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发展与政策论文

关于制定温控物流业法规的设想

2007-12-14 23:0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 环境条件和市场分析 1.1 环境条件分析 ●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更为关注民生问题,必然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完善食品冷链、发展冷藏运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温控物流法规,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盛会的筹办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长,都促使我们必须推动我国易腐食品冷藏运输水平的提高,促进冷藏运输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规划仍把交通运输建设作为发展重点。而公路建设为“重中之重”,公路冷藏运输在所有冷藏运输中所占的比例也将逐步增长。就连铁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大多转向公路冷藏运输。 ●城市大型超市及小型便利店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配送行业迅速崛起,当然冷藏配送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配送产品中冷藏产品的比例也越来越多。 1.2 市场分析 1.2.1冷藏运输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从93年到97年这一时间段来看(第一个五年),冷藏运输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企业自备冷藏车辆的运输,约占市场车辆分布的70%;第二类为第三方物流, 以个体人员为主体,占市场车辆分布的30%。在这五年里,每年市场冷藏车新增数量为: 年 代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数 量 300台 500台 800台 1200台 1500台 在这一阶段,尤以后三年的发展为速度较快。其主要发展的主体在冰激淋行业,占每年市场增量的60%~70%;其次为个体单元购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占市场增量的5%~10%,以水果运输为主。从新疆出来运输水果,回程为水产或进口水果。 期间,每年的运输价格都在发生变化,竞争愈演愈列。在93~94年,一台48万元的8吨冷藏车,有一年左右即可以收回投资;但到97年,大约需要2~3年收回投资,且同样一台车价格也降至42万元左右。 那麽,用于冷藏车的核心设备--运输制冷机组主要是美国的冷王(THERMO KING),开利(CARRIER)两种品牌,占市场销量的95%以上,其中冷王的市场占有率约在60%~70%左右。国内品牌仅有一个。无论从产品质量到售后服务都无法与国外品牌相比,相差甚远。 第二阶段: 从1998年到2002年这一时间段来看(第二个五年),冷藏运输开始走入低谷,进入第一次行业洗牌,行业分工开始转变。原因是冰激淋行业的激烈竞争,国产品牌的壮大,洋品牌的重整,使得冷藏车运输业开始发生转变。洋品牌企业开始停止增加车辆,并将一部分自备车辆转售给私人;而国产品牌的企业也考虑到自己经营运输的成本太高,也开始停止购车。因此,在这三年里,大部分冷冻产品的生产企业开始减少购车,或停止购车,转由找第三方外包运输。导致冷藏车每年的新增量开始出现下降,并连续保持较低增长。如下图所示: 年 代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数 量 900台 800台 800台 900台 1100台 由于冷冻运输业的变化,运输价格不断下降,导致冷藏车的价格也开始下降。在这一段时间,一部同样配置的8吨冷藏车价格由原来的42万元,降到36万元。由于产量不足,价格下降;且又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冷藏车企业不断产生,使得一些有规模的冷藏车生产企业开始出现亏损,甚至个别企业关门,退出这一行业。另外,二手海运冷藏集装箱的进入,又加剧了冷藏车市场的恶化。在这一阶段,平均每年有200个左右的旧冷藏海柜进入市场。 尽管温控物流业出现滑坡趋势,但是冷冻机组的品牌却开始增加。一些日本、韩国品牌开始进入中国,个别国产品牌的冷冻机组也开始露头。由于市场总量的减少,冷冻机组仍然被上述两种品牌控制,尤其是美国的冷王(THERMO KING)产品仍占有主要市场地位,占60%左右。当然,强大的售后服务体系是他们取胜的强有力法宝,并得到一致公认。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第一次物流业洗牌暂时告一段落,进入平稳期,有实力的几个民营物流企业开始走向规范。