。对策论:通过矩阵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对策进行求解;E。决策论:对区域物流系统建设的策略进行合理的安排。
通过上述方法找到中间键以后,我们就可以对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物流力进行计算,即:ΣBj ,其中,B1=物流产业规模,B2=国际物流规模,B3=产业物流效率,……,BM=物流专业人才。
对区域核心竞争力水平的计算,主要是评价采用物流对策方案以后核心竞争力指标的排名情况是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然后将这些积极的变化求和,以便得出地区总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幅度,即:ΣCK,其中,C1=总体经济规模提升,C2=对外开放水平提升,C3=产业发展水平提升,……,CL=特色区域经济形成。
总的来说,采用TRIZ方法对地区物流规划进行创新,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运营系统的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进行加以解决,技术矛盾主要是物流发展水平方面的问题,物理矛盾则是复杂物流功能定位的选项问题。技术矛盾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靠发展现代物流技术,物理矛盾的解决方法则必须采取分割的原则。TRIZ方法提供了解决物理矛盾分割的4种原则:空间分割:即对某一地区内部的物流活动进行功能分区,例如,城市消费物流配送区、生产企业采购供应输入物流区、生产企业产成品发货物流区、商品集散转运物流区等,对物流进行空间分割有利于区分物流对象;时间分割:即对物流活动的时间先后次序及物理形态变化进行分类,例如,一家生产企业最先开始的是采购供应物流,然后是生产转换物料传递,最后是产成品下线,对物流进行时间分割可以确定物流时间顺序,有利于供应链管理;
部分与整体分割:即对物流层次的划分,例如一个地区的物流系统包括了运输系统、仓储系统、配送系统、流通加工系统和信息系统,对物流进行层次划分有利于按照物流目的确定什么是物流系统,什么是系统当中的功能要素;条件分割:即对物流运营条件的分类,例如,一个地区要想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就必须有港口、机场等国际物流节点设施。如果没有国际物流节点设施,这个地区就必须降低国际物流等级,转而求其次,开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对物流进行运营条件划分,有利于物流节点设施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
在具体设计区域物流系统时,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物流场分析。如果说一个系统至少是由两个以上的功能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一个物流系统的构建就必须要有运输和仓储,或者库房与设备,…… ,等等不同物流功能要素的组合。物流之所以能够流动起来,是由于功能要素之间的作用结果,我们把功能要素对物流的作用关系总合称为物流场。TRIZ方法为我们构建物流系统提供了标准的解决方案:A。去除旧的物流场:即去掉原有的要素对物流的作用关系,以便改变原来的物流低效率;B。整合相关物流场:既将功能相联系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使要素融入更大的物流系统当中,以改变物流的速度、幅度和秩序,使其朝着优化的方向进行改进;C。层次调整物流场:即将低层次的物流场提升为高层次的物流场,或进行反向调整,物流场层次调整的理由要看该层次物流系统在区域物流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就需要向更高层次调整;D。测量控制物流场:即在物流系统中设置若干物流状态的监测点,以便对物流场的作用强度进行调整,使其满足动态目标的要求;E。技术引进物流场:即将先进的物流要素引入到物流场当中,以便改变要素对物流的作用关系,使其向目标要求的方向改进。
三、 北京市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实证分析
(一) 北京市区域核心竞争力分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北京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在有着11个省区,即北京、
天津、河北、辽宁、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海南的我国东部地区;和有着5个省区,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中部的我国华北地区;以及有着10个重要城市,即北京、天津、
石家庄、
承德、
张家口、
秦皇岛、
唐山、
廊坊、
保定、
沧州的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市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居优势地位。
总的来看,从2001年到2005年,北京市的总体竞争力水平在全国始终处于前列,除2001年排名位于上海之后,位居第二,其余各年均名列第一。在9大核心竞争力指标要素中,表现突出的指标是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要素,表现稍微靠后的是对外开放、环境和管理要素。
(1)总体经济竞争力
北京市总体经济竞争力连续5年排名全部进入前10名,最高排名第二,最低排名第七。排名信息显示,北京市的总体经济竞争力优势主要是市场规模和最终消费,说明北京市具有特大型消费城市的明显特点,和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2)对外开放竞争力
北京市对外开放竞争力在5年中排名全部进入前10名,最高排名第四,最低排名第七。排名信息显示,北京市对外开放竞争力的优势主要是商品及服务的进出口,而且外国直接投资情况较好,说明北京市是国外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北京市的贸易服务的水平教高、能力较强。
(3)产业竞争力
北京市的产业竞争力连续5年排名全部进入前10名,最高排名第一,最低排名第三。排名信息显示,北京市产业竞争力的优势主要是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但产出情况相对一般,说明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合理,服务业发达,产业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管理能力强,但应该再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的优势产品。
……
(9)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竞争力
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竞争力在5年中排名全部进入前10名,而且全部排名第一。
排名信息显示,北京市就业、教育、生活质量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说明北京市的就业、创业、学习、居住、生活环境较好,这是北京市形成特色经济的必要条件。
将包北京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提取的IMD指标体系的美国、
香港、新加坡、冰岛、加拿大、瑞士、丹麦、芬兰日、……、俄罗斯、墨西哥、罗马尼亚、波兰、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和国内东部一些地区等70个参评经济体对比,就可以得出北京市核心竞争力的参照系。北京市在70个经济体区域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当中,竞争力总水平排名地21位。
总体来看,北京市应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经济运行的管理水平,具体包括:(1)重视现代物流发展对GDP速度与质量的贡献。(2)提高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3)不断扩大就业面,通过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安排大量人口就业。(4)通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优化服务产业的结构。(5)商务效率的提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6)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选址、设计。
