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空运资讯

民营航空:“傍大款”的福与祸

2008-12-19 12:2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隋秀勇
    奥凯似乎愿意引起外界的注意。作为第一家打破国有航空公司垄断格局的民营航空运营不过3年就停航了。对于这次由股东内部矛盾演变成的奥凯停航事件,奥凯航空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都是钱闹的。”
缺钱
    “我们最缺的就是钱。”一位民营航空公司的老总曾如此坦言。
    奥凯停航事件的一个细节,进一步佐证了民营航空的资金瓶颈:按民航华北局的要求,本应在12月15日停航的13条航线,却因中航油要求现金加油被迫于12月6日提前停飞。中航油的理由是: “担心钱要不回来。”
    长期以来引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民营航空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缺乏信贷记录和可供抵押的资产,民营航空几乎无法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寻求合作伙伴入股就成了缓解民营航空资金压力的惟一途径。
    2005年9月,奥凯与大韩航空签署合作意向书拟成立合资公司,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了解资金短缺之渴,2006年3月奥凯 “傍上”均瑶,后者也成为奥凯的第一大股东;借助均瑶支持,一年之后,奥凯航空与联邦快递全面合作进入航空货运市场。
    金融海啸下的航空产业,上下游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加大追款的力度,民营航空的日子现在更不好过了。无独有偶,先于停航事件之前,鹰联航空也因拖欠机场费用,将被四川机场集团实施 “五步走”的制裁措施。
    鹰联航空的股东变换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从最初的8000万元注册资本,经过三次增资后达到2亿元。其间股东至少变更了7次,由最初的李继宁、刘启宏、穆毅三位自然人,变为目前以成都华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首的5家企业法人。
    股权的频繁变化,凸显民营航空的资金瓶颈。航空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无论是先期投入还是后期运营都需要巨额资金做后盾。上述的奥凯工作人员说,对于民航业动辄上千万元的投入,中国民营航空股东算不上是财大气粗。先天不足加上融资无门,才会发生因为均瑶注册资金而打官司。
隐患
    资金紧张的民营航空公司, “走马灯”式的股东 (或合作伙伴)更迭,只能缓解资金的燃眉之急,但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12月6日奥凯的被动停航,到奥凯的四位股东向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举报, “奥凯停航”愈演愈烈。奥凯航空一位高层透露,缘于奥凯内部矛盾的奥凯停航,背后是自2006年入主奥凯的均瑶,与原奥凯股东在 “大政方针”上难以取得共识。
    所谓 “大政方针”,就是指奥凯的发展战略。奥凯目前的管理团队奉行“客货并取、干支结合”的发展战略。奥凯航空初步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客运业务,并占据了天津20%的客运市场份额,而且逐年递增的,但客运业务依然连年亏损,这让均瑶方面颇有微辞。
    据均瑶集团内部透露,以天津为运营基地的奥凯航空,有着发展航空货运的地利优势。因此,2006年均瑶入主奥凯以来,一直想将奥凯的发展重心移到货运业务。与联邦快递合作以来,货运业务更是突飞猛进,进一步坚定了王均金把奥凯的发展战略定位于航空货运。
    记者从奥凯航空综合部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货运业务还在正常进行。根据奥凯与联邦快递的合作协议,奥凯航空承担所有运输任务并负责飞机的管理和维修。客运业务不能保障飞行安全,难道货运就行?
    对奥凯航空在发展战略上的争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股权:股权变换频繁,将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比较混乱;民营航空的股东变化较多,在经营理念上容易产生分歧。市场处于上升通道时,良好的业绩掩盖住了内部矛盾;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行业普遍亏损下的公司业绩下滑,难免使股东在发展战略上产生分歧。
    从目前民营航空公司的业务组成来看,大多数是客货兼营,而且是以客运为主。但从国有三大航空公司发展货运业务的经验来看,原来以货运业务出现的货运部,经过民航系统的三次改革,要么是成立合资公司,要么单独成立货运公司。
    南方航空公司市场处的一位主管认为,客运和货运的发展在航空公司的运营方式和发展规模都是不同的,如果货运不能从客运中分离出来,显然不利于货运的发展,甚至可能会“拖累”客运业务。
    据了解,目前奥凯的客运航线停航,但是与联邦快递合资的货运业务却蒸蒸日上。奥凯航空综合部员工告诉记者: “奥凯负责提供飞机,具体的运作是由联邦快递打理。”
出路
就在奥凯停航不久,国家注资东航和南航各30亿元的消息得到了证实。民营航空嘘声顿起。
    对此,北方工业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佐认为,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是在完善的市场竞争体系的大前提下的。所谓物竞天择是自由竞争,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竞争来体现市场经济的法则。平心而论,相关部门至少在航空领域有失公允。
    除融资的问题外,民航局允许民营航空参与竞争,但是在航空公司的“血管”——航线审批上非常严格,民营航空无法申请到赢利较好的热门航线。在国际航线上,目前也只有东星航空开通了港澳航线;与国有航空公司飞行员的人才济济相比,民航总局下发的 《关于规范飞行人员流动管理保证飞行安全的通知》则限制了飞行员的自由选择权,使民营航空公司千金难求飞行员。
    被称为 “鲶鱼”的民营航空公司,分得更多的不是让人垂涎的美食,更多是青涩的苦果。王佐认为,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营航空自身管理的问题,也有产业政策和国家扶持力度的问题。面对金融危机,国家给国有航空公司注入大额资金,这让民营航空艳羡不已。那么对民营航空企业,经过一定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标准,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给它们注资呢?至少放宽民营航空公司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回顾一下民营航空进入的历程。2004年和2005年是民营资本涌入航空市场最集中的时期,一度有20多家民营航空申请成立。2005~2007年恰恰是我国航空市场最好的3年,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市场价格都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资本逐利的痕迹非常明显。
    中国民航大学李晓津教授认为,人才、机队、航线和资金都有瓶颈,这都不是关键。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航空市场,企业家们对风险估计不足,对复杂的航空业生存环境认识不足,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实质。从战略管理角度讲,民营航空应该在进入之前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想清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