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集运:全球承运人的跨越式成长
2009-1-12 19:1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我国古代诗人李白曾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的艰难仕途而作诗《行路难》,高呼“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种对梦想的憧憬与期待,他的这种豪情与壮志给了后人莫大的激励与鼓舞。直到600年前,怀抱着远大梦想的中华民族随着郑和下西洋而迈出了中国航运史的重要一步,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21世纪之交,我国航运史上又出现了一番奇迹,那则是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大型化的集装箱船队、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国际化的营销网络,一跃跻身全球集装箱前10位的全球承运人,让世界记住了中海集运“CSCL”。
曾有业内人士感慨说,中国航运企业创造了世界航运史上的奇迹。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从1997年成立至今,从起初的只有5艘小船2140TEU总箱位、总资产8.5亿的小型船公司,发展到如今成为拥有大型化船150余艘、超过48万TEU总箱位船队的国际班轮上市公司。短短12年走过了世界上主要航运公司30多年走过的路程,实现了从国内到近洋、到远洋的“三级跳”,内贸航线覆盖全国主要港口,外贸航线遍及世界主要港口,俨然由昔日的“追赶者”变成了现在的“赶超者”。
曾在2007年,几乎同时,5项国际大奖都选择了中海集运。他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评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荣获美国长滩港务局授予的绿色环保奖;一举被英国权威刊物《劳氏海运周刊》授予“年度最佳班轮公司”等3项大奖,成为历史上首次同时获得3项殊荣的班轮公司。
回归A股,大奖青睐,承载了10年发展的收获,2007年成为中海集运的丰收年。而到了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和中国对欧洲及美国的出口增量减速的影响,整个集装箱运输业的箱量及收入均有所下调。金融危机将全球的航运业推向了风口浪尖,当然中海集运也不例外。然而,中海集运以航线效益为导向,灵活切换航线运力及调动资源,争取了亚太航线及内贸航线的更佳表现,使整体业务发展最终保持稳定。同时透过严谨的成本控制措施,将急升的营运及燃油成本影响降至最低。
中海集运2008年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这一年间,中海集运被评为“国际班轮运输资质信誉优良企业”;荣获第三届亚洲品牌盛典“中国品牌价值冠军(海运行业)”和“亚洲品牌500强”两项大奖;荣获中国品牌发展组织委员会评选的“30年中国品牌成就奖”;荣获第六届中国货运业大奖最佳集装箱班轮公司———综合服务银奖、中国-欧洲/地中海航线金奖、中国-南美洲航线金奖、沿海运输金奖、中国-北美航线银奖、中国-非洲航线银奖、中国-中东/印巴航线银奖。
探索中海集运12年的卓越成就以及其拥有对危机的高度免疫功能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核心力量?中海集运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黄新明说得好:“中国航运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有所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不可或缺。”
很久以来,中国的航运企业对于市场份额比较看中,但是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自己的品牌建设,这不仅影响了航运企业在制定航运规则以及运价的话语权,也经常不由自主地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低层次竞争。而中海集运将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着中国航运史上的中国品牌发展奇迹。
整合资源领航全球市场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全球航运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呈现新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航运企业并购成为了航运市场新的风潮,行业品牌出现了新的整合,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中海集运经营集装箱船150多艘,运载能力超49万TEU,运力规模位居全球班轮公司第8名。经营70多条国际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外港口,近20条内贸航线覆盖国内30多个港口,还拥有一系列完善的国外、国内支线服务。年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运营规模属于行业前列。这表明,“中海集运”品牌一方面有迅速壮大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有发展扩张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中海集运用世界的眼光和高度,通过整合海外的铁路资源、码头资源、公路资源来发展整个物流链。而2008年,中海集运逆势扩张,一系列收购整合举措无不彰显中海集运的雄心壮志。
在马士基等航运业巨头开始收缩战线之际,中海集运在2008年分别成功收购上海中海洋山国际集装箱储运及中海(洋浦)冷藏储运25%及60%股权和控股股东中国海运持有的中海码头全部股权。
