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不要低估通胀压力,也不要低估市场的判断力

2007-7-26 11:0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周出来后,引起国内一片争议:一是经济增长是否全面过热?二是通胀压力是否到了难以抑制的程度?从宏观数据看,上半年确实不低:GDP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继续在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外贸顺差也不认时候,半年就创下1125亿美元的纪录。
  对于市场的担心,官方部门立刻出来“灭火”,以降低市场对经济全面过热和通胀的预期。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对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做出了比较乐观的预期。他认为,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由此引申出的结论是,物价在政府可控范围之内,中国不存在恶性通胀的基础。
  另一位统计局官员也对此进行了呼应。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表示:供求关系决定至少今年中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姚景源的理由是,今年上半年的CPI的确是这两年多来的最高点,但它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不是全面的物价上涨,不应该看作通货膨胀。
  姚景源进一步解释,判断是否通货膨胀,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而从所监测的八百多种商品来看,基本都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消费品中基本没有短缺产品,所以,供求关系决定至少今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还表现为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相信央行也完全有能力控制这一点,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观察,看看周边的物价形势,再听听统计局官员的安民“告示”,无论如何将二者对不上号。是统计局的官员在糊弄人,还是真的没有通胀压力?我们认为,官方部门对通胀的判断很可能存在误导。
首先看所谓“结构性上涨”,现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结构性问题”成了一种时髦的托辞,投资与消费存在结构问题,对内经济与对外经济也存在结构问题,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也算是结构问题。但值得一问的是,在宏观经济中有多少问题不是结构性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不是结构性问题的全面通胀?很难。换句话说,结构性问题不是否认全面过热或全面通胀的挡箭牌。
  其次看国内物价指数的合理性。统计局说通胀压力不大,是因为CPI还不是高得不可接受。但问题是,如果CPI的统计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个重要的信号还准吗?拿身边的价格变化与CPI比,真实的感受与官方数据的差别极大:房价在上半年仍在疯涨,粮价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不知道国家统计局八百多种商品的统计篮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商品,是不是有代表性?一个朴素的道理是,在当前的中国如果不把房价上涨因素纳入到物价统计中,这个指数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就应该被大大质疑。以购房为例,按现行的统计口径,购房属于投资行为,不属于消费。但当许多人为了仅有的一套房而节衣缩食,消费习惯大受影响的时候,这种统计口径能反映现实吗?难怪有人表示,中国的CPI指数是农业时代的产物。
事实上,国务院领导对于经济过热与通胀压力的看法,似乎比一些部门官员的看法更接近现实。据称,国务院决策层领导在近期一个讲话中表示,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要保持忧患意识。而对于中央来说,目前重点关注的领域是防通胀,以及遏抑急涨不止的楼价。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防止通胀恶化和楼价上涨,应该成为近斯宏观调控的主攻方向。对于某些政策部门而言,不能轻易低估通胀恶化的压力,也不要误导市场心态,更不要低估市场的判断力。(AHJ)返回目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