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量“令人担忧”不无道理
2009-10-22 2:5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特约记者朱增
中国钢铁产量的增加,引起了国外钢厂的 “担忧”。据10月13日《金融时报》报道,印度钢铁管理局公司和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印度安赛乐·米塔尔均表示,中国的钢铁出口猛增将打压国际钢铁价格。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对上述言论应保持警惕,不能排除这是印度对我国钢铁出口采取贸易保护手段的前奏。
业内专家对印度有关媒体的言论审慎对待自在情理之中。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加速,政治、经济、文化也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因此对外媒的发言不能单纯对待:不是我们太世故,而是这世界着实太复杂。政经文化等相融相通,早就造就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奠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基座。因此在媒体发言的背后,并不能排除这是在为印度跟风欧美对中国钢材产品设限的前奏。
从有关专家披露的详情来看,国内的钢材产品,除了转化库存外,中国钢铁产能大部分已被国内需求所消化。换言之,只有很少数量的钢材产品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由是观之,印度方面警惕的中国钢材产品因无法内部消化转入国际市场,并最终拉低国际钢材产品的价格预期也就难以成立,其基于此所宣扬的中国钢铁产量令人担忧并无道理。在这一问题上,印度媒体的声音绝对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中方的业内人士保持了可贵的谨慎。
但中国的钢铁产量真的就没有一丁点问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说到底,印度在中国钢铁产量是否令人担忧上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只是在论证过程中却用错了论据。中国钢材产量令人担忧,映照到现实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
当然,钢材生产商为使过剩的产品货币化自然会去开辟市场,从而无可避免地对国际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这在当下却不成立,因为出口钢材寥寥,无法形成大气候。即便是形成气候时,虽对国外的钢材制造商的利益获取有一定损伤,但对国外的钢材消费者而言却是不折不扣的利好。两相对照之下,实在难将中国过剩钢材产量输入国际市场单纯认定为 “忧”还是 “喜”。
反躬自身,钢材产量的过剩绝对是一个重大的病灶。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钢材出口量比进口量多出5200万吨。而同一时期印度的年钢产量,只有约5500万吨。这足以说明某些钢材生产商的思维还停滞在薄利多销的层面,他们陶醉在规模经济的廉价快感里不能自拔。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少钢铁产能过剩,就意味着多少的资源浪费或者资源价值兑换的受挫。资源价值兑换受挫事小,可资源浪费以及由此造成的对资源利用的无节制足以在某一天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不管中国的资源禀赋如何优异,均摊到数十亿炎黄子孙头上,这都不是一个可以乐观和无忧的结果。
所以,中国钢铁产量令人担忧并非全无道理。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排忧解难,既为钢铁行业的内部提升,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