(二)北京市现代物流系统建设的TRIZ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用TRIZ方法,确定北京市核心竞争力指标及促进北京市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物流解决方案,具体见下表。
竞争
改进 |
地区经
济增长 |
对外开
放程度 |
产业发
展质量 |
|
|
|
企业管
理效率 |
|
|
|
发展物
流产业 |
|
|
|
|
|
|
|
|
|
|
提升国
际物流 |
|
|
|
|
|
|
|
|
|
|
中盘分
销服务 |
|
|
|
|
|
|
适应经
济环境 |
|
|
|
物流政
策导向 |
|
|
|
|
|
投入公
共产品 |
|
|
|
|
物流信
息平台 |
|
|
|
|
资源节
约利用 |
|
|
|
|
|
绿色环
保物流 |
|
|
|
|
|
|
|
|
|
|
企业物
流系统 |
|
|
促进成
果应用 |
|
|
|
|
|
|
|
物流技
术应用 |
|
重视智
力人才 |
|
|
|
|
|
|
|
|
物流专
业人才 |
上表对北京市应该加强的物流功能进行了主要的概括,而要想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确立北京市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思路。这些思路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
(1)加强政府对北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快北京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提高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使物流产业对北京市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提升北京市国际物流的地位,发挥北京市区域经济优势,使北京市成为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国际物流城市;
(4)加强多种分销服务模式的采用,以北京市特色经济为依托,通过中盘管理强化北京市与全国、国际的商流、物流联系;
(5)投入公共产品,开发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为北京市工商企业、
物流企业及外部企业参与北京市的物流运营创造较好的运营环境;
(6)重视发展绿色环保物流,采用专门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有效处理废弃物;
(7)加强企业物流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外包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
(8)推广使用先进的物流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北京市的技术优势,建立辐射全国的物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基地;
(9)发挥物流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北京市多学科、多层次的物流人才资源特点,使北京市现代物流业实现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市现代物流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
(1)投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有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就可以使各类企业有了很好的物流信息交流渠道。我们之所以提倡建设这样的平台,其目的是用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同时以“瘦客户端”应用方式,减少各类企业不必要的物流IT投资,同样也可以达到较好的物流运营效果。因此,作为公共产品投入的首选项目,这是物流规划的重中之重。
(2)布局内陆国际物流“旱港”
北京市没有国际港口和码头是劣势,但是北京市一旦与天津、
青岛等港口城市结成物流战略联盟城市,劣势马上可以转变为优势。目前北京市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一些港口的功能上移至北京六环附近的周边地区,形成内陆“旱港”,例如如何建设流通加工功能强大的产品保税库,布局标准尺寸的国际集装箱堆场,做到与天津港、青岛港远距离的“港区联动”。
(3)开展中盘管理及分销服务
所谓中盘,是指位于生产企业下游,居于所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上游,专门从事分销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执行的综合的商流物流合一的新型流通业态。北京市培育中盘管理企业,与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相称。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第一位考虑的产业定位就是服务贸易,发展第三产业。而中盘管理和分销服务是第三产业当中的高段业务,抓住了这一业态,就等于抓住了终端市场,整合了生产基地,把握了物流环节,拥有了流通渠道。
(4)优化和提升产业物流
应该说,北京市最应该发展的产业物流,应以特大型城市消费为中心,紧紧围绕文化产业、超市零售业、冷藏配送业、二手车交易业、家居产品销售业、家用电子销售业以及健康卫生服务业。
(5)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当中的服务业态,是买卖双方以外,不参加物权交易的、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在目前北京市的所有物流企业当中,能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还很少。北京市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点,一是要全面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内涵,使物流企业从一般仓储、运输、配送型服务向综合性服务转变;二是要加大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科技含量,使物流企业能够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设计;三是要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能够在一个层次上进行物流信息交流。
(6)再造企业物流系统
我们所说的企业物流系统,一般是指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因而,这就有了一个每一家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物料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的关系问题,而这些关系总和的依据是企业之间的商流。在进行企业物流系统再造时,我们应该遵守的第一个法则是,商流是目的,物流是手段,商流引起物流,物流支持商流。有了这种理念,就可以形成较好的生产计划,形成准时备货机制。
(7)鼓励发展绿色环保物流
北京市是特大型消费城市,每天都产生着大量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因而,北京市发展绿色环保物流既有环保意义,更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意义。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角度讲,城市生活废弃物是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原料。
(8)建立物流技术研发基地
研究与开发,一直以来是北京市的优势。北京市辖区范围内拥有的中央、地方所属的设计院、研究院、大学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所和外资研究中心的数量在全国居首位,这是北京市发展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
(9)充分发挥物流人才优势
北京市的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居首位,名牌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发挥的作用,得到世界认同。解决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根本出路,在高等教育。目前,由物流及相关行业组织开展的职业培训,不断涌现出好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应该由物流行业负责,职业资格培训只能是学历教育的必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