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企业风采

中集集团:冲刺着第五个世界冠军

2006-9-14 21: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集集团研发大楼是一座船形的建筑,远远望去仿佛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轮。如果站在它的八楼向东眺望,你可以看见辽阔的海洋,还有对岸影影绰绰的香港。如果将视线对准西南边,则是此起彼伏的五颜六色“铁盒子”组成的连绵起伏的“山脉”。在这座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岛上,似乎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任何豪言壮语也不会显得突兀,至少对中集人来说是这样。“我们当初的目标就从这里走向全球,”这句中集人都能背诵的话如今正在鞭策中集驶向另一个世界第一。

    十年前,这家企业还是一家频临倒闭的小厂,然而,现在却一举成为拥有四个世界冠军头衔(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的全球级企业。在中国的冠军企业中,中集集团的快速崛起是异数。对公众来说,中集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典型:不事张扬净利润就达到了 26.69 亿元 ;而对于业界,中集却是一个蹦极的冒险玩家,它总是在行业低迷时大举出手,并用一套中国式的组合拳将同样是世界级的日本、韩国企业撂倒在地。峥嵘十年,中集是如何在半隐形状态下,不经意间就玩出了一个世界冠军的?要揭示一个冠军企业成功的秘密,走进中集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阵痛十年

    在深圳蛇口客运港斜对面, 深圳南方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 的大门显得有些陈旧,堆满了蓝色集装箱的厂房昭示着这个企业的历史已有了些年头。中集的头七年是一段难熬的日子。中集是与深圳特区共同成长起来的合资企业,它由招商局、丹麦宝隆洋行以及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于 1980年合资组建。与一夜暴富者截然不同,中集并没有因深圳速度而快速崛起,反而陷入了连年亏损的泥沼,甚至沦落到了差点被清盘的地步。作为深圳的首批合资企业,中集的这种阵痛几乎是必然的,它牵扯到的不仅是企业的运营,更在于中国经济的大势。对于逐浪市场经济的先驱来说,遭受风雨的鞭打更考验资本的信心与耐心。当初投资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后, 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因忧虑中国的集装箱厂过多而退出了合作。美国人的忧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当时几乎每一个沿海港口都有相对应的集装箱生产厂,较低的门槛和本地优势是这些企业存在的理由,但从全球化的视野去看,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弊端正在将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消耗殆尽。

    中集从一开始诞生,就不得不面临这个恼人的烦恼。时隔多年后,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强调了“进入时机”的重要性,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正暗合着 20多年前中集的走向。在至少几年的时间里,作为集装箱生产大军中的一员,中集并没有在集装箱业务上有太多的建树,反而在登机桥等非典型业务中大有突破, 登机桥甚至荣获了“深圳市 1991年度最佳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项目奖”。身处阵痛期的中集并没有打算放弃最初的方向,对它而言,登机桥业务并不是中集的全部,而只是中集战略构想的一枚棋子。“这并不是一个夕阳产业”,这句中集人反复强调的话不久便得到了印证。当中集走上世界级企业的殿堂时,那段落魄的日子鲜有人再提及。但对中集来说,这十年阵痛换来的是一个对中国优势的清醒认知和产业脉络的精准把握。自从 1992年麦伯良主持中集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并购时代

    在产业低迷期大举并购以获得规模优势,这被认为是中集崛起的关键。但在 吴发沛看来,中集的成功来自对集装箱产业大势的判断, “不在产业大势下谈并购没有多大意义。”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同质化的竞争让集装箱企业行走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一方面,干货集装箱的制造成本已透明化,只有大型工厂才能打压原材料供应商的价格,获得较低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全球海运低潮期的来临,订单量的大幅减少和应收账款的累计,让中小企业难堪重负。当“夕阳产业”宿命论大行其道时,中集却坚持认为集装箱的春天即将到来,这一次的低迷只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并不代表着未来集装箱制造业的前景。

    事实上,自从 1990年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后,中集在与全国各大机场的合作进入了蜜月期,1991年,中集 与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 与广州白云机场签订近四千万的合同。与此同时,中集在新一轮集装箱业的滚动发展中获得了可并购的资本与能力。上任伊始,麦伯良开始将目标调整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中集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并购几乎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其实,中国集装箱业要提升整体赢利能力,整合与并购是大势所趋。长久以来,中国内地的干货集装箱生产厂相比于日韩等主要竞争对手,每一个集装箱要便宜数百美元。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增加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的采购中心,不少国际航运公司选择就近在中国采购集装箱,以减少运输成本。

    90 年代初期,全球集装箱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但行业周期性的需求变动、钢材木板等原材料的上涨等因素,整个行业的利润整体降低,许多中小企业由此陷入了亏损的泥潭。更危险的是,几乎所有企业都将低技术含量的干货集装箱作为核心产品,在竞争关系到生死存亡时,降价成为中小企业杀出血路的惟一途径。整个行业陷入了同质化的竞争,虚火旺盛的背后是一片哀鸿。这一次,蓄谋已久的麦伯良将以极具风险的方式对整个行业进行了洗牌。“我们在最需要的时候去并购,可以避免许多恶性竞争。”吴发沛说,“并购加强了对下游客户的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中集也因此而提升了对上游供应商的对话能力。站在行业的高度上看,规模化是降低成本、取得价格优势的一个关键所在。在技术化程度不高的干货集装箱领域,它不仅意味着采购成本的降低,更意味着提升了与运输巨头们的议价空间。

