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生态:国企缺“钙”,民企缺“血”
2008-11-7 12:5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杨达卿
10月28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邮政法》修订草案。“大概是在婴儿出生之前,先给大家透视一下婴儿的模样。”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的陈华经理笑道。
但让陈华不爽的是 “邮政专营范围”还没突破“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这不只是让民营快递揪心,也让国有快递揪心,“红线”掣肘战略布局和业务开拓。
下行经济寒流已让民族快递虚弱,现在更揪心的是国际快递巨头的逆市扩张。在全球金融海啸下,那些被大浪冲打的国际快递大佬,都迫不及待地拥上中国大船——不只是晾干衣服,还要取得一些食物,或取走中国船上松动的甲板,修补他们损伤的战舰。
10月28日,欧洲快递物流市场的两大快马——DHL和TNT的母公司,先后公开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苦水:
DHL母公司——德国邮政把来自主营业务、扣除利息和税前之前的盈利削减了17%,降低到24亿欧元。德国邮政首席财务官约翰·阿兰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状况不断疲软的影响,公司未来的业务成长前景不确定。”
TNT母公司——荷兰邮政同日也对外透露,旗下的空运快递业务自9月份以来也前所未有地减少了10%,公司被迫将下属包裹快递部门今年营收成长率预期从原先的7%左右降到5%左右。
强大的空运力一直是国际快递生命线,但这生命线已受寒流感染。10月29日,国际航协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国际航空货运同比下降了7.7%,创造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最大的跌幅。
安全岛在哪里?还是在10月29日,波音公司发布的最新市场预测揭示答案:在未来20年内,中国仍是全球增速最快的航空市场,将领跑全球航空货运市场。
行业龙头往往市场嗅觉敏锐。“未来5年,亚洲快递业预计增长逾20%。全球航空快递总量的三分之一将来自北亚国家。”9月8日,DHL快递亚太区CEO唐睿德公开表示。说这番话时,DHL也宣布了其位于香港国际机场、原定2013年竣工的中亚区枢纽中心扩建项目落成启用,这比原计划提前了5年。
DHL已经迫不及待。美国经济正在陷入萧条,欧洲也呈类似倾向,日本经济已出现下滑。形势很严峻,这会影响DHL业务。但作为一家经营全球业务的公司,DHL可分散风险。无疑,中国是避开全球金融海啸的避风大港。
在过去5年,DHL亚太区业务增长每年都保持在17%。现在,DHL则希望在未来5年内其亚洲快递业务在全球业务比重能从目前的8%提高到16%,因此DHL把一半以上的投资押宝在中国和印度地区。目前,DHL也加快打通其中国与印度、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的快递网络。
迫不及待的不只是DHL。早在7月4日,TNT已宣布打通了亚洲陆运网,该陆运网覆盖中国与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逾125个城市。2008年9月24日,TNT宣布年内将在中国增设8家国际快递分公司。届时,TNT在华国际快递分公司总数将达34家。TNT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迈克·德瑞克坦言,TNT将继续借助在欧洲的领先地位,扩大国际快递业务在华市场份额。
FedEx更急不可耐,2008财年第四财政季度亏损达2.41亿美元的FedEx,在8月份,再次降价中国国内快递服务。这也是FedEx自去年正式进军我国国内快递市场的第四次降价。其中,FedEx在华最快服务“次早达”的费用最大下调幅度达77%。在部分国内服务产品上,FedEx不但远低于EMS,还逼平顺丰等民营快递。而其拓市国内40多个城市的“次日达”,价格从去年的90元/公斤降至18元/公斤,低于国内民营快递2元/公斤左右。
目前FedEx在中国国内开展的“次早达”、“次日达”、“隔日达”三种服务已覆盖200多个城市。服务网络是国际快递的根本法宝,价格战几乎是国际快递见血封喉的利器。
而借力北京奥运快车的UPS已在华饱食甜头。10月27日,UPS公布其2008年第三季度每股摊薄收益为0.96美元,收益增长达7.4%。在严峻的全球经济寒流中,UPS国际业务和供应链业务仍呈强劲增势。UPS亚太区总裁德瑞克·伍德沃德表示: “虽然当今经济形势充满挑战,UPS在亚太地区的表现仍不负众望。中国和印度是该地区本季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较上年同期增幅分别达10%和15%以上。我们由亚洲至欧洲的出口量同样获得了超过15%的增长。”
UPS加大对华投资。紧接去年在上海建全球转运中心后,2008年10月25日UPS透露,其亚洲转运中心将在两年后从菲律宾迁往中国深圳。UPS国际总裁丹尼尔·布鲁托称: “UPS深圳亚洲转运中心的战略性位置,将通过帮助客户缩短至少一个工作日的货物转运时间,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们在亚洲的地位。”
