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仍有外流之忧
2008-8-31 23:0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今后将继续放宽人才引进标准,设立"鹏城杰出人才奖"重奖突出人才
高端人才引进面临难题。(记者 邵东升 摄)
继卫生部门举行中期评估后,昨天下午,深圳市人事部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市人大评审会也如期举行,市人事局局长王敏汇报了人事部门"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成效和面临的问题,专家们也纷纷对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评议,并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王敏表示,今后人事部门将继续适当放宽人才引进标准,扩大接收毕业生院校和个人入户条件的范围,同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设立"鹏城杰出人才奖",重奖对我市产业、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考题】
预计接收市内外大学生15万
人才总量要达到169.3万
《深圳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市人才发展目标是:人才总量继续增加,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到2010年,全市按常住人口口径,大专学历以上及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69.3万。"十一五"期间,预计接收市内外大学生15万,引进留学回国人员1万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8万名,新增高级技工以上技能人才2万名,博士后工作站达60家。
人才结构目标是新增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2.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人才总量比重达65%,技能人才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20%。
"十一五"规划实现战略及措施要求我市大力吸纳、开发和培育人才载体,努力创造条件,在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把鼓励跨国公司和著名科研机构在深圳设立总部、研发中心作为重点;加大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深设立研究室、实验室、工作室。
规划还要求,应全方位"绿色通道"服务,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简化专家引进手续,研究人才紧缺状况,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为人才引进提供指南,提高人才引进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答案】
形成个性化、不拘一格引才机制
人才总量稳增超过规划年均目标
人才总量稳增超过规划年均目标
"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市人才总量呈稳步递增趋势,截止2007年底,共接受市内外毕业生8.1万,引进在职人才3.6万,新引进和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9.1万,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年均目标。全市按常住人口口径统计,大专以上学历及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总量达到141.8万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83.3%。在深工作、居住的全职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5人,比2005年底增加5.2%。
引进研究生2万余人
截止2007年底,我市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2万余人,新增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4.4万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年均净增10850人,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全市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11.8%,新培养技师以上技能型人才8200人。
从学历结构上看,新引进人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7.6%,较2005年底本科以上人才占人才总量38.55%的学历结构有明显改善。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10.03%26.97%和46.87%,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比2005年底高出4个百分点。
博士后设站单位达50家
"十一五"期间,市人事部门积极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大力引进科研机构,目前我市现有总部企业110余家,其中50%以上分布在四大支柱产业。在积极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事部门还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深开展研发工作。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大力发展,不仅引进了一批高端科研项目,也为一大批高端科研人才来深发展提供载体,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96名员工中,就有123名博士,86人具有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经历,45位研究员。
同时,人事部门积极大建博士后工作平台,目前已批准设立16家博士后创新基地,并将20万元的财政资助引入创新基地,并且加大了对博士后工作站的资助力度,将资助标准提高到50万元。截止2007年底,我市博士后设站单位50家,比2005年底增加了8家,距"十一五"规划60家的目标只差了10家。我市共引进博士后178名,完成"十一五"规划引进500名目标的35.6%。
发布人才引进目录
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实现两大突破。一是突破以往偏重学历和职称的引才标准,2007年首次发布《深圳市人才引进目录》,针对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等八个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列举了30个关键行业的200个重点岗位,将拟引进人才分为普通类、紧缺类和特殊类,并将人才的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作为重点考核标准,形成了个性化引才机制。二是突破了过去只能依靠单位办理人才引进手续的限制,规定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应届毕业生等可以以个人身份申办人才引进。
引进22个项目
在加强国(境)外专家管理和服务工作方面,人事部门积极推进"外脑"来深献智。目前我市引进国(境)外专家累计超过40万人次,平均每年超过7万人次,常驻1年以上的近万人。截止2007年底,我市22个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69人次被列入国家引进国外人才计划,2名外国专家获得了国家"友谊奖"。
【评卷】
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偏低
人才环境不尽如人意
市人事局在提交评审的中期评估报告中表示,"十一五"规划在实施中也存在五大问题。一是实施保障不够充分,当前我市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落实相关政策时,各部门步调不一致,难以形成合力。二是人才机构尚不能满足产业调整的需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数量和质量依然偏低,特别是年轻学科带头人、技术创新领头人很难引进,甚至出现高层次人才外流的现象。三是人才开发机制尚不健全,在深院校和科研机构不足直接导致我市人才自我培养、自我供给能力相对薄弱,大量人才依然依赖于外部引进。四是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没有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公务员队伍,激励手段比较有限。五是人才环境仍不尽人意,产业、项目、发展环境等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仍不是很强,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困扰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评审会上,众多专家纷纷表示,人事部门根据"十一五"规划内容,稳步推进,措施切实可行,基本按照预期完成目标。但与此同时,专家们也针对人事部门的评估报告提出建议。
市委党校杨朝仁教授认为,规划实施应该是动态的,内容应该进行适时的补充,针对目前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状况,规划的不少内容应该需要加强,比如人才载体、人才公寓、安居环境等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都应该得到进一步有效解决。
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则表示,今后人事部门应该考虑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他认为,在人事部门的中期评估报告中,公共服务人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公共服务人才,他希望人才部门今后在落实规划中加大公共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李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