同时,一些国际品牌公司对需要冷藏运输的产品开始走第三方的运输形式,即采用外包方式。届时,一些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转变观念。他们都各自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把握自己的重要客户;并开始购进一些新车,逐步更新那些旧的设备,以保证重要客户的运输质量。因此,使得冷藏车市场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回升。 年 代 2003年 2004年 2005年数 量 1300台 1500台 2500台(注: 在2005年市场分布结构为独立机组约在800多台;非独立机组1600多台.) 但是,由于冷藏车制造行业经过几年的竞争,都开始出现不良症状。一些原来很有实力的企业由于连年亏损,资金上开始出现问题。于是开始寻求转让或合作。这一阶段,几个原来较强的企业也都被转让出去。由于新进来的企业原来都是从事非冷藏车行业的,因此接手后,都出现市场销售下滑现象。使得本来就在恶化的企业,又进一步恶化。 尽管冷藏车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是冷藏车制造企业却都始终张不开笑脸。因为僧多粥少,总是不断有新的冷藏车制造企业诞生。行业竞争进一步恶化,价格越来越低,由原来的每延米1万元左右,降到现在的6000~7000元左右。但是原材料却在不断涨价。 与此同时,冷藏车所使用的制冷机组生产厂家也开始不断涌现,国内品牌年年出新。到目前为止,总共约有25家左右品牌的制冷机组。国产品牌机组已经有近20家左右,价格比进口品牌便宜约1/3左右。当然,进口品牌仍然占市场的主导地位。原因是质量有保证。 1.2.2温控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现状 ● 冷藏车制造业的现状:冷藏车制造企业从九十年代初期的5~6家(指具备一定规模的),发展到今天的40来家(指具备一定规模的。当然,据资料统计,有资质的应该已经超过100家),翻了近7~8倍(游击队的企业还没有算进去)。经过10多年的拼杀,原来最有实力的几家国有冷藏车生产企业也都失去了往年的风采。民营的冷藏车制造企业不断涌现,有些是有资质的,但也有很多是没有资质的。由于体制上的不同,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影响,这些国有的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企业经营亏损,经济效益差,企业缺少流动资金,技术发展缺乏后力,生产设备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再加上行业内人员流动频繁,使得本来就艰难度日的冷藏车企业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从前面我们看到,冷藏车实际的市场需求是在不断扩大。但是总的蛋糕量大小还是比不上新增长吃蛋糕的人多。目前我们国家几家大的冷藏车生产企业的年制造能力都约在2000台左右。即具备生产2000个箱体的能力。若再加上保温车(不带制冷机组),每年约 7000个,那麽不到10000个箱子分给这几十家去做,可想而知,谁也吃不饱。 我们来看一看国外冷藏车市场的状况。美国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每年冷藏车的需求量曾最高时达到4万台,目前还有3万多台的市场需求;德国每年约有2万台的需求。再看一看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韩国在召开奥运会前曾最高达到年2万台的量,目前也仍有年1万台左右的量;日本十年前同中国现状有些差不多,但是经过政府出面调整,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也大,每年约需3万台左右,而且这一数字据说还可以保持10年左右。 因此,导致冷藏车制造业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是,行业管理不规范,冷藏车市场需求量不足等。而冷藏车市场需求量不足的主要因素是,我们国家没有对食品的安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许多应该用冷藏车运输的产品没有使用或不好好使用冷藏车。 ●运输制冷机组的现状: 制冷机组品牌从开始的两家进口(美国冷王和开利)、一家国产(汉水牌)三个品牌,发展到现在的7~8家进口品牌,20多家国产品牌。当然,主导市场仍然由美国的两家所品牌所把握。原因是,制冷机组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机组,即自己配有发动机的机组,称之为独立机组;另一类为非独立机组,即压缩机是安装在汽车底盘发动机上。由于独立机组的制造难度较大,而非独立机组的制造难度相对容易,因此美国冷王和开利两家品牌基本上控制了95%以上的独立机组市场;而非独立机组市场需求这一两年发展较大,由原来占总冷藏车需求量的40%左右到现在的60%左右。而在非独立机组市场中,进口品牌约占40%左右,国产品牌占到60%左右。 