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制造业供应链质量管理
2008-3-1 21:3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20世纪80年代,日本凭借全面质量管理有效提高和保证了产品质量,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使日本连续几年超过美国雄踞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宝座。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与经营模式已经无法使企业快速、灵活响应客户需求,“横向一体化”思想兴起,一种新的经营与运作思想及模式--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及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或动态联盟,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企业生产管理整体最优化的目的。构建高效精细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开发新产品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现有的及潜在的需求,赢得客户对企业品牌及产品的信赖。
质量的涵义
在制造企业管理中,对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制造企业就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实现增值来实现企业价值的。对于质量,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可以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
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克劳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测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的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随着ISO9000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O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ISO9000:2000中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在这个定义中,产品质量指产品满足要求的程度、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因此,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可以从满足顾客要求,满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角度来加以理解。其中顾客要求是产品存在的前提。质量管理和质量链管理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管理,不同的是,质量链管理更加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协同,可以说,在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还是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的,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很好的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就不具备质量链管理的基础。
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
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从企业内部看,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商、合作伙伴、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协调一致地开展。
所谓“质量链”管理体系,就是核心企业和各个供应商共同面对顾客服务,在统一标准和平台上保证质量。质量链管理彻底打破“质量壁垒”的封闭界限,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并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质量由ODM/OEM/EMS厂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证;运输及销售过程的质量分别由运输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保证;而售后服务质量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来考虑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供应链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组织的组织者及发起者,同样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
(2)成员企业之间是合作共赢关系,需要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孕育相同的企业质量文化。
(3)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IT技术,供应链质量管理对成员企业的质量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很多企业实行物流外包,3PL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5)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方法及手段应能适应供应链的动态性。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鉴于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地域与职能上的分布性,以及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与利益冲突,协同质量链管理绝非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共同参与,并建立在统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基础架沟之上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实施质量链管理的基础架构如下:
(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了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
①社会环境基础:包括全球化制造氛围、电子商务氛围、政府产业政策等方面;②企业文化基础: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方面的彼此吸引、容纳和兼容等;③组织构架基础:多功能的协同工作组、扁平化的敏捷组织架构等;④标准基础:一致或彼此兼容的质量体系标准、技术规范、信息接口标准等;⑤信息基础:畅通的信息渠道与通讯环境、规范化的信息组织、高效的数据管理等。
(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综合管理机制、质量链信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构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其中,质量链综合管理机制包括对质量链成员质量行为的考核与评价、质量链波动与异常监控等综合管理职能;质量链信息共享机制用于支持全质量链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用于支持质量链成员之间就共同的质量问题或目标展开协同工作。
(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信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
(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系统中的顺畅、快捷、连续、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信息流、设计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
“质量链”管理方案的实施
企业的规模大小不是决定“质量链”管理方案是否有效的关键,因为管理系统的突破是通过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制造过程这两个方面实现的。产品设计的改善是按照6Sigma设计方法进行。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改善是按照DMAIC五个阶段进行,也就是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善Improve和控制Control这五个步骤。方案的整体实施可将企业战略转换成每个员工都可以理解和执行的具体工作目标,它通过对关键指标的测量,对6Sigma改善方案从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到每个改善专案的财务回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监控和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与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质量链”管理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统的、按部就班的方法与工具。这种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找到造成产品和制造工艺中的缺陷,并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仅如此,“质量链”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还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法和文化从解决问题模式提升到不断改善模式。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是通过检测来发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在发现问题后才根据问题的症状采取解决措施。“质量链”管理体系能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并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成功实施“质量链”管理体系可以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生产柔性。
结论
供应链管理执行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与控制等功能,它涉及的范围较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质量保证,使合作企业之间建立了相互的信任,供应链才有了构建的根基。而供应链管理从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控制,与供应商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加强了企业间的沟通协作,为质量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实施平台。质量链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人力、物资还是信息都围绕质量展开,质量链成员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共同进行生产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为顾客服务,共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