与此同时,对中海码头的收购,对于中海集运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从中海码头的业务规模来看,此次收购的码头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本次收购的码头共有38个泊位,海岸线达10394米,堆场429.4万平米,吞吐量预计达到2121万标箱。其中有29个泊位已经投入使用,吞吐量达到了1570万标箱,收购之后马上就可以享有码头进入成长期的收益。另外,还有9个泊位正处于投产期,计划吞吐能力达550万标箱,预计近2年能完成泊位的建设。同时,从码头分布的区域看,码头公司现有的泊位主要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主要的集装箱码头,其码头和码头相关业务基本覆盖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蓬勃的三大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
所以,中海码头的收购不但使得中海集运获得了分享码头资产增值、业务增长的成果,而且中海集运可以发挥集装箱运输与码头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升集装箱运输业务的竞争力;中海集运可以延伸集装箱运输服务的产业链,扩大客户服务种类和范围,增加新的收入和盈利来源。同时,码头业务相对稳定的特点也减少了中海集运受到的行业波动的不利影响。
同时,中海集运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浦海收购韩国沆林所持的上海仁川24.5%股权,还将收购中国海运持有的上海仁川51%股权。中海集运将合计持有上海仁川75.5%股权,韩国大韩通运持有剩余的24.5%股权。上海浦海主要从事支线集装箱运输业务,韩国是其亚洲网络的发展重点之一。因此收购上海仁川后,中海集运将充分运用已有的航线运作经验,进一步拓展区域网络,提高未来发展空间。
经贸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促使行业整合成为一种趋势,中海集运则无疑开辟了资源整合的新篇章。
扩大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2008年12月14日,这一天对于中海集运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海集运集装箱重箱运输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它标志着中海集运在新的发展历程中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中海集运的集装箱运输业务之所以能快速增长,并成功跻身于全球十大班轮公司行列,成为以中国为基地的全球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班轮公司之一,正是基于其卓越的品牌优势。其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一体化的客户服务、强大的船队规模、良好的船队结构以及精细的成本管理,使得CSCL品牌已在国际、国内客户中拥有广泛的认知度,品牌优势日益扩大。
中海集运董事总经理黄小文提出的“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和一体化的客户服务”的发展思路,不仅使中海集运得以从容应对市场变化,赢得市场先机,还成为中海集运能够持续发展、赢得客户的重要保障。公司在国外9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0多个销售和服务网点,并和80多个公共代理建立业务关系。国内拥有近100个销售服务网点,形成了连接各主要城市的联运网络和服务系统。“海铁联运”等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中海集运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也引领中国航运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贸市场在集装箱航运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增强。中海集运用优良的船队结构、航线布局以及精细的成本管理,多年来在内贸航线运输中占据龙头地位,市场份额大于40%。
中海集运在内贸航线中投入船舶总运力超过6万TEU,投入了8艘4250TEU以上的大型船舶,使内贸航线船速快、货运量大,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海集运开创性地设立了多条内贸精品航线,实行精细化、品牌化管理。由于内贸精品航线运营班期时间准、船速快、班次多、覆盖面大,为客户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服务。
同时,强大的船队规模、良好的船队结构成为中海集运提供全面、高效服务的重要保障。目前,中海集运拥有的4000TEU以上大型船舶运力占总运力的80%以上,平均船龄远小于全球行业平均水平。除了于2007年向韩国三星造船厂订造的8艘13300TEU大型集装箱船外,2008年,中海集运还分别向中海发展及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购买及订造合共13艘船舶,进一步提升船队的规模。随着新造船舶的陆续交付,2012年中海集运的整体运力将达到64万TEU。
除此之外,中海集运运用各种策略性经营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船舶运营的固定和可变成本。
首先,在船舶建造方面,公司凭借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在行业处于低谷时果断决策,以较低的成本订购和租赁了大量新船,在降低船舶建造成本的同时确保了足够的运力,把握行业复苏的机会。
