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学苑

IT和经营、物流

2006-9-28 9:3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概要
一般认为信息系统是与经营、特别是与管理会计密切相关的。IT(信息技术)实际上已经给企业活动带来了巨大变化。首先在第一节中叙述了IT的动向、EC(电子商务)、VE(假想企业体)和作为电子数据规范化动向之一的CALS等概念。在第二节中概要说明了根据IT对业务进行改革的方法—“业务过程重新设计”(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第三节中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方法、构成、意义进行了整理。第四节说明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综合构成的基干业务系统。第五节概要说明了供应链管理。

1.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1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

在工业社会时代,机器代替了人的劳动,使得商品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企业积极地研究如何更便益地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商品,所以引入QC管理等方法。人们可以买到企业提供的耐用消费品,实际上工业社会给人的印象是由于可以买到商品而使人们感到富裕。但是,随着商品的过剩,“饱食时代”(ON DEMAND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变得根据自己的愿望购买商品。商品社会从企业(生产者)为主体的社会向顾客(消费者)为主体的社会变化。因此企业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QUICK RESPONSE、CUSTOMER SATISFACTION、TOTAL LIFE CYCLE SUPPORT等经营管理词句。即“快速对应”、“重视顾客满意度”、“包括环境问题的生命周期设计”。企业针对上述课题,为了在大竞赛时代(MEGA COMPETITION时代)生存下去,处理好‘人’、‘财’、‘物’及‘信息’等经营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同时IT(信息技术)急速进步,具备了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具备了在实务上运用信息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仅进行以‘信息化’为关键字的硬件/软件的投入,而且应用IT技术进行了业务结构和组织的规范化改革。
    
IT的进步使“不受时空限制地应用信息资源”这一以前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它不仅给企业经营,而且正在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变化。现在的世界领先产业也从制造业向通信信息产业转移,以网络和数据库等基本设施为基础建设一个共动的社会。目前全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化。

1.2信息技术的进步和EUC(END USER COMPUTING)

从1960年左右企业中开始普及具有输入设备、中央处理器、输出设备的EDPS(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1965年先进企业开始使用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在线系统(ON LINE SYSTEM)。当时,大型企业纷纷设立信息系统部门,运用信息系统使事务合理化。之后,1975年出现了微机(OFFICE COMPUTER),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各部门开始使用微机。当时(7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EUC一词,即电脑的用户提出系统的开发方法。在日本,1981年被称为OA元年(OFFICE AUTOMATION)。微机不仅企业大量使用,而且也开始在家庭中使用。即信息系统从依靠大型计算机的“全公司共通构建系统时代”向依靠微机的“分部门构建系统时代”变化,而且依靠微机的“用户主导系统结构时代”开始了。EUC起到了信息社会中在末端形成信息文化、并且提高其水平的基础性作用。
    
今后,“集中”、“分散”两种系统都是必要的,它对于“定型、共同业务”和“非定型、特定业务”的情况下分别充分利用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骨干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定型的、大量的、变化较小的、数据发生是定期的,但EUC系统中的数据是非定型的、少量的、变化较多的且发生不定期的。
    
企业活动中提高EUC的硬件、软件环境、信息文化、使用者的素养、电脑读写能力及信息读写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的功能有:(1)自动化功能,(2)支持人的功能,(3)网络功能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随着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的进步逐步溶入到企业活动中了。所谓的自动化功能是指为了当时的事务处理合理化而利用计算机。即发挥计算机的快速、准确的计算功能。EDP(ELECTRIC DATA PROCESSING)就属于该范畴。所谓的支援人的功能是指支援与决策支持系统经营意志有关的计算机使用方法。确定型的决策支持系统的MIS、非确定型的系统的DDS(DECISION SUPPORT SYSTEM)被大力提倡,为了决定经营战略、强化竞争力SIS(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这一概念也很早被提出了。SIS概念提出的当时硬件、软件还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具体的系统没有能建立起来。但是它促进了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被看成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信息机器也是从此而来的。
    
电脑的威力的发挥不是单独的电脑(STAND ALONE),而是网络化的计算机,做为新的通信手段或者信息共享、通信工具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将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结起来。如果使用电子邮件,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共同合作。电脑网络化促进了高附加价值的信息发展,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源。

1.3EC和VE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与社会变化以巨大影响,这一点可以与产业革命相匹敌。也有人称之为“数字革命”。实际上,现在出现了EC(ELECTRONIC COMMERCE 电子商务)或VE(VIRTUAL ENTERPRISE  假想企业)等数字革命的潮流。
    