制冷机组类型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 由于过去(指九十年代)冷冻食品制造行业分布比较集中,比如知名的几家冷饮行业大多分布在广州、上海、天津、沈阳、呼和浩特等几个城市。他们为了扩张市场,都需要将产品运往其他城市,因此对大型冷藏车的需求就相对要多,而这些大型冷藏车都是要配置独立机组。非独立机组通常是配置在小型冷藏车上(3吨以下),由于在九十年代我国的超市数量较少,对于超市配送这一概念并不是很了解,况且认为短距离送货,用普通卡车或保温车就可以了,因此对冷藏车的需求就相对较少。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冷冻食品或乳制品行业竞争的激烈化,使得这些行业不得不重新洗牌。洋品牌(如和路雪、雀巢)开始搞重新整合,通过走兼并的道路,来扩张自己的市场地位;而国产品牌(如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纷纷向外扩张,利用兼并、建分厂等手段去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正因如此,这些行业的分布格局从集中变为均衡分布,导制对于需要长途运输的产品量也就相对减少,因而对大型冷藏车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但是恰恰相反,小型冷藏车的使用量却随之在增长。原因是,商品零售业的发展,超市越来越多,使得配送行业开始加大。尤其在上海,许许多多的小型超市(便利店)快速涌现出来,在十字路口周遍布满了不同品牌的小超市(便利店)。而这些超市(便利店)大多是学了国外的经验,对商品的品质要求非常高,对于需要冷藏的商品必须冷藏运输,且有温度控制标准及要求。而国内的超市通常对有温度要求的商品并没有特别的运输要求和监管措施。如在北京,几年前受交通限制,只有冷藏车可以白天进入市区,因此大家不得不将保温车改为冷藏车运输。但是,由于国内的超市或商店对温控产品没有管理的概念,他们购冷藏车时只要求厂家能提供一些便宜的机组,且温度要求不高。因此许多假的冷冻机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原冷冻机行业内的一些人自己出来利用汽车空调改造成非独立的制冷机组,价格是进口产品的1/4或1/3,并漫漫演变成为制冷机组。 这就是为什麽非独立机组的市场会越来越大,而非独立制冷机的品牌越来越多的原因。 ● “运输环节”也是温控食品安全卫生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 “食品安全”人们通常只从生产角度去考虑,认为只要抓住了生产环节的安全,食品的安全就有了保证。但事实恰恰相反。作为一个产品,当它到消费者手里必须要经过如下几个环节:原材料的进货把关环节;生产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等五个主要环节。作为一个食品的生产企业,大都关心的是原材料进货环节、生产环节,仅这样两个环节。然而对于储、运、销这三个环节往往被企业或行业管理者所忽略。那麽今天我们所要谈的就是最不被人们所关心或被忽略掉的环节—运输环节。尤其是需要温度控制的食品。 任何食品都有一个相对的保质期,而温控食品的保质期与其储运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十年前,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地方食品运输都是采用普通货车,好一点的用干式厢车或保温车。大约在96年以后,诸如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食品运输提出要求,必须封闭运输,且市内送货必须是冷藏车方可以进入市区。于是人们开始大量采购冷藏车。但是,由于管理部门只是制定政策,没有监督检查,使得个别人员开始钻空子,用汽车空调来改成冷冻机,实际上是假冷冻机,售价是当时冷冻机的十分之一。这样,大部分企业在冷藏车制造企业的引导下,都是购买这种根本降不下温度的假冷藏车。但是,该种车在冷藏车制造企业出厂时是属于冷藏车分类,因此可以上冷藏车的牌照。这种价钱即便宜,又可以进城送货的设备立即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但是,人们却不知,用这种冷藏车运送的温控食品,还不如不用呢。实际上很多冷藏车的空调机组根本就无法工作,人们只是为了钻政策的空子。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政府也很想治理食品的运输环节,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温控物流行业在我们国家也算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其发展也不过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要晚约30年。 2. 案例分析 2.1 上海冷藏车运输发展情况 ● 十年前,上海市政府由农委牵头提出“菜篮子工程”,成立“菜办”,并与公安局车管所联合,为市民能够吃到新鲜蔬菜,专门订制“菜篮子工程”专用冷藏车,并提供市内送货特别通行证。