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成功竞购烟台海运的得与失
2008-7-2 13: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罗凯 徐剑华
2008年5月27日,海南航空集团旗下的大新华物流控股有限公司与烟台市正式签署了收购烟台海运的协议,标志着持续两月之久的烟台收购战以海航胜出而告终。有意思的是,中远、海航两家本属不同运输部门的公司竟会在同一战场上针锋相对,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烟台海运竟然抛弃中远,选择了没有任何海运经验的海航。但不管怎样,海航为拿下烟台海运而承诺的高盈利和低裁员将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缘何牵手
烟台海运作为烟台市所属的一家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经营范围相当广泛,主要从事中国至日韩和东南亚海上集装箱班轮运输,共经营船舶40余艘,还在国内外设立了20多个派驻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营网络体系,集装箱年运输能力达到150万TEU,年实现收入近40亿元。但这些耀眼数据并不能掩盖烟台海运的难堪,据3月3日公开的 《山东省烟台国际海运公司改革重组征集意向方公告》显示,在其旗下的40艘船中只有4艘属于自有船,其他的基本上是在航运市场行情景气时高价租来的。此外,烟台海运主要经营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处于日韩航线恶性竞争的最前沿。公司甚至一度利用高价船来采取 “负运费”手段扩张市场,导致其资金链不断趋于紧张。最终随着航运市场进入低潮期,公司收入根本无法填补大量的合同债务,截止到2007年底,烟台海运的负债已达到了5亿元。
事实上,海航接下这块 “烫手山芋”也有其自身的理由。油价直线上涨和环境问题的压力对航空货运的打击远远大于海运。越来越多的 “海空边际货源”从空运转向海运,特别是美国总统轮船 (APL)和物流巨头康威公司 (Con-Way)合作推出 “时间保障服务” (如果货物超约定时间到达,承运人向货主赔偿损失的承诺)以后,众多海运承运商竞相仿效。这一举措吸引了一批自身价值不是很高但在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零部件由空运转向海运。据估计,在不同的地区大约有5%~10%的航空货源转向海运,直接导致航空货运增长速度的大幅度下降。航空货运承运商经营日益困难,航空货运巨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NWA)最近把美国/亚洲航线削减到只剩两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这样的国际行业大环境下,海航想借海、陆、空联运发展的总体思维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境。因此,大新华物流的组建就成为海航切入海运市场的战略开端。该公司计划通过对天津海运、烟台海运和海丰海运 “收购三部曲”来完成在海运市场的布局,希望能够在中国海运业中与中远和中海比肩而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天津海运收购已完成初步工作;海丰海运因价钱过高而不得不放弃,因此收购烟台海运就成为了海航 “海运布局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此外,烟台海运一直主要经营中、日、韩航线及相关内贸航线,其中上海至日本航线已成为全国船公司中班期密度最大,每周可利用舱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集装箱班轮公司。日本航线已覆盖了日本所有基本港及大部分偏港,国内营销网络延伸至长江沿线、长三角及珠三角各点,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内地的全方位运输服务体系。尽管烟台海运的中日航线还处在亏损状态,但大新华物流的收购还是有利可图的,不仅能在当前船舶紧缺的情况下补充将近40艘船舶的运力,还能够大幅提升其近洋航线、内贸航线的业务能力,可以与中远的近洋、内贸业务短处叫板,从而为海航的下一步海运业发展战略打下基础。挑战仍多
从相关报道中还可以看到,大新华物流决策层的强硬作风也是促成烟台海运竞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直被业界称为 “中国集装箱鼻祖”的李克麟,作为大新华物流的灵魂人物,一直不遗余力地操刀收购烟台海运。业内人士认为,李克麟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新平台重振当年 “中海奇迹”的雄风,使大新华物流在中国海运界能够有一定的话语权。由此而打造中国集装箱航运 “第三极”也并非没有可能。而一贯以敢冒风险著称的李克麟不仅承诺5亿元一次性到位的重组新增资金、烟台国资委占一定股份、妥善安置现有全体职工等一揽子条件,更计划在2008年将使烟台海运实现1亿元的净利润。其中,安置现有全体职工成为此次烟台海运竞购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因为作为国企的中远,人员安置是一个难题,中远提出收购后裁员一半也是烟台海运所不能接受的,而大新华物流找准时机的“乘虚而入”,利用其民营公司的特有优势赢得了这场收购战役的最终胜利。
但对海航来说,挑战仍多。烟台海运经营的中日航线中存在的零运价、甚至负运价、市场秩序混乱及竞争环境恶劣等问题都将是海航要面对的挑战,同时,大新华物流近一段时间以来在航运和港口业务上频频出手,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在接下烟台海运这个大包袱后,怎样消化整合也成为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