VE(或VC(VIRTUAL CORPORATION))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都是在计算机网络中建立一个“城市”,建立一个共同企业或银行,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对应。如果电子货币得到普及、网上银行的功能得到普及的话,现在的银行窗口业务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吧。当然,ATM机的作业、存取、开户、结算等所有功能都能用自己家的电脑完成的话,银行的“手续费”等做法会发生巨大变化。以上功能的总称为EC,可以翻译成“电子商务”,可以说在从时间、地点的制约中解放出来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的电子商务已经开始了。
    
在EC中不是使用信件、图表、电话来处理业务,而是使用介入到计算机网络中的数字数据进行商务处理。报价单、订货单等单据利用电子数据进行相互通信、提高效率方面,EDI起到的很大的作用。“由于不同企业使用的计算机和软件各不相同,所以互相不能判别数据的话”EDI是无法应用的。以前在关联企业或联锁公司内部确定电子数据传输标准的例子很多,但是为了在更广泛的范围推进EC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任何企业都能自由于交换电子数据的标准。现在,制定全世界范围的电子标准工作正在进行中。它就是CALS。CALS制定完成后,无论任何软件都可能进行自由交换和读取。而且,对于制造业来说,甚至可以自由地交换图形数据。
    
EDI基本上属于特定企业集团或者行业信息化。比之先进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全社会商务交易和金融决算的EC。EC可以在公开(公共)网络上利用电子技术完成业务的全过程。结果可以推进商务交易的无纸化、高速化、实时化的发展,将会对商务规模造成巨大的影响。即为顾客提供包括维修在内的整个商品周期内的服务的企业必须对操作方式标准化和开放化。拒绝标准化和开放化的企业将被自动地排除在外。当然,这一潮流加速了信息的分散化和对外委托的发展。也就是说,很多个基于一个基本的标准能进行信息互相交换的企业强强联合,宛如一个企业一样从事企业活动。这就是VE,它可以将以前在一个企业内从事的业务分配到跨企业间来进行。
    
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实现EC的最大课题是信息安全(保密)。而且必须具有完备的与ED相适应的商务交易法律。

1.4 CALS
CALS的起因是1985年美国国防部的三重服务程序(TRY SERVICE PROGRAM)。其目的是由于防卫系统越来越高度化、复杂化,所以提出了用电子信息代替纸面文件的方针。这一无纸化活动的目标是节约空间、削减维持成本、迅速的信息检索以及灵活运用信息。CALS是Compute-Aided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的简称。它的意思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后方补给支援系统。不久联邦政府的资源调配时依据了CALS方针来进行,所以加上了Acquisition(调配)一词。CALS的核心是数据的标准化。即它的目标是不同企业的计算机根据标准化的要求能够进行数据交换,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和发送自己所需的信息。
    
国防部的活动扩大到了防卫产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此影响汽车、电子设备产业中的很多大型了间企业也开始研究引入CALS。这些民间企业以前使用的EDI不过是行业的封闭型的标准化。CALS能同时处理利用EDI传输的制造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包括决算在内的商务交易数据,这就是现在的CALS概念。90年代商务部代替了国防部开始推进CALS的进展,推进无国门的“商用CALS”。为了普及CALS,有关做为DRIVING OFFICE(传动办公室)的联邦政府的调达都依据CALS进行。现在CALS是COMMERCE AT LIGHT SPEED的缩写,它的意思是在决算方面的快速化和高效化。
    
可以说CALS是以数字信息共享为核心的各种各样的要素组成的集合。CALS发展的前提有(1)信息数字化,(2)标准化,(3)系统开放化。虽然构成的因素很多,从根本上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A) 信息输入和交换的标准:数据的形式、定义、记录方法、项目、传送顺序、以及为了进行交换的组合规则。

(B) 信息交换和共享的规则:信息交换的时间,次数、优先等级、信息公开程度、认证、安全保密、数据库形态等。

(C) 相关的软件:转换成标准形式的软件等。
应该认识到CALS的推进不是“对将来市场的竞争做准备”,而是“创造将来市场的竞争”。

2.重建业务过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ENEERING)

RESTRUCTURING(企业重组)即重新认识事业本部制度,缩小亏损部门、关闭多余的生产设备和车间、削减经费、让不必要的管理职员提前退休等做法正在被引入。对此,将“人”、“物”、“资金”、“信息”这些企业资源进行最优化组合的战略就是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ENEERING)。BPR提倡者MIKEL HAMAR 将BPR定义为“对业务进行根本上的改革和重新进行设计”,归根结底其目标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可以说BPR是“否定ADAM SMITH以来分业的概念,对业务过程彻底改革,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的方法”。
    
