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将成为谁的“跳板”?
2009-10-29 1: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燕磊
十年磨一剑,发端于2000年的中国创业板即将在本月底露出“真容”,步入了“扬眉出鞘”的倒计时阶段。
本月23日,随着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宣布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将于本月30日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正向我们“深情款款”地走来。
业内人士指出,创业板的开启,是继2004年推出中小企业板以后,我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一被人们喻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在被广大投资者所瞩目的同时,亦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对此,业界应有怎样的期待,这又将给与其关系甚密的企业和中小投资者带来什么?
中小企业不应错过时机
创业板在西方发达国家诞生之初,其目的就在于为那些高风险、同时也可能蕴涵着高回报的,具有潜在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一个直接融资平台。
由此看来,创业板好像“天然”地偏好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对那些产品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和成长性较强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应抓住创业板这一融资“跳板”。
从创业板即将挂牌的首批28家公司来看,涵盖领域比较广泛,高科技领域、电池生产,医院连锁,户外服装……对此,有人问道,“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不是很强调高科技?”而这一点恰恰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所看重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创业板市场强调创新,但不是只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其实,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品牌的创新也是创新,不必拘泥于高科技,首批的这28家企业正是遵循了这样的逻辑。
除了在企业经营范围上比较宽泛之外,创业板的入驻“低门槛”也是抛给中小企业的巨大“诱惑”。
在这方面,创业板和主板有着显著的差别。首先是财务门槛低,创业板要求拟上市的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总额不少于1000万元,而主板则要求最近三年连续盈利,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创业板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而主板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少于3亿元。
此外,据记者了解,相对于主板发行总股本不低于5000万元的要求来讲,创业板将这一规模降低至3000万元。由此而论,创业板的出现为国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力,令更多的达不到主板要求的中小企业快速得到资金支持,从而发展起来。
另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的中国创业板与其叫创业板,不如叫“民营企业板”。在该人士看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正在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形成三个独立的市场板块。”中央企业在主板市场“独占鳌头”,深圳中小板“偏爱”地方国企,“由此推断,未来的深圳创业板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民营企业的融资平台。”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遭遇发展“瓶颈”,而中小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创业板的正式实施,可谓顺应时势,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度过危机,以及今后的发展壮大都将带来巨大改观。
中小投资者应谨慎出击
有买有卖方为“买卖”。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应该善于抓住创业板这一“跳板”,而历来在股海中“很受伤”的中小投资者又当如何成为笑傲 “股坛”的“好买家”呢?
毋庸置疑,创业板是股市的“新生事物”,而我国股市历来盛行“炒新”之风。大家最担心的不外乎创业板开市后股票被爆炒,从而在高位套住一大批中小投资者。因此,这次创业板开市,很多人都对其能否平稳运行表示关切。因为这关乎着亿万投资者的财富,特别是中小投资者。
当前,饱受争议的不外乎“高市盈率”和“资金超募”。
在联合证券总裁盛希泰看来,“首批上市公司普遍定价高于中小板,平均发行市盈率达到56倍之多。”据他估计,如果新股上市后股价再有一定的溢价,这意味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将会更高,而“这些公司至少必须以56%以上的速度成长,估值才算合理。”
高市盈率发售必然带来资金超募。有关机构统计显示,28家公司的预计募资在73亿元左右,而实际募集资金超过了150亿元,“几乎可以再解决28家创业公司上市了。”资深财经分析人士水皮打趣到。
在“股海”沉浮多年的陈先生也颇有同感。“这样一来,抬高了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提前吹大了泡沫。”在他看来,风险将被转移到二级市场,转移给开板后再买入的广大投资者。
“挂牌后,创业板股价必定高开低走。”甚至有人大胆做出了这样的估计,真若如此,跟进的投资者将面临极大的“套牢”风险。
高风险与高收益往往相伴相生,这或许正是创业板的魅力所在。而作为资金并不是特别充裕的中小投资者,又当如何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中拔得头筹呢?
专 家指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中小盘基金可以成为参与创业板投资的一条捷径。无论从投资者的需求还是基金的特点来看,通过基金投资创业板都是不错的选择。信达澳银中小盘基金曾经理认为,虽然创业板市场的风险较高,但其中不乏潜在成长性很好的公司。
此外,对于那些喜欢自己“独步”股市的 “勇者”,也应提高自己的选股标准。首先应当考察该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发展战略;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成长性是第一位的,因此,需要关注其成长性;最后,较高的财务风险可能使这些公司面临破产或退市的风险,因而要选择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