面对外资快递巨头凶猛的逆市进军,不但国内民营快递和国有快递巨头开始惴惴不安,连相关快递物流主管部门也充满忧虑。
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物流产业安全会议上,众多民营、国有快递巨头齐议FedEx逆市降价,讨论如何维护产业安全。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参会专家对记者说: “这种产业安全讨论出发点很好,在某种程度上是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难治本。最根本的应是找准自身行业问题,并完善 《邮政法》等相关法规政策。”
在国与国的竞争中,经济实力竞争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经济实力竞争常看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而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依赖于市场环境的成熟度及整个市场生态环境。
“目前,FedEx降价虽比EMS、顺丰低些,但降价对民族快递业的影响,还是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FedEx在我国快递市场的业务一年3万票左右,而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顺丰是100多万票。”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对记者说,“大家担心FedEx降价最核心的是我们怕洋快递的品牌号召力、高品质服务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归根结底是我国快递企业竞争力还较弱。
这弱目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快递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化不足;二是民营快递企业的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网络扩张和服务升级。国企缺“钙”
“谈到国有快递企业的问题,首先是人事制度的问题。”一位国有快递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国企职业经理人的悲哀可能是当你殚精竭虑为之付出时,你却发现这家企业是政治游乐园或权力角斗场,不是实现商业抱负的舞台。聪明人如果还留在这里,可能不是在傻气地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而是政治利益最大化。这里更像权利博弈的赌场,豪赌无论输赢都拿国家财产押注,所以企业运作未必遵循商业规律。国企战车的发动机未必是商业价值,可能是政治意识。大家彼此沉默,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担心问题影响帽子和位子,所以都心照不宣,缄口不语。”
我国国有快递企业多来自邮政、航空、铁路等领域——长期被国家高度垄断的领域。在企业市场化不足,国有企业更多扮演国家资本和资源的管家,虽然把国家资本和资源的金蛋给国企经理人去孵化,但却不像民营资本严格要求经理人把资本孵化金鸡,生出金蛋。因此鸡窝里有时卧的可能是不会孵育的公鸡,甚至是吃鸡蛋的乌鸦。也因此,这个窝不好暖。
多数民营快递企业有难以超过十年的短命规律,但国有快递老总能掌舵十年的有多少?国企换帅无常是常事。这在残酷的商战市场,无疑是企业自杀行为。这些高级经理人,除考虑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恐怕更要考虑政治资本,这种资本建立在权力主导的关系网上,有时比物流网重要,要政绩大于业绩。因此在国企的发展中,我们发现一些战略和决策上的软骨病,这类企业生存多依赖庞大的既有资源,离开这些资源就可能歪倒。比如我们在国际快递市场的沦陷。
2005年开始独立运营的中外运速递,曾豪言2010年前跻身国内3大快递商之一,E速快递在2012年收入达到80亿~120亿元。也许像中外运这样拥有中国最大的航空货代和机场资源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但中外运速递走得却像个跌跌撞撞的醉汉。中外运作快递看起来不像做企业,更像在养猪,长到膘肥体壮就卖了。让人感觉缺乏能让其战略独立、战术独行的体制钙质。
一朝天子一朝臣,管理队伍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动荡,都影响国有快递的长远发展。而国有企业缺乏的钙质就是市场化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民企缺“血”
“我做了十年的宅急送,最深的体会是资金的缺乏。”5年前,宅急送董事长陈平感叹民营快递艰难时说。5年后,陈平的感叹变成另一种无奈:“民营企业弱小时,银行不愿贷款;企业做大时,风投进来就要‘做领导’。”
“现在政策已经好多了,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的问题。”宅急送副总裁熊大海对记者说。从向银行借钱,到向亲朋借钱;从谋求上市,到寻求风投。宅急送一直疲于突围资金链危机。