有一个以某个企业实施BPR的报告中有如下内容,“所有的作法都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常有人问起说不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有一个例子是,假设与商人的联系以前是用50人的话,那么现在用一个人不就解决了吗?向所有的业务都提出了类似这样的问题”。BPR就是否定既有的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业务流程,改变理想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建立新结构的经营革新。它不是单纯的业务改革(即改善),而是否定以前的组织的革命性的手段。MIKEL HAMAR说到“为了能使BPR得到成功,第一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者直接参加,第二重要的是速度,马上抛弃以前的作法,在新的作法上什么都要改变”
    
BRP关心的不是狭义的业务或者限定在从前的组织范围内的对象,而上关心关注超越组织界限的业务过程。而且,它不是以10%或者20%程度的改善为目标,而是要达到70%或者80%削减成本的从根本上改革为目标。其目的不是从前意义的“改善”,而是要提出“彻底的改革方案”。所以必须否定旧的传统、习惯和模式。为了实现基于改革方案的新的业务程序,必须发挥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威力。此时,改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必要的。
    
一般认为为了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有新的想法。但是,在经营者、管理者位置的人中的大多数认识问题、寻求对策及评价时拿手的是“演绎”式思考方法。而在BPR中“归纳”式思考方法更重要。也就是先拿出理想的方案,再根据它找出能解决的问题。用这样的归纳式思考方法可以对即便以前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的问题也能使其得到新的认识。目前在日本关于BPR的思考方法、前进方向有许多种看法。不过大家都认为IT具有改变业务形式的力量。

l业务分析方法
为了实现BPR,需要将“关注过程”放在心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以前经常使用流程图(FLOW DIAGRAM)表示业务流程,最近很多企业用基于CALS的IDEFO等方法。

画出业务流程后,为了提出改革方案,有必要进行分析。近年来,做为运用ABC管理总称的ABM与BPR联系起来,倍受注目。能利用其中的(1)业务过程分析,(2)过程、活动的定义,(3)过程、活动的分类原价计算,(4)过程价值分析,(5)改善方案的建立五个步骤想出改革方案。活动分析将业务流程细化过活动来描述后,不仅能定量地掌握过程的时间,而且能定量地掌握成本。即能够检查各过程的附加价值,将其价值(V)用功能(F)/成本(C)这一算式来表示,可以计算和比较降低成本的余地(C-F)。活动分析的分类有两类分法(附加价值活动和非附加价值活动)、三类分法(核心、支援、附属)。一般情况下,各部分活动的比例为核心占30%、支援占35%、附属占35%。但是必须认识到价值分析不上最终目的,还必须考虑提出业务改革方案的手段。而且,在使用归纳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演绎方法。
     
业务分析后的处理更重要,能否在短期内稳定溶入了IT的新的业务流程才是成功实现BPR的关键。

3会计信息系统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处理会计业务方面使用某种形式的信息系统。一般将有关会计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考虑企业的信息化或者BPR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会计信息系统。
 
在经营信息系统结构中,大多数的个别系统(子系统)可以说是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在飞快变化的时代,为了检验新的经营手段的效果和正确掌握业务收益情况,会计信息系统做为能经常检查企业财务状态、损益结构的“计数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从功能上一般可分为四大功能。

(1)位于系统中心地位的是正确地进行从日常票据处理直到决算表处理之间的各种帐务处理功能(BOOK,KEEPING功能)。

(2)分析企业活动中在资金调配方面的有效性及成果,而且为投资行动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援功能(FINANCIAL SUPPORT功能)。

(3)计算税金等有关税务处理的基本功能(TAX SUPPORT功能)。以上这些功能是财务会计中很重要的基本功能,在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实现手工作业无法与之相比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4)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被认为更重要的业务管理功能。即,损益计算、原价管理、预算管理、实际业绩管理等上级控制下级的业务管理功能。这也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功能。
 
安索尼(ANSONY)所说的“管理、控制的核心是溶入业务、控制的内容的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属于会计信息系统。为了实时地进行业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它经营管理功能需要很好的配合,必须与订货发货管理、销售购买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顾客信息管理以及人事评价系统相互连接、相互配合。如果谈起实现的具体方法,有后边讲的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综合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是由输入和管理交易数据系统、事务处理系统(有关确认和检查财务交易系统或替代人工的业务处理应用系统)、报表系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将财务信息进行加工的应用系统)、计划系统(利用财务机构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或者为了对业务计划进行调整而进行模拟的应用系统)等对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支持(MAINTENANCE)系统构成。
 