    在麦伯良看来,规模化扩张并没有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中集对产业的精准判断。逢低纳进,这个股市上最基本的原则被麦伯良运用得淋漓尽致。麦伯良在中国企业家中被称为“既精明又务实”的商业领袖,他的这些特点在具体的并购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先承包经营、再收购”是中集创造全新的经营模式,中集通过输入品牌、管理与技术将濒临危机的原工厂盘活然后再进行回购,由于这些工厂大都很快转入赢利状态,所以中集每次并购的成本大都低于预期。全国范围内的并购扩张,使中集很快占领了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南通等港口城市市场,并在 1996年将韩国现代、进道这两家全球巨头斩于马下,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厂。也是在这一年,中集将眼光瞄准了技术含量颇高的冷藏箱。

    技术创新

    分析冠军企业的成功,技术创新是它们持久占据市场高位的共同秘器。并购能让一个企业变大,但只有技术的核心优势才能使企业变强。和其他冠军公司的成长途径不同,中集选择了一个“先大后强”的非常规路径。自从涉足冷藏箱领域后,中集体验到了技术所带来的快感。相比身处红海竞争的干货集装箱来说,冷藏集装箱的利润空间显然丰厚得多。如果说晋升为全球最大干货集装箱生产厂,是为了掌控了上下游市场的话语权而获得系统的竞争优势,那么进入冷藏集装箱则,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这种话语权而提升自身的赢利能力。不经意间,技术的主动权已握在中集手中。“什么是世界第一?世界标准修订你参加了没有?国际行业会议上有没有你说话的资格?”这段麦伯良经常提及的话,被解读成中集正在从一个“市场领先型”企业向“技术领先型”企业的蜕变,其标志是买断非主流的“三明治发泡”技术,并用市场占有率来确定它的主流地位。

    1995年之前,全球95%的冷藏箱都采用日本技术的铝制冷藏箱,而只有5%来自德国“三明治发泡”技术制造的钢制冷藏箱。这并不是两难的选择,如果采用日本技术,中集将沦为冷藏箱产业链的最低端一环,建立世界标准的理想将很难实现。而选择德国技术,中集可以通过市场的筹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能使中集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在此情况下,流程再造与技术改良成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早在最初的扩张期,中集就开始通过科学的流程来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前中集建立一个新厂需要五个月时,而现在从打下第一根桩到投产运营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吴发沛说,“我现在看到图纸,就能够预计到哪一个月进行生产。”正是流程的再造,让中集跑出了“世界速度”。流程再造对中集并不仅仅是速度的提高,而代表着生产成本的大大降低。在最初引进冷藏箱生产线时,每个生产车间的年产能为一万箱,但几经改造后却扩大了一倍,与此同时,投资生产线的成本降低了 80%。正是对技术与流程的重视,中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为了冷藏箱市场的领导者,这一次铝制冷藏箱的市场份额下降至 30%,中集再一次向“世界标准”迈向了一大步。如今,中集已拥有各类专利850多项,成为了专利技术最多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为了时刻提醒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中集总部被命名为“中集集团研发大楼”。

    相关多元化

    “了解了中集的的战略定位,才能真正了解中集为何进入半挂车领域。”在中集研发大楼的二楼展厅,“为现代化运输提供装备与服务”的蓝色标语摆放在最显眼处。对于外界来说,中集造车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但对中集而言,这不过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2002年4月16日,中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产品发布会,这次会被认为是吹响了进军半挂车业务的号角。这让人想到了十年前进入集装箱行业大举扩张的情景,和十年前一样,中集依然进入了一个被认为是“夕阳产业”。这一次,中集表达的信心与坚持与十年前毫无二致。一个普遍的观点为中集这次战略转移作了注脚:当一个企业在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时,相关产业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吴发沛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描述了相关产业多元化的概念:“中集能在海边能弄到相对便宜的地皮,但并不代表中集一定会投资房地产。”

    在吴发沛看来,中集进入半挂车领域,就像当初中集在干货集装箱做到世界第一时进入冷藏箱领域一样顺理成章。“集装箱的客户和半挂车的客户具有重叠性”,吴发沛认为,半挂车不过是给客户多了一项服务,大多数客户希望提供一揽子的服务。

    没有对手的世界是危险的,当一个企业处在绝对领导地位时,行业反过来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这在波动周期只有 13-16个月的集装箱业更是如此,在钢材涨价、海运低潮时,中集的业务将会受到影响。虽然这并不对中集的业绩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处于巅峰期的中集来说,寻求突破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麦伯良所说:“中集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如今,中集正在冲破极限,挑战半挂车的世界第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