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得标准者得天下
2008-1-12 1: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7月下旬,刚出台的物流园区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要求,而可望于今年出台的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更预示着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将迎来新时代。
阅读提示
在又好又快总体要求下,今年我国经济热度十足。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06768亿元,同比增长了11.5%。
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继续增大,从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统计数看,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6%,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去年上半年的2.9,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3.2。
今年,随着一批适应不同需要的专业物流园区开工建设,一些功能健全、定位明确的物流园区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网络组织节点开始形成,我国物流行业正按预期目标健康发展。有关专家认为,物流园区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经修改后即将正式颁布;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经过几年酝酿,可望不久出台实施。新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支持,必然促进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基础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时代。
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在第二届交通物流国际会议开幕式上说,中国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说经济发展越迅速、贸易发展越活跃,物流的发展就越快。”
以下一组数据足以支持以上观点。2006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4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的1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比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幅高2.2个百分点。物流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持续提升,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强。
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的增长最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9.8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贸易增长23.8%。三大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进口货物物流总额6.3万亿元,两者合计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7.3%,增幅分别达到25.1%和17%。
何黎明说,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有很大的进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重由2000年19.4%下降到2006年的18.3%,物流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6.8%,物流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物流园区现状喜中有忧
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十分明显的。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物流园区进行了历时半年的调研。从2006年11月形成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物流园区以及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一般都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园区内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来源有两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政策和用地优惠政策是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由于享有这些优惠政策,使物流园区经济快步增长。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是东北地区政策最优惠、口岸服务功能最强、国际物流产业最发达的对外开放先导区。2006年该保税区完成集装箱承运量215万标箱,货运总量达到年1900万吨,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78.6%;营业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53.6%。各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江苏太仓市20平方公里的太仓港物流园区,以国际集装箱码头和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吸引以苏州隆兴物流、天路薄板、五矿集团、邯郸钢铁、武汉钢铁、上海舜业钢铁等重点企业入驻,形成钢铁剪切配送物流产业集群。物流园区内不仅建起了多条热轧、冷轧流水线,而且具备了集钢铁采购、仓储、运输、销售、配送、网络贸易、银行融资于一体的完善服务体系。
该调研收集到的物流园区总量为207个,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50个,占24%;已建成并运营的园区只有二成多,近七成仍未运营,尚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该调研显示,征地困难、定位不清、资金不足,成为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三大阻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贺登才认为,物流园区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园区的选址、界限划分与中心城的关系等问题,要避免“刮风”和“虚热”现象;应加强物流园区的科学规划,作好政府部门以及条块之间的协调,这一点对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对解决好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问题有显著效果。
经营不到位、低效率运转也是影响物流园区发展的关键。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功玉教授披露,我国物流园区绝大部分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库房及货场租金、配套设施租金与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办公楼租金这四个方面,只有极少数园区从物流信息服务、仓储和配送等增值服务中获利。还有少数园区的赢利来自于国家拨款、税收优惠及土地升值后出租或出售所得。
物流园建设要求规范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江苏梦兰物流园区,紧临204国道,南北各距苏嘉杭高速和沿江高速10公里,北靠常熟港。2002年9月注册成立,2003年初开工初建,目前已完成房屋建筑4万平方米,其中,办公营业用房2万平方米,仓库20000平方米,建成停车场及货运堆场4万平方米,货运信息大厅1200平方米,可容纳200多个交易席位。园区内设有监控系统和内部信息网络系统,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目前进驻企业已达到58家,营运网点覆盖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年货运总量达20万吨,总营业收入超3亿元,从业人员有600多人。预计到08年3月份投入使用,届时,该园区可容纳物流企业约200家左右。
深圳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于2005年底封关验收,2006年3月31日正式启动运作。盐田港保税区与盐田港港区开展“区港联动”试点以后,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引起国际知名跨国物流企业的高度关注,目前新兴综合物流中心、综合信兴盐田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等9个重点物流项目已基本落实。新的通关模式的实施,为探索港区与码头运作的新机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保税区在临近港区形成了近2平方公里物流集聚发展的产业带,构建了与国际物流产业交汇的平台,提高了深圳港的国际竞争力,有力提升了深圳港国际枢纽港地位。
据悉,《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主要从规划与评审、交通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对物流园区规范了基本要求。其中,要求物流园区的规模不小于1平方公里;强调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要按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和监管系统;还强调物流园区建设应具有基础通信平台、门户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的信息化设施。
有物流研究专家认为,要发挥好物流园区集中基础设施、集聚物流资源、集约物流业务的作用,在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上必须满足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避免定位不明、物流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健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
发展模式创新区港联动
《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小组认为,虽然由于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其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差别较大,投资主体和运营模式也各有不同,很难对其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行统一的规定,使《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定位为推荐性标准,但是,该标准的颁布必将对我国物流园区的立项审批、开发、运营模式等产生重大影响,也将进一步促进物流园区运作更加规范,发展得又好又快,早日与国际接轨。
在西方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物流园区也属于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日本的物流园区建设历史稍长,在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德国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与日本存在一定区别,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公司化经营管理,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这些,给了我国建设物流园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在经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工业、商业组织的中心地区,设立相应的物流组织功能区,即规模化的物流园区等。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耕中博士认为,物流园区发展的历程必定是一个业务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和统一,为客户带来规模效益和多功能的配套服务,由此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综合服务创新、物流交易创新和物流金融创新将是物流园区业务创新的三大方向。
在我国,“区港联动”模式通过整合园区进区退税、保税政策、临近口岸和低成本的优势,积极培育国际采购功能,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其区域性采购(配送)中心设立在物流园区,根据国外订单跨区域采购,区内增值处理后再进行出口集拼和多国配送。如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深圳市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的良好运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服务辐射作用。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工作人员透露,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经过几年酝酿,已经形成初步草案,提交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议,可望不久出台实施。该规划除在政策、布局和建设、发展上确立了相关原则及具体措施外,在资金链、供应链、信息平台、第三第四方物流等建设方面,均提出了指导方针,为2020年及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物流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