如果考虑到EC,信息系统不能停留在企业内部,必须建立一个通过互联网与交易对象和金融机构相联,甚至与一般消费者相联的信息系统。
    
以前的财务信息系统基本上没有超出以BOOK、KEEPING为中心的定型系统。但是,由于最近时期以来信息已经可以利用互联网在信息的终点得到广泛应用了,所以在广义上来说管理会计的作业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是有问题的。为了尽可能地实时总结业绩,必须分析其结果和预算的差异。在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中已经建设了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出现了可以将当日的销售情况进行汇总,并且提出第二天对策的经营系统。在那样的系统中重要的是如何更细致、更正确、更迅速地掌握实际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对设定的目标与实绩进行评价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想法之一。也有人认为是将业绩评价和决策支持分成两个子系统并进行综合的系统。即将会计信息系统分成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又分为评价企业、部门、个人的业绩的信息系统和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系统。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企业的目标不是建立多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建设一个象图1那样的与其它系统相结合,使数据能够共享的一元化管理的综合系统。

l业绩评价会计系统
业绩评价会计系统可分为以成本为中心的控制领域(以标准原价计算为核心的原价管理系统)和以利益为中心的控制领域(与预算管理相关的利益管理系统)。做为将原价计算功能信息系统化的方法有:(1)将其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2)将其视为生产管理的一部分,(3)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原价计算系统在后面说明。
 
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础是与人事制度相关的业绩评价制度和明确的管理控制程序。人事制度控制升级和报酬,必须与管理权限和责任明确相关,管理控制程序中有必要存在将全公司的目标细化到各部门程序和将各部门目标进行综合的程序。这两方面没有的话,无法进行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为了进行业绩评价系统的基本设计,必须注意将会计信息的基本要素(销售额、成本、利益、资产等)与从业绩评价观点(成长性、收益性、效率性等)到目标管理(管理控制)的各主要因素相结合进行分析。目标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组织、产品、顾客(市场)、时间(月,周)、地域(AREA,BLOCK)、销售渠道等。
 其次必须研究业绩管理方法。这里做为例子提出三个想法。

A 利益中心/成本中心分析(评价部门业绩的业绩贡献度评价方法)

B 活动/功能成本分析(分活动类别进行目标管理、效率性分析的方法)

C 部分化收益分析(将业务定义成各部分进行业绩分析的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建立评价标准和认真考虑如何考察业绩和如何传递信息。对此,实际上各企业都在广泛应用预算管理方法。而且最近流行应用与制造间接费用相关的活动基准原价计算(ABC)的趋势,为了每天采集、处理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数据,必须具备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库的会计信息系统。
 
实际系统中无论是高层管理还是基层管理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业绩和业务变化原因时,通信这样的工具起到的很大的作用。图2是为了进行分析的例子。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能可视化地报表工具都是十分有效的。为了分析例如,占有率下降的有哪些制品?其市场前景如何?为了确保收益、提高占有率,应集中精力开发的顾客层有哪些?等问题,鲜明的信息、准确的分析以及可视化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

l原价计算系统
原价计算的目的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了财务会计的原价计算是指销售额的原价计算在库资产的评价,对于企业损益计算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为了管理会计的原价计算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决策支持方面的经济性分析和目标管理两个方面。例如,在决定各种投资时,必须进行经济性分析,当然原价计算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目标管理中为了设定与原价有关的目标及进行分析,原价计算也是不可少的。
原价计算方法希望大家通过其它参考书得到。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具有收集做为各种活动结果的实际发生的原价数据功能和将数据按管理需要进行分类、再汇总的功能。实际原价的收集应实时地、不费力地进行。例如,材料费可以根据生产现场的付出额来测定,大部分的经费可以由支出额来测定。由于支出方面的劳务费和消费方面的劳务费不甚相关,为了掌握劳务费花费一定的工夫是必要的。例如,消费方面的劳务费由费率X作业时间来计算,所以必须注意费率的确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收集方法。

