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快递物流开放纪事(四)
2008-2-26 13: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UPS国际快递花1亿美元代价离开中外运的做法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市场传出,UPS整合当年合资成立的各地分公司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问题出现在当中外运的人员撤走之后,国际快递UPS在国内快递的揽货能力开始下降。
二者所遇到问题的根源,是人员支撑遇到了问题。无论是快递操作,还是合同物流,都需要有设计能力和熟悉本土操作的熟手,但离开合作伙伴重新建立队伍,决非一日之功。肯"迈高承认,因为本土条件尚不具备,TNT未来几年只好花费更高的代价,从海外引入400名物流专业人才。对于决然选择独资的国际快递TNT、UPS来说,比起战略目标设计和方案设计能力,这是一个更加实际和棘手的问题。
国际快递巨头们的行进路线划了一个圈,当中国物流市场对外商独资开放的时刻来临,出路似乎又回到了合资上。TNT与中远集团的合作发出了新一轮合资的宣言(参阅本期《TNT迂回合资路》)。而国外物流巨头寻找网络的游戏也继续展开,嘉里物流并购大通、美国耶路并购锦海捷亚、传言中的TNT收购华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这种合资,未必不是独资的前奏或者实现途径。
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即便如DHL国际快递与中外运的合作,50年毕竟也是一个有期限的合同。“没有那家外资不想独资的,干吗要让内资企业分享利润呢?”深圳市年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陈书智说。
FedEx国际快递正在谋求独资道路,这几乎是业界公开的秘密。1999年,联邦快递在与大通国际货运公司分手之后,选择了天津大田集团这间民营物流公司合作。当时联邦国际快递的一个重要考量是,选择弱小公司可以在合作中得到绝对的话语权,而事实上,在以后的合作中,大田联邦快递公司全部由外方所掌控。一位知情者如此评价,联邦快递不会让“王树生永远分红下去”,王树生是大田快递的创始人,因与联邦国际快递的合作,成为业界的风云人物。目前他正在着手建立自己的快递企业。
而中外运也在为设立自己的国际快递业务考虑。2005年11月底,经过半年的接触和谈判,中外运与申通快递已经达成协议,中外运将购买申通快递51%的股权,成为申通快递的控股方(参阅本期《中外运快递突围》)。
“北有宅急送,南有顺风,东有申通”,三家国内民营快递企业齐名。申通快递每个工作日运送的包裹超过20万份,其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0 名员工、400多个投递点、2000多辆专用运输车。在中国货代协会副会长李力谋看来,“这是国内物流业对于即将全面开放的一次积极应对”。而对于申通快递来说,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前的2004年1月18日,中外运取得香港鸿光控股有限公司下属的裕利集团有限公司75%的股权。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意在发展国际快递业的中外运,加速并购也是为防范合作伙伴独资。”
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是与国际快递TNT合资项目的真正主体,在其总经理叶伟龙看来,合资依然成为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主流。“内资企业有本土网络,而外资有国际网络,两者需要结合才能利益最大化。”他说。在几大快递公司势力范围之外的圈子,还有一些在华战略完全不同的国外物流巨头。
以马士基物流为代表,一些从属于20大班轮公司的物流公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稳步地向外扩张。他们很少进行网络的收购,业务集中在码头、海运堆场或者保税区操作。不过,没有人能忽略他们的影响力,同时,这些海运物流从业者,也有和3PL分疆而治的条件。德迅、辛克等一些来自欧洲的国际快递物流公司,则至今不愿意亮出其全部的底牌,他们一个一个项目地做,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传统的代理。他们似乎更相信与国外客户达成的原有默契,并把合作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中国来。
不同的投资策略,并不影响任何一家物流巨头在国际物流市场中的地位。事实上,迄今为止,中国在所有物流巨头全球营收中的份额,都小的可怜。2004年,UPS国际快递曾公布其在华业务收入超过2亿美元,这个数字在整个集团中的收入还不足1个百分点。
不过,随着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中国不断发展,并展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任何忽视中国的投资策略都将被证明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