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专营”:授权下长大的民企面临停业
2009-10-14 18: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邮政专营”重组快递业前景前瞻
从民企手里抢过去的饭碗,到了中国邮政手里未必就是金饭碗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玺 | 北京报道
再喘口气。 圆通速递物流副总裁徐建国慨叹。
9月22日,他参加了上海分会场的《邮政法》全国贯彻实施电视电话会议。交通部副部长高宏峰在会上透露:邮政专营条例正在制订过程当中。圆通和其他民营快递企业又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
此前,作为新《邮政法》配套的法规,《国务院关于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的规定(草案)》指出: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包括普通信件的寄递业务、国家机关公文的寄送业务、单件重量在100克以内(国家规定的特大城市市区内互寄的单件重量在50克以内)的信件快递业务。
一旦执行,全国数千家民营快递企业,将面临亏损、裁员甚至关门的未来。
生死100克
一个行业的生与死悬系于一个重量单位。
“在今日多元竞争的快递市场上,立法者的思路和视角依然没有大的起色。从350克到150克、100克、50克,这算不上变化,因为每次出牌,都是卡死大部分民营快递的铁闸。”《现代物流报》副主编杨达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顺丰速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对本刊记者说,所有的商业信函重量超不出100克。
顺丰是民营快递行业的龙头,目前有6.7万名员工, 8架包机、67亩的物流仓储基地和2万多平米的配送中心。每天有100多万票商业信函,占业务量的50%。“一半的业务量不做,意味着要裁员、退机,一半的生产设施闲置。”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提前解除合同赔偿金额算下来是个天文数字。公司一年采购几十个亿,上游供应商怎么办?这不单是顺丰一家的事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是连锁的反应。”
“底下不停地打电话,问10月1日收不收信函。我怎么表态?100万票,两头连着200万客户。我不做,这些客户怎么办?每个员工后面都有家人,他们怎么办?”该高层坦言,那段时间如临深渊,痛苦不堪。
中国快递咨询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异地快递中,民营快递占有60%以上的商务信件市场份额,在国内同城商务信件中,民营快递占有80%以上。
上海的民营快递企业成了急先锋。7月中旬,他们对外发出了《民营快递企业的紧急呼吁》。8月,圆通等6家快递企业又向国务院法制办、国家邮政局等相关单位呈递书面请求。
从2002年开始,民营快递企业就开始了和专营范围斗法。“各种场合、千奇百怪,所有的手段都用了。中间博弈的过程相当激烈。”上述顺丰高层人士说。
上海环志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和平说:“非邮企业能做的,就是延误它的出台时间。”
授权下长大的民企
“民营快递企业的成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1992年以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加了,企业每天要送报关单,自己做成本太高,邮政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民营快递业这样产生了。当时叫代出差,专门为企业承担这种业务,华南送到香港、深圳;华东是从杭州送到宁波、上海,顺丰和申通就是从顺德和杭州这样起家越做越大的。
事实上,让邮政企业如鲠刺在喉的民企更多的是邮政企业的授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一位邮政企业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道出了详情。原《邮政法》里有一条:邮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让其他单位和个人代办邮政专营业务。这个规定原来掌握得很严,90年代有一阶段推行放权,上层的权力往下放。每个省市、县区的邮政部门都做了这样的授权。大部分民营企业就是这样起来的。2005年,邮政部门派出7000个执法队,去查,每个企业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目前这样的情况仍然存在。
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邮政部门不能视而不见,这种体制造成的问题,邮政必须通过加快改革解决。
“邮政快递职工大约5万人,仅占全国非邮政快递就业总量的约十分之一。国内快递市场专营,邮政有递寄能力吗?全国将有超过50%的、数以亿计的快递件无法限时送达或被延期。”
最依赖快递服务的行业主要有:金融证券业、出口生产企业、外经贸易公司、海关、质量检验检疫单位、高新科技产业、商业流通业、物流供应链服务与电子商务网购业、旅游业、文化演出业以及使用快递服务的广大消费者个人。“专营一旦过渡不好,将造成许多重要经济部门运行的紊乱和快递用户的极大不便。”刘建新说。
目前,非邮政内资快递企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其中90%以上是农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复转军人。
未来盈利之道
“快递市场中,商业信函的利润是其他业务的1~3倍。如果管理好的公司,其这块的利润更加丰厚。”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