考察一下用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原价计算。标准原价计算的目的是分部门、分产品地生产要素的原价目标、比较业务产生的实绩。为了更好地进行原价计算,完备的生产管理程序是必备的。在生产管理中,设定基于销售计划的何时、何地、生产多少何种产品的目标的同时,必须制定与其相关的必要的资源的投入计划。这里要设定使用多少与经营资源相关的成本(劳务费、材料费、设备费、经费等),设定生产多高价格的产品。即如图3所示,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将零件标准(MASTER)、零件表标准、工程标准、作业区标准等标准信息登记到数据库中。

在零件标准中分别定义构成制品的各零件的品名,再加上其制造方法、仓储、发货、工程等信息,并且设定直接劳务费、直接材料费、向外订做的加工费、制造间接费等原价标准。所以,必须在零件表标准中设定制品和零件、零件和零件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标准中定义每个零件的生产顺序,定义各工程的作业区、作业时间、机械工作时间等,而且必须在作业区标准中登记各作业区的单位时间工资标准和单位工作时间的间接费率标准。即,分零件地将直接劳务费、间接费用计算出来登记到零件标准后,就可以通过其确定出各最终制品的直接材料费、直接劳务费、订购费、制造间接费等原价标准。

实际生产结束后,可按月计算材料费的原价差异、劳务费的原价差异、制造间接费用的原价差异等,根据报表系统可视化地表现出来。

4.ERP(综合业务系统)
一般认为70年代的MIS,80年代的SIS做为事务部门管理系统的概念虽然倍受注目,但是,由于当时的计算机能力所限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而另一方面,当时在制造现场的数据管理方法得到的实际应用。70年代的MRP(MATERIAL REQUIRMENTS PLANNING,资材需要量计划)在用计算机进行资材的管理、对照生产计划防止资材短缺和过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80年代后,进一步扩展到了包括车间机械和人的资源为对象,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MRPⅡ得到了普及。它可以做为考虑到生产资源和实际生产的相均衡以及生产能力制约等因素,提高企业内全体最优化的开端。
 
90年代出现了将事务体系和制造体系的管系统进行综合,力图使企业内部或包括关联企业、合作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最优化的概念。这就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经营资源计划)。在欧美开发的,为实现ERP的综合业务软件包市场上正在销售。最近ERP一词一般是指其软件。在能提供具体的答案一点上ERP与MIS、SIS可以说是不同的。
 
ERP软件包被介绍到日本是1993年以后的事。1996年以后大家对其认识程度不断提高,现在有很多企业在研究引入ERP。其理由是由于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对信息系统进行迅速的改革。例如,依靠信息综合化而使企业经营活动机动灵活,计划、管理的整体最优化,以及对应经济全球化都是此范畴。还有必须面对的所谓的2000年问题,更新、开发企业新环境下的系统时成本较高,以及可以推进外部委托事业的发展等都是引入软件包的动机。

ERP和其它系统的协作
ERP和其它系统协作时能覆盖的业务领域。ERP软件包中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物流、设备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各业务的应用软件。它一方面综合支持广泛的业务,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的有关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可以无重复地管理作业和数据。如果某些地方有变化,与其相关的所有关联信息能实时地得到更新。
 
ERP软件包通常由CSS(CLIENT/SERVER SYSTEM)使用,在数据库中保存的数据可以由CLIENT通过GUI操作进行更新。有代表性的ERP软件有R/3(德国,SAP公司),BAAN(BAAN公司),ORACLE(美国,ORACLE公司),ONEWORLD(美国,J.K.Edwards公司)
 
引入较多的ERP软件包中一般有支持预订生产、订货生产、半预订生产、个别定货生产等各种生产形态的多个数据模型及过程模型,各企业可以选择与之相符的软件。而且在世界各地销售的ERP软件包中能使用10到20种语言的软件也很多。当然,对使用多种货币,开展全球业务活动的企业来说更适合。

使用ERP软件包对信息进行时实处理,能清楚地明白各业务发生的同时,其它的应用软件中的信息与之相关的变化这一结构。例如,如果购买了某商品,马上做为固定资产登记后,其购买作业发生的间接费进行计算,通过ABC的联动功能可以更新到原价管理。
 
在说明ERP软件包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有很多。例如认为在ERP软件包中存在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将其应用到本企业时立刻可以取得效果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特别是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引入该软件时有必要注意如下问题。即日本企业中存在对于自己企业的作法及独立性的牢固的信念,如果将欧美企业的作法原封不动地引入的话会受到抵抗。特别是以现场安排作业为中心的制造业不能马上接受ERP的全体最优化和计划为中心的概念。还有欧美企业和日本企业在原价计算方法上是不同的。ERP采用的是从MRP发展过来的原价计算方法,但是,日本的制造业普遍采用的是以原价计算标准为基础的实际交易转帐型的计算方式,欧美的商业交易是依据惯例和法律为基础的,所以ERP在日本应用时会有微妙的影响。虽然如此,克服了上述问题,引入ERP提高了效率的企业不断在增加。有利用ERP做成BRP的报告。无论什么时候,事先明确业务改革的目标,发挥一流的管理优势是更重要的。

