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乾坤:事业是人生的第一主题
2008-9-6 1:2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王若懿
杨乾坤喜欢散步,几乎每天早晨他都会从家走路到单位。近50分钟的时间里,他边走边思考。这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更多的思考内容与工作有关。因此,他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无论是担任不景气的科室处长,还是如今的总舵手,他总能交出一份洋洋洒洒的答卷。
精彩一搏
杨乾坤的过人才能被发现是从担任一个配套处处长开始的。在之前的岗位上,他也有不错的成绩,但令人刮目相看,还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1999年12月,时任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机电二处副处长的杨乾坤到济南出差。才隔两天,就接到了公司令他速回的电话,说有事安排。这件突临的事情让杨乾坤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到当时公司里最困难的部门配套处当处长。之前,公司为给这个部门找个负责人,找好几个人谈过,但都被拒绝。没人愿意来这没合同、没效益还亏损的科室。于是,公司领导将目光锁定在了杨乾坤这个一直对工作负责,还不肯服输的人身上。干脆省了争求本人意见的环节直接任命。 “我当时真有点抵触情绪。领导得知后,特意找我谈心。说正是因为这个科室困难,才让我去。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一份来自领导的信任,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就这样,杨乾坤走马上任了。一些人对他的选择很不理解,问他:“你去那儿嘛,太困难了。”“我倒想看看怎么个困难法。”杨乾坤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激发了出来。
说配套处 “家徒四壁”一点都不过份,3张桌子,1部电话,半盒茶叶,却没有一个合同。杨乾坤乐观地对办公室的员工说: “咱也不是一穷二白,这不还有半盒茶叶嘛。”别看杨乾坤表面上乐呵呵的,其实心理压力很大。他知道,想把科室搞出个样子,关键在于主动出击,不能 “等、靠、要”。他把眼光瞄准了潜力很大的机电设备市场,上任第二天就奔赴一线去洽谈业务。
杨乾坤给陕西一家工厂的领导打电话,申请一单从日本进口到国内的外贸合同。这位领导知道配套处的情况,拒绝把合同给他,并表示不愿有进一步的沟通。杨乾坤不放弃,极力争取,连续几次打电话与对方沟通,并尽心竭力地从多方面打消对方的顾虑,把自己所有能做到的细致服务都一一表明。对方不好意思再回绝,只好同意让他来谈谈。杨乾坤告诉记者,由于配套处的名气太小,没接手过这方面的合同,就连物资总公司也没做过这方面的业务。因此,日方担心他能否胜任。杨乾坤为了把握这次机会,在与日方见面之前,用两个晚上的时间把合同内容研究透彻,等与日方恰谈的时候用出色的表现赢得对方信任,签下这单合同。
第一单合同谈成后,像一针强心剂马上令死气沉沉的配套处活跃了起来,员工们也有了工作动力。杨乾坤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带领员工学习专业知识。作为部门负责人,他先行动了起来,连续三次到温州的企业去学习人家的经营方式。在他的努力下,配套处仅一年便超额完成了任务,转亏为盈,第二年利润就超过百万元,成为公司的骨干部门。
由于自身不断努力,杨乾坤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2007年,杨乾坤被任命为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同年,兼任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触觉敏感
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必定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能及时把握市场动向,作出准确判断。杨乾坤就是这样一个人。
2004年初,船用钢材供过于求,钢材经营陷入了低谷。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领导看中了杨乾坤的工作能力,任命他为总经理助理,主管几个公司的钢材经营部门。
上任后,杨乾坤先从研究钢材市场入手。他通过反复对比钢市与船市的发展趋势后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船用钢材必定会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当务之急是要控制资源,抓住资源就是抓住了市场。他的这一想法与当时钢材供应过剩的局面背道而弛,下属们完全不理解他的用意。杨乾坤认准了此事的可行性,亲自与多家钢厂签订了包销协议。