其次,在船舶运营方面,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挖掘节约成本的潜力,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在不同航线间调配运力,采用干线捎带内支线、内外贸同船运输、冷箱干用等方式,充分运用航线运力,避免了单一航线波动带来的影响,提高了运营效率。
同时,中海集运业务以亚洲特别是中国为基地,大多数中转可以安排在中国港口,由于中国港口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可以减少业务的中转成本。
此外,公司还通过及时锁定油价等方式控制了燃料成本,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燃油消耗量。通过油价波底批量采购,节省燃油开支,将燃油价格上升为公司带来的成本压力降至最低。
“作为航运企业,首先就是要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建立一个以客户货物运营标准、无损、优质抵达目的地的规范服务质量和流程规范体系,对涉及到船舶管理、调度、中转等方方面面都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依靠竞争的管理体系达到精品服务水平,以此在客户脑海中留下品牌印记。”黄新明曾在2008年首届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如是说。
立足班轮打造国际化物流航母“在激烈竞争的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上,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满足现状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只有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自身品牌国际影响。”
黄新明在首届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决定了中国民族品牌必须国际化,中海集运成立3年之初,就加快船队的发展,船队从近洋向远洋跨越。目前正在完善世界主要干线和支线网络,稳定班期的同时,积极探索完善第三国运输经营模式,在国际上不断扩大中海集运的品牌影响力来提升竞争力。目前,中海集运已形成了一批忠诚度高、具有稳定箱量,并能为航线带来更大收益的优质客户群。中海集运的品牌和服务得到了长虹、格力、海尔、海信等国内知名企业和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可。
以 “建设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企业”为企业愿景的中海集运,未来发展蓝图将是立足集装箱运输业务,积极打造国际化物流航母。
不可否认,目前是集运行业的低迷时期。根据IMF最新公布的全球未来经济增长形势预测数据,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放缓仅仅是2008年、2009年两年的短期情况,2010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的复苏。而2008年8月28日,美国商务部也大幅向上修正了其二季度GDP数据,美国经济表现大幅好于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形势并未有想象中的严峻。
不难预见,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在各船公司调整航线运力后,市场将进入新的平衡,那时,只有如中海集运这般拥有持久耐力的长跑者,才能够最终享用市场再次繁荣带来的盛宴。
对于中海集运而言,12年仅是个序曲,更加精彩的华彩乐章还将继续上演。中海集运将继续贯彻其董事长李绍德提出的“精心组织精细管理培育精品航线”发展思路,将精品航线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服务网络;优化航线网络,严格控制多次中转,同时亦会透过提高航线准班率及舱位利用率,进一步改善服务并提升客户满意度;积极调整运力配置,按航线效益调整运力的投入,并按国内及国际航线市场之间的需求变化,及时切换运力部署。同时,中海集运还将加强与班轮公司、铁路运营商、码头运营商、银行等的合作,扩大航线合作范围,增加航线服务覆盖面,深化海铁联运,扩大多式联运范围。
而中海码头的收购,为中海集运将打造国际化物流航母揭开了序幕。
中海集运以此次收购的码头为中转枢纽,连接中海集运70余条国际航线和近20条内陆航线,同时促进干线和支线更好地配合,构建一体化的航线网络结构,有利于形成全球的枢纽港和区域中转港网络。收购码头资产后,中海集运拓展了产业链,逐步由单一的集装箱运输公司向一体化产业链的综合性航运公司转变,向成为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运输企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3—5年,中海码头也将重点围绕 “三区”、“两点”、“一湾”以及“一江”的规划发展其码头网络。“三区”包括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两点”包括连云港地区和海西地区;“一湾”主要围绕北部湾地区;“一江”主要围绕长江中下游沿岸的港口。中海码头将逐步建成能基本覆盖中海集运全球航线网络中的主要装卸点和全球各主要转运中心的网络,成为一流的公共码头投资运营商。
除了继续收购码头项目,未来中海集运还将会收购更多的物流、集装箱制造等项目,使得集装箱制造、码头、航运、陆上运输连成一体,整个物流供应链将趋于完善。
当今,航运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的竞争升级为完整产业链的竞争,拥有了码头资源和物流资源的航运公司不但可以降低业务单一、周期性波动等风险,还能提升其业务链的整体绩效。可以预见的是,通过班轮、码头、物流等业务的同步发展,中海集运作为世界领先集装箱运输公司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而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企业”的目标也将被无限期待!