“邮政企业自己算了一下,商业信函占快递市场的50%,切下这块可以多拿50亿~100亿。据内部消息,邮政企业给财政部说,你把这个给我专营,就可以少给我补贴5亿~10亿。”一位多年参与《邮政法》修改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这其实是混淆了普遍服务的性质,违背了《邮政法》分业经营的规则。分业经营,分业核算。该补贴多少补贴多少,不就清楚了?”刘建新说。
“混业经营,交叉补贴,就好比大家一桌吃饭,杯盘狼藉,谁吃了哪个菜,吃了多少?不清楚。” 面对旧体制下的痼疾,即便一些国家邮政局内部人士也感叹不已。
中国邮政快递服务公司(EMS)1985年成立后,是国内唯一的快递业务经营者。
20年后,登记在册的民营快递企业已达5800多家。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邮政业总收入(不含邮政储蓄银行直营收入)的四成多。
“邮政去年只做了120亿,其余都是我们民企和外企做的。” 星辰急便总裁陈平说,这些业绩都无法和国际快递市场相比,那里利润丰厚,才是快递企业应该突进的地方,“1982年我们占80%,外资占20%。现在倒过来了,外资占80%,邮政只占20%,全拱手让给别人了。现在又来和民企抢,你给他,他能做好吗?”
民企的生路
“你是地下工作者,你都能做好,现在合法了,还担心死掉吗?100克以上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够我们吃了。”陈平认为,民企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更应该跳脱出来看一些问题。
“邮政是体制问题,不是靠法律救的。”在陈平看来,从民企手里抢过去的饭碗,到了中国邮政手里未必就是金饭碗。
许多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商业信函已经是红海一片,平均利润率近年呈下降趋势。“一个同城快件3块钱,一个信封都要5毛钱。交通成本、人工成本,算下来有多少?没有就瞎来,恶性竞争,扣货、切货,截件、卖件的事屡屡发生。”
“大家主攻的都是文件和小型类物品,现在不管在哪个地方,价格战很激烈,价格越做越低。”一邦快递总经理林英武告诉本刊记者, 企业要生存发展,只有通过业务创新,去寻找新的商机。“我们去年开始在电视购物和网商购物方面做了一些不错的客户,今年还想发展省际快运。快递市场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具体的数据我不清楚,但感觉信函的增速大大慢于电子商务。明后年,我相信电子商务会占更大的比重。这个机会,看怎么去抓住。”林英武说。
这也正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专家委员刘建新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快递服务业的业务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个人消费为主体的和以电子商务(网购)为代表的消费性快递服务业务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
2000年中国快件总量为2.09亿件,绝大部分为传统的商务快递服务件;到2006年年底,快件总量超过12亿件,其中消费性快递服务件已有很大增长; 2008年年底快件总量超过15亿件,其中超过1/3是消费性快递服务件。2008年全国个人间网上购物销售额1320亿元,占到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个百分点,由此带动的包裹快递量约5亿件。
“这一块邮政非要拿去。只能逼着我们在衍生服务方面动动脑筋,介入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不只是配送,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去做。可能会逼着民营企业再有一个飞跃。”徐建国说。
“再这么吵下去《邮政法》慢慢就变味儿了。都把《邮政法》当了‘人质’,包括主管部门的利益各方都在用《邮政法》替自己说话,而忘记了国家利益。”一位民营快递企业老总说。
目前国内市场竞争主体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多地跑到外资企业的口袋里去。2007年,四大国际快递企业已占据中国国际快递市场90%的份额。2007年6月,联邦快递进入中国市场,2008年,其国内货量已是进入时的3倍以上。联合包裹在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占有率也达到了5%。
一位接近《邮政法》修改的人士向本刊透露:“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上去了,高层感觉和邮政说的不一样。主管领导批示后,才有了电视电话会议。 ”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已经做好了对民营快递业的查处演练。”徐建国说。
邮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
––––访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达瓦
普遍业务和竞争业务要分开,不但形式上要分,账目也要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玺 | 北京报道
10月1日,修订后的《邮政法》正式实施。由于专营范围尚未确定,各界对法律的理解尚存差异。《邮政法》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用户各个主体的用邮需求?并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达瓦。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达瓦:我国邮政业的发展是平稳、快速、健康、有序的。邮政业中快递业务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民营快递业更是呈现了快速增长,有的增速达100%,有的甚至是150%的增速。这不仅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政企分开”的改革有关。最根本的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行业发展,老百姓需要快递服务。