对宅急送及宅急送式的民营快递来说,似乎走入一个怪圈:因为要杀出低端市场,所以不惜血本扩充网络,结果陷入资金链紧张;因为资金链紧张,难以做大做强跨进高端市场,所以不被银行借贷机构看好。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大冰灾、大地震及高油价等因素,今年国内民营快递企业普遍遭遇亏损,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顺丰快递也亏损2000多万元,其他民营快递更是资金紧张。
紧张资金链似乎已经变成一个断头台,8月份,珠三角盛名的翔盛快递和长三角著名的一统快递先后倒闭,申通快递一度传言与DHL谈收购。部分大型民营快递不堪支撑,虽没上资金断头台但也在寻找买家,换个富贵头。
当然,民营快递还面临诸多问题。10月10日,物流产业安全会议上,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指出,资金压力无法解决;航空快件不能享受优先权;行路权问题没有解决……依然不见政策救命稻草。
而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二者都缺的是产业文化。尤其部分民企投资人更多是商人角色,企业只是一棵摇钱树,树病了、老了就砍了,这种文化难保基业常青。有人戏言民营快递是强了就卖,大了就倒,赚了就藏,赔了就跑。而企业家是有感情的,他爱惜企业,当企业患病,就给它治疗,当企业老化,就给它嫁接新果枝。
国企缺钙,民企缺血,而外企缺腿。洋快递不缺产业资本,不缺技术和管理,更不缺品牌和服务,他们要找到一个适应本土的躯壳。正如电影《火星人报道》中的火星人,要在地球上存活,首先要吃地球变形丸,变成地球人。而现在洋快递正在吃并购本土快递这颗变形丸,实现本土化生存。
全球500强企业FedEx,2006年营业额已达323亿美元,竟和年营业额不过十几亿美元的顺丰等中国晚生打价格战,看起来多像大哥哥欺负小弟弟!不过,我们仅为此就纷纷把矛头对准FedEx?
难道FedEx曾经不是我们的朋友?其曾帮我们培育专业人才,适应国际服务标准。而我们自身不也有问题,先有我们的合作下的贪婪和软弱滋养了对手的立足,后有我们的畸形法制环境和嫉妒激化了对手在本土市场的强大。
胸怀决定局面,眼光决定未来。也许中国快递人首先需要换一种胸怀和眼光:不要以小农眼光审视当前快递格局,把国内快递当作死守的一亩三分地,而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审视全球一体化冲击波与市场博弈;不要动辄启用法制大棒,而要以发展眼光看市场。没有狼群逐猎的山鹿,反而会因缺乏锻炼而种群退化,中国快递要学在竞合中成长。
而且对内眼光也要更开阔,不为一两家快递失利而不安。EMS的形象代言人是刘翔,不过民族快递不要重复中国百米跨栏问题:一将退场,全盘皆输。莫把行业希望只押宝在一两家企业,鼓励多头竞合。政策要更加有开放性,过去惠政更多照顾邮政一方,现在要兼济多方,避免孤注一掷。
其次,完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要完善产业安全机制,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在其快递市场建立以我为主的市场格局。法规等政策是平衡杆,用不好就可能跌进外资恣肆深渊,中国货主每年200亿元的损失就因洋班轮操纵我国海运动脉。
最好的产业救助未必是真金白银,可能是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我们过去发展快递,国有企业是靠垄断资源被动发展,民营企业是在市场灰色地带隐身发展,都是带着镣铐跳舞。这种被动局面要改变,首先需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法规政策,建立法治市场,在行路权、航空优先权上能否适当考虑非邮政快递,培育市场发展机制;善于把市场的包袱放给市场解决。灵活运用税费等产业杠杆,建立多元融资市场环境,解决龙头企业资金难题。
对于各方关注的邮政专营范围,10月23日,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作邮政法修订草案说明时说,草案起草部门建议按照 “重量加资费”标准确定邮政专营范围,即规定单件重量以及资费均在一定标准以下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人们对新法规拭目以待。
再则快递企业要创新发展、自强发展。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原债权债务胶合的联体关系,要让现代快递企业真正生出来,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资产流动机制,产权结构要更开放,扩大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自主权。
对于风浪中的民营快递,既然不是海啸过后死在沙滩上,就是在海啸时死在鲸腹中。就要提前闯个活路,把“冬季”风险变成手术刀,宅急送就以积极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家族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做好服务。越是做快递,越需要做慢活;稳健地铺建网络,稳健地规范服务。避免快递服务在快车上脱轨,保证长远地发展。
最后,企业要学会和政府和市场沟通,在风浪中,懂得运用行业组织和传媒等桥梁,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诉求,避免产业自杀等极端行为。
王若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