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作业制度
(一) 仓储配送中心的目的
(1) 扮演着将货品从工厂及供应厂商处送交零售店的中介角色。
(2) 以品项齐全,大量采购方式,提供各连锁店多样、少量、高频率的配送服务。
(3) 担负了配送、仓储保管、装卸及标价、分装的工作。
(4) 提供高周转率的货品,同时也传递了货品资讯。
(5) 负责仓储、配送,若尚无配送条件,则仍由工厂直接配送。
(6) 对所配送的商品应有严格的品质控制,采取适当的商品保存方法。
(7) 商品采购人员负责进货量、询价、进价、卖价、特价设定、品项选择、货源寻找等工作。
(二) 配送中心设置规范
配送中心的设置原则上以车辆配送来回100公里,费时3.5小时为半径考虑。
1. 仓储配送中心设置的地点考虑
(1) 交通便利(最好接近高速公路附近);
(2) 同时考虑仓储成本(买地或租地成本);
(3) 运输成本(配送范围);
(4) 未来扩建可能性(店的发展、商品集中率);
(5) 连锁店开拓的区域或扩展目标;
(6) 电力充足的工业区内。
2. 设置规模
仓储配送中心的业务方向直接影响未来设置的规模,包含总配送点数、车辆类型、车辆数、仓储空间、车辆停放及回旋空间等,其影响因素有下列数项:
(1) 配送对象
A. 本公司连锁体系;
B. 未来其他品牌连锁体系;
C. 其他品牌连锁体系;
D. 其他类产品销售通道。
(2) 配送物品
A. 连锁店物料;
B. 其他可供进货的销售产品;
C. 其他企业委托配送的商品。
(3) 货品、物料来源
A. 批发商进货;
B. 自行向国外进口。
(三) 储存空间规划要领
1. 原则
(1) 仓储空间极大化(立体空间的应用);
(2) 入出月台的扩充性;
(3) 方便存储作业;
(4) 具有通风、光线、湿度、温度等保存商品的条件;
(5) 安全性的考虑(防水、防震、防火、防盗等);
(6) 减少装卸空间、增加储存空间;
(7) 易于先进先出的存取方式;
(8) 规格化、单元化;
(9) 储存区域要分大量储存区及小量储存区;
(10) 省力化、机械化、自动化的设计;
2. 区域空间划分
(1) 商品储存区;
(2) 入、出库区(合格货区、待出区);
(3) 分装区;
(4) 返品区;
(5) 暂存区;
(6) 办公区;
(7) 厕所;
(8) 训练中心;
(9) 进口储存区。
3. 入、出库区域采用共用式
(1) 优点
A. 停车空间小;
B. 验收或待出区空间可充分运用;
C. 仓储空间可再扩大。
(2) 缺点
A. 出货瓶颈较易发生;
B. 入、出货货品保管较困难;
C. 货品存取作业时间受影响。
4. 地面高度采用平面式
(1) 优点
A. 建筑费用便宜;
B. 装卸货空间不受月台限制;
C. 便于使用堆高机。
(2) 缺点
A. 装卸效率低;
B. 省力差;
C. 防水性能较差;
D. 货品及车辆管理界限不分明。
5. 储区、储位安排
(1) 商品储存区分为大量储存区及小量储存区;
(2) 大量储存区储存畅销品或整箱销售的商品,以栈板堆高方式或一栈板架的方式储存商品;
(3) 小量储存区储存小量零星出货的商品,以流动料架或一般货品架来储存商品;
(4) 在大量储存区内另规划特价区、进货暂存区、进口品暂存区等以安置大量进货的货品或尚未归位的新商品;
(5) 商品储存的区域依照下列原则确定:
A. 流动性(畅销性);
B. 厂商类别;
C. 近似性;
D. 体积大小、重量;
E. 特性(如易窃、易燃、易腐、一般等)。
(6) 流动性高的、体积大而重的物品尽量移至待出区附近,以方便检货作业;
(7) 体积太小、不易保管或容易失窃的物品,以特殊的储柜架储存,并放置在储运办公区的附近,以便于保管;
(8) 在大量储存区的栈板架上,第一、二层货品供整箱配货之用,第三层以上的货品作存补货之用。
上一篇:配送仓储作业制度(一)
下一篇:配送仓储作业制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