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依托黄金水道生金长银
2008-11-4 16:3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金秋十月,喜讯频传。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贵港市成功签约了32个合同项目,投资总额达174亿元。这是中外客商看中西江这一黄金水道而竞相前来投资置业的一个缩影。
在改革中发展 在建设中壮大
贵港地处广西东南部,位于珠江上游西江的中游,广西重要城市南宁、柳州、梧州、北海的几何中心,处在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结合部,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是我国大西南向东出海的最便捷通道。贵港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是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市区区域合作、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和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战略实施的理想联结点和重要的阵地,具有发展区域物流的独特区位优势。
流经贵港的西江径流量在全国内河中仅次于长江,素有“黄金水道”美誉,贵港至梧州航道属于西江航运干线的中下段,全长290多公里,是西江最繁忙的内河航道,90%的广西内河运量通过该段航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黄金水”道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投资4.26亿元建设桂平市航运枢纽,采用疏浚整治航道和筑坝蓄水渠化航道并举,渠化了贵港至桂平110公里航道,整治桂平至梧州界首185.2公里航道。紧接着,1995年,总投资20.08亿元的贵港航运枢纽动工建设,1999年该工程完工,淹没浅滩和礁群22处,渠化贵港至西津的航道。至此,南宁至广州的航道等级由原来的六级提高到三级,通航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桂平枢纽船闸年通航能力1000万吨,贵港枢纽船闸年通航能力1200万吨,实现了1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直达广州。
2006年3月,有关部门再次投资5.54亿元对贵港至梧州段航道进行整治。工程全长290.5公里,起于贵港航运枢纽下引航道出口,止于梧州界首。工程按内河Ⅱ级双线航道标准建设,设计代表船型为二排一列式2000吨级船队以及2000吨级单船,整个工程包括航道整治、护岸工程、航运航标基础设施三大部分,船舶可昼夜航行。该工程是广西有史以来内河航道建设中投资最大的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航道改造工程完成后,航道可双向通航2000吨级船舶,结合西江广东段的航道建设,2000吨级船舶将畅通无阻,可从贵港直航广东,连通港澳。
航电结合 以电促航
西江这一“黄金水道”,同时又是一座水电富矿。
桂平航运枢纽工程(广西西江航运一期工程)率先在全国创立了“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内河水运建设模式。该枢纽工程以通航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灌溉及公路交通等综合利用的航运枢纽工程。桂平航运枢纽发电厂共安装了3×1.55万千瓦时机组,正常年景年发电量1.9亿千瓦时,产值近6000万元,上交税金1000多万元。贵港航运枢纽发电厂共安装4台发电机组,正常年景年发电量6亿多千瓦时,上交税金5000多万元。一方面,枢纽利用发电收益,解决了船闸的维护管理费用问题,摆脱了内河航道建设等、靠、要的局面;另一方面,电站的发电收益在支付了枢纽本身的维护管理费用和偿还贷款之后,还可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内河航运建设的其他方面,给内河航运事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西江航运贵港枢纽分公司在建设贵港航运枢纽的同时,出资1.16亿元在库区建设了27个泵站,安装了74台全调节轴流泵,并配建了47条防洪堤,实现灌溉、防洪、排涝一举多得。
港航事业如日中天
贵港,贵在有港。贵港港是国家级内河主枢纽港,已跻身全国千万吨级内河大港行列,位居全国内河港口十三强,是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第一大内河港口,也是广西内河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港口。拥有中心、桂平、平南等三个港区,有码头泊位171个,其中2000吨级泊位3个,1000吨级泊位12个,500吨级泊位156个,年货物通过能力达3000万吨和8万标准箱。
贵港市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公路水路铁路一体化联运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好西江“黄金水道”,对接公路、铁路运输方式,使西江航运成为其他运输方式的延伸,为沿江工业以及大西南提供优质服务。贵港市进一步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班轮、散货班轮、杂货班轮和铁路班列等定向运输,不断巩固皮带运输,加快形成方式齐全、快捷高效的集疏运新格局,增强港口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贵港市已开辟了贵港至黄浦北方港集装箱内贸航线,开通了贵港至香港和深圳的集装箱定期航班、广州港“穿梭巴士”广西贵港支线、贵港港至南沙港西江水上直通巴士以及贵港至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常年货运航线,开行了贵港至昆明铁路集装箱班列,与广东、香港水铁联运、水水联运日益密切。发达的水运有力地推动了贵港市水运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西南、华南各地货源进港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有17家船代、货代服务企业和中远、中外运、中海、利维等10家大型物流企业进驻港口,能够为货物进出港提供完善的代理服务,形成包括装卸、运输、货运代理在内的水铁运输服务体系。各级交通部门充分发挥信息“顺风耳”的作用,建立了航运信息服务中心,不定期向经营业主、客商、管理人员发送航运信息,提高了水运市场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实现市场信息和港航生产的有效对接,促进了港口物流的发展。规划建设水泥物流园区、煤炭物流园区、建材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临港物流园区,有关工作正在紧张地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吸引了大西南等地大宗货物、散杂件源源不断地到来中转,使贵港港成为大西南地区大宗货物的集散地。贵港市还大胆将船舶建造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促进船舶运力发展,培育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至今,全市有水运企业71家,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化发展,全市有货船2100多艘、运力达127万载重吨,年增船舶运力10多万吨,水上运输业不断做大做强。
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今年前9个月,贵港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276万吨,同比增长3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2877标准箱,同比增长209.84%。全市累计完成水路货运量2307.68万吨,货运周转量104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33.4%和27.39%,货物吞吐量占广西内河吞吐量的80%,继续保持全国内河第13大港和西南、华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口的地位。
港口经济成为贵港市经济新的增长点。2007年,全市港口及相关产业完成产值57.8亿元,上交税费4.7亿元,拉动GDP增长3.3%,解决5万人的就业问题。
临江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
运输便捷、运费低廉的“黄金水道”,成为贵港市招商引资最大优势。
江水奔流、烟囱吐香。贵港市在沿江两岸建设了市江南工业园、西江产业园、长安工业集中区等1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其中,市江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8.8平方公里,目前进园企业达到40家,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建材、制造、化工、饲料、电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中区。针对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以及“短平快”型项目的特点,贵港市通过市场运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在全区率先投入建设标准厂房,以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厂房161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9.6万平方米。同时,按照“一区一品”、“一区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建立了桥圩羽绒集中区、木乐服装集中区、龙门食品加工集中区、平山编织集中区等特色产业集中区,构筑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利用西江“黄金水道”承接大进大出的产业。水路运输成本比陆路运输低2至4倍,对水泥等大进大出的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几年来,贵港市充分利用西江这条“黄金水道”,相继引进了华润、华电、台泥等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至今年上半年,贵港市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569个,投资总额525.06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33.53亿元。
商贾云集,抢滩贵港。近年,贵港市先后引进了梦之岛、南百贵港中环广场、苏宁电器、华联、吉田等一批大型超市,繁荣了贵港经济。
黄金水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沿江两岸烟囱林立,喷吐芳香。
(郑瑞福 蔡恒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