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区航运业实现逆势发展
2009-11-11 12:3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近四分之一货运船舶处于停航和半停航状态。面对严峻形势,镇海区航运业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巧打三张“特色牌”,不但创造了“零停航”佳绩,还实现了迅猛发展。截至10月底,全区新增海运企业3家,总运力达到82.5万吨,猛增了22.5万吨,总运力继续稳居宁波首位,全省前三。主要做法:
一是巧打“小船变大”牌。2004年以来,镇海区顺应船舶大型化、新型化发展的趋势,依靠运力的增加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区政府为促进产业升级,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镇海区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新增运力以吨位进行奖励,万吨以下部分奖励40元/吨,万吨以上部分奖励60元/吨;并且按年营运额设立首次突破奖,鼓励航运企业做大作强:一是首次年营运额突破1亿元,且年实际缴纳税金在400万元以上,给予经营者10万元的奖励;二是首次年营运额突破3亿元,且年实际缴纳税金在1500万元以上,给予经营者30万元的奖励;三是首次年营运额突破5亿元,且年实际缴纳税金在2000万元以上,给予经营者50万元的奖励。受政策激励,镇海区的船舶大型化已经有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万吨级以上船舶已达20艘计67.9万吨,占总运力的82%,万吨级船舶占全省万吨级船舶总运力10%强。
二是巧打“争揽客源”牌。引导航运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谋求共同发展。天盛、太平洋、合众、众茂和港通等海运公司,通过与省电煤集团等大单位签订长期合同,并在金融危机中信守合同以低价承运,从而争揽了众多长期客源,保持了运营稳定。在保持国内市场的同时,镇海有实力的航运企业开始投入平均利润比国内航线高出30%的国际市场。今年8月,宁波天盛海运的“天盛15”投入国际航线,是宁波目前最大的一艘参与营运国际航线的万吨级散货轮。太平洋海运等企业也在积极筹措开辟这项业务。
三是巧打“双重身份”牌。与单一船东身份为主的温州、台州等地航运企业不同,在金融危机撂倒一大片的情况下,镇海民营航运企业还有一个特殊的避险招数—“货主+船东”的双重身份,这一身份在镇海的民营航运企业中普遍流行,20家企业中有80%的企业过去大多从事煤炭、钢铁以及化工品的贸易。这些企业进入航运业后,并未放弃过去的业务,为他们现在依旧挺立风头浪尖加码不少。这种“货主+船东”的产业链模式,在市场行情乐观时,能通吃更多货源;而在市场行情不景气时,也因自主掌握货源,起着互补和抵御风险的作用,较容易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