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供应链》:中国零售业即将正式向外资开放,您认为外资零售巨头下一步会采取哪些动作进行新一轮的扩张?
黄国雄:中国零售业开放已经进行3年的保护期后,外资零售巨头进入的步骤将加快。具体表现在,外资开始由政策性的进入转入WTO框架协议下的进入,并开始从1992年规定的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并逐渐向三四级城市扩张开店。这些城市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紧临中心城市。外资进入中国也开始由试探期转向战略发展期,从单一的资本合作转向资本运营,从单点扩充向企业收购发展,其中主要采取的手段是收购和兼并。并开始从引进经营向本土化发展,包括货源和人才的本土化发展等。
《环球供应链》:中国零售业正式向开放之后,关于开店的股权比例和地域都不受限制,而业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外资是否会开始独资开店和回购当时合资中中方持有的股权?
黄国雄:未来外资独资开店的存在可能性,但这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还是要考虑到赚钱问题,如果因为独资而导致其他问题出现,外资还会继续合资,因为合资更有利于它们摆平当地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本土化。
《环球供应链》:有些人认为,中国零售业试点阶段出现外资“过度开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商业法律,地方政府因此可以不顾中央主管部门的法规,越权审批,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黄国雄:商务部不会推行《商业大店法》,因为作为大店,其本身的概念不清,县城、中小城市种的大店面积又该如何去界定呢?而且目前出台大店法时机不宜,还不成熟。未来规范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靠目前各地制定的城市网点规划,对外资实行“开大门,关后门,提高小门的门槛。” 这个小门的门槛,就是由各个城市根据当地购买力、人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商业规划,具体地提出店铺的数量、大小、位置,用规划来限制中外企业的盲目开店。
《环球供应链》:您如何看待未来中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
黄国雄:当外资大举进入之时,中国本土零售业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大型流通企业在重组的同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加盟店的形式会逐渐增多。整个流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以国有控股的国有商业已经完成民进国退,大型企业正在尝试改革家断。连锁的发展从量的扩充到质的提高,更注重效益。商品结构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部分出现富裕型的变化,推动中国零售业发展,使民族商业也要逐渐实现淘汰制。
《环球供应链》:外资会不会完全占领中国零售市场?
黄国雄:外资进入中国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外资并不会轻易进入农村地带和亏损的零售商,因为它们也要考虑到赚钱问题,在中国发展初期使扩展,战略发展期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赢利问题。况且,任何外资也只能进入一个或几个业态,家乐福在中国也只有大卖场、冠军超市和折扣店三种业态。根据商务部新出台的政策,中国现共有17种零售业态。中国地域差别大,区域广,许多条件并不具备,要形成全国性的连锁比较困难,到至今为止,沃尔玛在中国没有一家店是赚钱的。
但外资的冲击肯定的,毕竟在观念、管理、经营和服务上,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有一定差距,更何况本土零售业还存在资金不足、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本土商业企业占有区域优势,有着靠多年经营沉淀下来的消费者认同感,这是外资企业短时期内无法赶上的。外资们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大型超市给中小企业制造了商机,它们进入是有限的,“中国市场依然是中国人的市场”,任何外国企业不能代替本土商业的作用。
《环球供应链》:民族商业仍然是中国零售市场的主体,您认为未来中国零售业会出现怎样的格局呢?
黄国雄:从内外资关系来看,基本特点是“重点对峙、三足鼎立,发展中心,稳住农村”。重点对峙是指外资与内资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重点业态,包括超市、大卖场、仓储商店和专业店、专门店等。作为中国零售商业主体的连锁超市,可能会形成国有商业、民营商业、外资商业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的局面。中国商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小城市、中小商业,而广大的农村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基础,是供销社必须坚持的阵地。
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国雄教授
上一篇:宅急送:与外资平等竞争
下一篇:零售业:“与狼共舞”如何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