随后,市经委又成立“副食品办”,为各菜市场和超市专门订制“菜篮子工程” 专用冷藏车或配送车。 ●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上海各食品行业几乎都在使用标准的冷藏车(即装有正规的制冷机组,且几乎全采用进口品牌,以保证制冷的稳定性)。 ●最近,据上海市经委食品处(会同装备工业处、市场处)召开的有关会议信息:上海近三年为完善肉类、豆制品、乳制品、盒饭等食品冷链,需冷藏车(主要为二吨和五吨的)1000~1200辆。市政府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包括给购置本市生产的冷藏车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生产厂给予减免税等。这为上海发展冷藏汽车制造也及食品冷链运输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帮助。 ●仅上海市场每年新增冷藏车量占全国新增量的25%左右。2005年全国新增冷藏汽车约2500辆左右,而上海占约300多辆。 2.2 北京冷藏车运输发展情况 ● 北京冷藏车保有量中,假冷藏车占大部分。十年前,北京市出台一新政策,即是内送货必须是冷藏车可以进入市区,否则无法进入。于是乎便诞生了一些用汽车空调改造的小型“制冷机”。价格是正常制冷机组的1/10,其实根本无法制冷,只是装样子。当时每年可以售出约600~700台,而真正装有制冷机组的每年也就售出约100台左右。 ● 最近考察了北京一个地方品牌的超市生鲜食品配送中心,从其对蔬菜、水果、冰鲜肉的处理过程来看,应该讲是完全符合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即加工和储存环节的温度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再看一看其配送用的车辆,大部分是保温车,再加上一些装有小空调的假冷冻机的车辆,只有极其个别的车辆带有正规的冷冻机组。但是,所有的车箱里面非常脏,带有异味;一些车厢已经破烂不堪,漏气严重等等现象。尽管企业看上去都是很有规模,但是一看冷藏车状况都是令人难以想象。北京方面对运输环节的重视度(指冷藏车的使用)远远不如上海。 结论:生产和储存环节合格,但运输环节遭到污染,因此到销售环节食品可能已经被污染?由于温度已经在运输环节发生变化,产品的质量一定受到影响。 2.3温度记录仪的使用 ●对于温度控制的产品,没有意识用温度记录仪进行跟踪监测。属于没有此方面管理的概念。因此也就无法来谈温度的保证。 ●若有客户特别需要,则才配温度记录仪;若不需要,绝对不会配温度记录仪。 2.4目前国内真正具备国际冷藏物流运输标准的企业只有夏晖(麦当劳物流)、YUM(肯德基物流)、雀巢、和路雪等公司,对温控产品的温度要求极其严格,并制定有自己的标准。同时对为其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也有严格的要求和监测。 ●对自用冷藏车有自己的采购标准和要求。 ●对产品的温度控制极其严格。 ●发货、接货、收货时,对温控产品需要对温度进行监测。 3. 设想 3.1 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温控物流专业委员会 ● 人员组成,可以从专业队伍和兼职队伍中出人,成立温控物流专业委员会。 ● 开始市场调研,搜集资料,确定方向。 ● 组织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或论坛,征求社会信息反馈。 ● 确定法律依据,行成《草案》。 3.2 在2008年奥运会时,能够在北京试运行《草案》 3.3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在全国实施《温控物流产品安全法》。 3.4 为了更好的配合法规的实施,应该通过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配合,在新冷藏车上牌照时,除对车辆正常的验审外,还应该对核心的制冷部分进行审验,以确保冷藏车功能的真正效果。比如:打印出制冷曲线图,作为新车备案资料。防止假的、不合格的冷藏车上市。 4.结论从冷藏车新车上牌开始,首先是保证温控物流设备的合格;其次是通过法规,使相关行业在运输温控物流产品时,对不同产品应具有不同温度要求。才能保证温控产品在运输环节中的安全。在环节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能够负起责任,也是运输环节质量保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通过制定或建立相关的制度或法规,对温控食品运输执行强制性的措施,才能够真正保证食品在流通环境中的安全。同时,也把我们国家的温控物流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总而言之,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温控物流业的法规,才能使该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