目前邮政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发展能力和水平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需求大,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整个环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
我们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国内认识不足。发达国家看得非常清楚,他们寻找各种进入的机会。而我们自己,身在此山中,看不出来,总是犹豫不决。
达瓦:国务院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落实还需要加快速度。体制改革方案是一分开(政企分开),两改革。邮政储蓄改革基本到位;主业改革还需要提速。一定要按各自的规律办。普遍业务和竞争业务要分开,不但形式上要分,账目也要分。
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经济是主力军,如果他们的体制、机制迅速到位,那它发挥的骨干力量,是国家的希望、经济社会的希望、老百姓的希望。也是国务院的邮政管理部门所热切希望的。我们推动改革,只能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现有的矛盾。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快递市场的构成是什么状况?
达瓦:我国邮政市场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会产生多元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邮递与生俱来就应该是快递,快是它的核心价值。消费者买邮递就是买时间。社会经济更需要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新《邮政法》的实施,对快递业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达瓦:《邮政法》的立法宗旨,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发展。邮政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新邮政法实施后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有这样、那样不同的认识我想是暂时的。
目前国内已经有注册登记的2000多家法人企业,分支机构有7000家。邮递产业整个已经是开放的产业,叫邮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瞭望东方周刊》:由于邮政专营范围尚未确定,快递业的格局是否存在着变化?
达瓦:《邮政法》把我们改革的成果和现状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对每一个现有的主体,不但有了法律地位,而且都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如果认真研读,会发现《邮政法》就是邮政行业现有格局的客观表述。我们国家的经济蓝图早已被改革开放的设计师画好了,就是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主要作用,民营企业得到应有发展,外资企业占有一席之地。
对邮政专营范围,法律里所表述的,“信件寄递业务”这样的词,是最准确的,没有其他的表述方式。对新《邮政法》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和引用,更全面准确地加深理解。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该如何理解普遍业务和竞争性业务?
达瓦:我们国家用邮递方式提供了实物通信,是一个产业,即邮政业,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个市场,无论是国际、国内;城市、农村,无论是普遍服务还是快递服务,都是邮政市场。
普遍服务中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市场化的业务。对邮政企业来说,只是承担了一个义务,责任重大的国家义务。比如包裹,经过审批,谁都可以做。邮政企业只承担了10公斤以内包裹的义务,对难以送到的包裹,快递企业可以拒收。邮政企业不能说这个话。普遍服务只是邮政企业承担了义务,但是绝大多数业务本身还是市场化的。所以我们一个产业、一个市场用一个《邮政法》来调节。用邮政法调节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快递属于竞争性领域。在《邮政法》中,除信件寄递业务的规定外,我们看不到对它有任何限制性的表述。
我们不能违背规律,也创造不了规律。我们只能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邮政法》实施以后第一位的任务是学习邮政法,全社会统一思想和认识。
《瞭望东方周刊》:专营范围配套等相关规定目前是一个什么状况?
达瓦: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依照法律程序认真研究、制订中,还会深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映。(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