中海集运品牌大事记
1997年 4月 5日,随着“林园”轮在黄埔港满载内贸集装箱首航,从此正式拉开了中海集团内贸集装箱运输的序幕。4月 11日,在上海龙吴港隆重举行了 “中海集团内贸航线正式开通庆典”活动。
1997年 10月 28日,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第一次董事会召开。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开业典礼,中海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同时开业。
1998年 5月 28日,中海集运集装箱直达特快内贸班轮与铁路专列组成的南北大动脉———“海铁联运”在广州黄埔港隆重开通。
1998年 7月 21日起,对5艘中海货运已封存的 “堡”字型船和友谊 22轮进行的改造工作全面展开,从此拉开了中海集团散杂货船改造成集装箱船舶工程的序幕,为集装箱运力提供了有效保证。
1999年 3月 26日—28日,中海集运 “中国—澳大利亚”集装箱班轮航线首航在青岛、上海举行。
1999年 4月 25日、27日、29日和 5月 3日,中海集运 “远东—欧洲”集装箱班轮航线首航庆典分别在天津、青岛、上海、香港举行,“远东—欧洲”航线共投入 9艘 2000—3000箱位的船舶,首航船为 “凯普兰”轮。
2003年 2月 20日、25日,5668TEU集装箱船新浦东轮、新大连轮分别从上海、大连出发,悬挂五星红旗,开始了欧洲处女航。
2003年 12月 30日,中海集运全球客户服务中心开业揭牌仪式举行。同时,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落户浦东。
2004年 11月 5日,目前全球最大的 8500TEU(标准箱)集装箱船 “中海美洲”轮首航大连,这是百年大港大连港首次迎来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轮靠泊首航。
2004年 12月 6日,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拥有 8500标准箱位的 “中海大洋洲”号从上海港徐徐起航,投入远东至美洲的首航。
2005年 7月,中海集运新开辟环球 (A M A X)航线。
2005年 10月 31日,中海集运欧洲一线 (AEX 1)大连—欧洲直航暨 “中海大洋洲”号首航大连庆典仪式在大连大窑湾码头隆重举行。
2007年 7月 24日,中海集运 8500TEU大型集装箱船“中海亚洲”轮首航阿联酋Je b el Ali 港,是迄今为止中国/远东至中东航线上载箱量最大的集装箱船。
2007年 12月 12日 9:30分,中国海运控股的中海集运 (60186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标志着历时近 4个月的回归 A股取得了圆满成功。
截至2008年12月14日,中海集运集装箱重箱运输首次突破 1000万标箱,中海集运在天津港举行了隆重的第1000万只标箱起吊仪式。
2008年 12月 15日,在举世瞩目的两岸海上直航的开通时刻,中国海运 “新烟台”轮、 “新非洲”轮分别在津、沪获两岸海上直航首发船殊荣。
【专家点评】
客户时代的营消革命
管益忻/文
有两句广告词说,第一次不来是你的问题,第二次你不来是我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它非常坚决、非常认真的表明了客户意识。多年来,中海集运在这方面的市场敏感性与价值导向一直都是值得推崇的。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一再强调“客户是效益中心”,我认为这句话正是预示了客户经济的到来,预示了客户主宰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的到来。
在中国,2000年以后,市场上的产品大概有80%甚至90%都是供过于求,真正供求平衡的产品连18%都达不到,供不应求的常常几近为零。几乎在所有的行业,卖方市场都成了买方市场,供给已经大于需求。也就是说,时至今日,中国市场经济正在迈向客户经济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户价值主张上升到第一位。这则要求我们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逐渐由市场“营销”向“营消”转变。
“营销”的“销”即销售行为的“销”,而“营消”的“消”即消费者消费生活的“消”。此“营消”而非彼“营销”。虽一字之差,看问题的角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营销是从供给方的眼光看问题,而营消则转而从消费者的眼光看问题,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以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实际生活品质提升为目标。这就表示客户经济市场中企业的品牌经营正在转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海集运将客户价值放在了市场经营的首位,将客户意识作为主线,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中海集运的三次改革正是迈向这一新阶段的卓越探索。她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国内到近洋,再到远洋的三级跳跃,随之业绩跳了三倍。如今,中海集运以网络化营消拓展市场,以一体化服务取信于客户,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客户的肯定,赢得了同行的赞誉。这些改革与进步,不仅是市场的要求,更是客户的要求,将客户放在第一位。
中海集运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值得深思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出,在客户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消费者价值即客户价值,是企业品牌建设中必须把握的一条主线,“营消”将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转变方向。可以预见的是,一场“营消革命”即将或正在全面展开。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理论+实战派企业咨询专家、客户经济与(经)营消(费)范式研究第一人、毛泽东兵法经营研究开拓者、中国决策科学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内外企业家交流中心副主席、《海尔研究》课题组组长、首席专家。)