5.供应链管理
与ERP相关的供应链管理概念被经常提起。它是指对从资材调运开始,经过生产、销售、物流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的整个“物”的流动过程进行管理,更重视整体最化的思想方法,可以起到完善ERP的作用。其背景是ERIYAPH GOLDRAT 于1984年出版的“BEST SALLER”中提倡的TOC(THEORY OF CONSTEAINTW,制约条件的理论)。即生产和销售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但是如果信息共享、并行经营的话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地说,就是力求生产活动与销售动向进行同期化结合。削减经营经费、降低库存将提高收益,但是现实中存在为了保证销售额就不能减少库存,若减少库存则经营经费上升的二律背反的关系。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将二律背反的关系巧妙地管理起来,也就是制定针对从销售动向到生活、材料购入配送等各环节的同时并行的最优计划,利用实时指示方法来实现。结果可以做到库存减少了的同时保证了销售额的上升。但是,针对现实的问题做到同期化和整体最优化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分析阻碍同期化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例如有“需求预测不准”、“不能正确把握”、“做计划花费时间”、“订购周期长”等阻碍条件,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排除它们的阻碍,根据销售的动向迅速地做出供给计划,迅速地实施的系统。

6.物流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产商来说,原材料和零件的调运、安排外购半成品、直到将成品送到消费者手 中的这一过程不是停留在企业内部而是跨越了多个企业,所以企业应建立一个涉及到从现场作业管理到经营管理的系统。担当流通任务的是商社、批发商、零售商店,它们有必要建立一个为了订货、库存管理、运输配送的物流系统和管理系统。对于担当运输任务的卡车公司、航空公司、船公司、铁路公司以及仓储公司等公司来说,其业务是货主物流系统的一部分。
 
可以说物流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部分,但它有如下自己的特征。
 
A 通常情况下,订货人和供货人、发货人和收货人不在同一地区。即不同地区间的系统。
 
B 要处理原料来源地、转包企业、销售地、交货地等不同企业及其数据。即不同企业间和系统。
 
C 必须实时处理1个1个的详细信息。需要实时处理大量信息。
 
D 伴随着象一天中的某一时间(关门前1小时内)、一周中的某一天(周一、周六)时的信息处理高峰那样的大量高峰时间。
 
E 各种各样的现场工作者和管理者利用系统中的信息对作业进行管理。
 
F 在订货开始到交货整个过程中存在许多阶段,各阶段要对信息进行再输入。系统正向根据标准化和EDI来实现避免再输入的方向发展。物流活动各阶段的信息处理如表1所示。
 
E 接受订货  发送系统
(1)加入(ENTRY)
接受从顾客方面送来的订货信息,将其进行登记的业务称为加入。

(2)发货处理  
根据处理好的命令,首先做出选择列表。根据向各顾客发送的商品准备完毕的命令做出运输配送指令。当交货单上盖上的印章并输入系统后,出货处理业务完成。

(3)交货后的业务
确认了交货完毕后,进行销售额统计、计入赊账款等事务处理。

(4)在库管理系统
    在库是指将准备销售的商品存放在必要的地点、将制造商品的原材料和零件在车间进行保管,在库管理系统是实现在满足使用者的前提下,使库存尽量少,使用最少的成本的系统。

(5)仓库管理系统
保管系统:在仓库的各保管位置放置门牌号,根据号码进行指示作业的系统。

分类选择系统:有全自动选择系统和进行人工选择的半自动选择系统。

E.运输配送管理系统
配送调度系统:利用固定的图表系统,根据日常的业务经验和各顾客要求的配送时间,确定各方面、各区域的配车路线和时刻表,预先制定配车计划,根据当日的情况对配车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另一方面,变动的图表系统是考虑当日必须送货的顾客的区域、实际商品的数量、顾客希望的交货时间、配送车辆的条件等因素,用计算机对可能派出的车辆进行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组合的系统。
司机出勤率程序:在有很多车辆和司机的汽车运输公司,制定高效的司机交替出勤时刻表的支持系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