这一纸协议书带给杨乾坤极为沉重的压力,在当时钢材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能完成包销量,无疑会给公司带来巨额损失。杨乾坤再次迎难而上,经过多次的价格战和服务战之后,超额完成了包销量。紧接着,市场局面开始向杨乾坤起初预料的方向转变,船用钢材随着船舶市场的兴旺开始供不应求。不少钢材流通企业因为缺乏资源陷入了困境,但物资总公司却由于事先锁定资源,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船用钢材经营商。公司利润由2003年的几百万增长为2005年的5000万元。
谈及自己市场敏感性的来源,杨乾坤给出一个很实在的答案: “没什么秘诀,主要是得 ‘干一行钻一行’,始终向着成为一个行家、一个专家的方向去努力。”
2005年10月,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准备接手一单给俄罗斯出口的合同。由于当时汇率发生变化,有领导班子成员担心市场风险大,犹豫是否继续做这单业务,但更多人持否定态度。众人犹豫不决之时,杨乾坤给出了冷静的分析:从市场情况分析,汇率的价格不会降升太多,如果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市场走势不变的情况下,这单业务就不会亏。杨乾坤的坚持绝非盲目,他所预见的市场走向再次应验,这单业务给公司带来4000万元的丰厚回报。
分身乏术
对于一个一年200多天泡在外边的人来说,必定会在事业与家庭的兼顾中分身乏术。这让杨乾坤多多少少有那么点遗憾。
“好多年了,我几乎不过节假日,都被工作占用了。”杨乾坤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繁忙,别说节假日,连续好几年的春节他都没和家人共度。 “因为我时常不回家吃饭,家人都不预备我那份。我如果哪天要回家,得提前打电话‘预定’。”家里人早已习惯了他的忙忙碌碌。家里的大事小情均由妻子操持,女儿上学,他从没接送过,教育孩子的责任也由妻子承包了。工作几乎成了杨乾坤生活的主题,父亲去世,他都忙得未能给老人送终。
2004年,杨乾坤的父亲患癌症到北京住院,忙于工作的他一直没能抽空去看看老人。直到有次出差,他在去机场的路上,顺道去医院看了看父亲,只待了20多分钟就匆匆离开。直至父亲病逝的时候,他还在外地出差,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等他回来时,老人的后事都料理完了。
“遗憾啊!”杨乾坤忍不住地叹气,多少年过去了,这份遗憾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但这未改变杨乾坤做一个工作狂的习惯,他仍然把更多精力分给工作,甚至把更多关心分给员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单位员工生病住院,杨乾坤会到医院看望;哪个员工家里遇到困难,他都会嘘寒问暖。正是因为有他的这份关注,单位的凝聚力不断加强,企业向前迈动的步伐一直在加速。
亮剑精神
杨乾坤爱看战争片,他认为,做经营就好比打仗,虽然是一场智商的较量,但更要有种敢于 “亮剑”的勇气,一种不怕输、不服输的气势。这一点在杨乾坤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着。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杨乾坤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杨总向来有种坚持到底的精神,他去谈业务,必是抱着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态度。”的确是这样,好多别人谈不妥的业务到杨乾坤的手里就能被攻破。在他还是配套处处长的时候,由于业务出色,在机电设备领域很有名气,很多熟悉他的同行一听到他的名字就说: “杨处长来了,我们只好又当练兵了。”
对此,杨乾坤表示,恰谈业务除了要讲究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不服输的气势,一次谈不成那就再谈一次,在难题面前绝不会退缩。谈不谈得成是一回事,敢不敢次次冲锋、屡败屡战、勇于“亮剑”却是另一回事。
成绩斐然,却不停止追求。杨乾坤在勾勒着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未来的发展: “我们公司800多人,2012年,我们要实现人均1个亿,到2020年超过1000亿元。以后,我们要在保持原有传统贸易优势的基础上,要向实业、酒店连锁等方向延伸,将供应链精细化,贸易和产业链扩大化,向科工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上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人,却拥有一种 “简单”的生活理念。虽然事业有成,但却不讲排场。杨乾坤是陕西人,平时爱吃面食,出差在外,一碗羊肉泡馍,一碗面条就吃得很满足。他现在的代步工具也只是一辆开了多年的旧车。对此,杨乾坤并不在意,在他看来,事业才是人生字典中的第一个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